当无人驾驶的收割机在金色田野里精准穿梭,当“电子狗”为幼苗建立生长档案,当激光瞬间清除杂草,这些曾出现在科幻电影里的场景,是如何在中国的田地里成为现实?《大先生》第四季第九期,有幸邀请到了农业信息化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赵春江院士,让我们一同走进这位“农民院士”的数字田园,见证他如何用代码与机械,改写中国农业 “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千年历史。
 ![]()
从“逃离土地”到读懂农业的“智”与“力”
“土地是我真正的实验室。”这句朴实无华的话语,是赵春江院士科研生涯最真实的写照。他出生于农村,幼年目睹父母终日在田间劳作,凌晨三四点下地收割小麦,深夜才能归家,双手磨出的厚茧是他对传统农业最深刻的记忆。“那个时候考大学,就是想办法考出去,这是最朴素的想法。”
命运却让他再次回归土地的怀抱,因为家庭的经济情况和成绩的不理想,赵春江院士最终进入了河北农业大学。在大学,全新的知识为他打开了另一扇门,研究生阶段的学习让他发现:农业科研并非“靠蛮力”,而是“靠科学的观察、科学的思维”。这种从“体力”到“智力”的认知转变,也为他日后将信息技术融入农业埋下了伏笔。
 ![]()
毕业后的赵春江院士进入了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恰逢单位筹备“小麦生产管理专家系统”研发。在电脑尚未普及的年代,他白天扎在昌平马池口的试验田,记录小麦生长的每一个数据;夜晚回到单位,在计算机前编写程序、调试系统,日复一日重复着“田间采样 - 数据分析 - 程序优化”的循环。历经三年多攻坚,国内首个小麦生产管理专家系统终于问世,农民只需轻点电脑,就能获得精准的浇水、施肥、病虫害防治建议,彻底改变了“凭经验种地”的传统模式,开启了农业智能决策的先河。
从“精准农业”到“智慧农场”的跨越
“小麦专家系统”的成功,像是为农业配上了“专业的大脑”。但赵春江院士的视野并未止步。如何让这颗大脑指挥“灵巧的双手”,实现精准作业,成为他下一个目标。而这便是“精准农业”的核心——通过信息技术,对农田实现区别化的精细管理。
1999年,赵春江院士迎来了科研生涯的又一个关键节点。面对美国已成熟应用的精准农业技术,而中国仍处于空白的现状,他主动承接国家精准农业研究示范项目,在北京小汤山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精准农业研究示范基地。他开创性地提出 “信息科学 + 农学”的交叉融合思路,将遥感、卫星导航、物联网等30多个学科的技术整合应用,不照搬国外大农场模式,而是结合中国“人多地少、田块分散”的国情,他说:“我们自己要设计一条中国的精准农业技术实施路线。”
 ![]()
赵春江院士就这样带领团队坚定踏上了精准农业自主创新的道路,针对土壤检测耗时久、成本高的难题,他们创新地将火星探测的激光光谱技术应用于农业,研发出世界首台“知土”土壤现场监测传感器,将传统耗时数周、花费上千的土壤检测,缩短到十分钟内完成,检测成本大幅降低。
在农药喷洒领域,赵春江院士同样实现了突破性创新。他引入航天工程中的风洞试验技术,带领团队建成国内首个农业航空风洞实验室。通过模拟不同风速、高度下的农药雾滴运动规律,优化喷头设计与作业参数,使农药利用率大幅度提升,有效降低了农药漂移污染,这份前瞻性布局让中国农业航空技术实现了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
 ![]()
而随着物联网、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赵春江院士将目光投向智慧农业的更高阶段。在陕西苹果试验园,他带领团队研发的多机械臂采摘机器人,借鉴资深果农采摘时的“旋拧” 技巧,通过立体视觉成像与AI算法,实现了苹果的精准识别与低损采摘。针对不同果园的果树高度差异,团队创新设计模块化机械臂,可灵活调节高度与角度,解决了工业机械臂无法适配农田环境的难题。
将论文写在大地上
“我们现在做精准农业的所有技术,都可以国产化,完全可以不用美国的技术,也不用欧盟的技术。”赵春江院士的语气中,透着坚定与自豪。他从一个想“逃离土地”的农村少年,成长为守护国家粮食安全的“农民院士”。他的故事,不仅是一个科学家的成长史,更是一部中国农业从“人力”到“算力”、从“经验”到“数据”的转型史。
他让我们看到:科技的温度,不在于它有多“高精尖”,而在于它能否让耕耘者少一些辛苦,让收获多一份保障。他用四十年坚守,完成了中国农业从传统到智能的蝶变。他用行动诠释了“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科研真谛,更用创新为国家粮食安全筑牢了科技防线。
 ![]()
更多精彩内容,锁定11月4日21:05分,锁定《大先生》第四季第九期,一起见证赵春江院士如何用科技为农业赋能,书写中国智慧农业的新篇章。





     京公网安备 110114020135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