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我们扒了扒车企“破万订单”的黑产链:5块钱就能买一个“热情用户”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孙雅 着陆 时间:2025-11-04 16:55:22
“数据泡沫” 终会破灭。

着陆

生活在上海的王微(化名)最近正发愁卖车。

这辆新能源SUV是她去年刚刚购买的,回想起这一年来的使用经历,王微觉得自己上当了。

2024年,看到某车企宣传小订破万的信息后,正有买车计划的她认为这款新车口碑好、售后有保障,觉得很心动。

买车时,销售反复向她强调新车上市3天小订破1.5万,现在订要等2个月提车,还拿出车友群截图,说群里几百个车主都在夸车机流畅、续航扎实,还承诺爆款车型售后网点多,后续保养、维修都方便,她都信以为真,当场支付了500元小订定金。

提车后不到1个月,王微感到事情不对劲。她发现车机频繁卡顿,导航时还会突然闪退,明明官方宣称 CLTC续航550公里,实际满电跑不到400公里左右。她想进车友群找其他车主交流,在群里询问车机卡顿问题,只有2个账号回复没遇到过,其余车友都是沉默状态。

后来她尝试私聊几个活跃车主,发现对方要么不回消息,要么回复内容像提前设定好的模板,直到有位真实车主私下告诉她,群里近80%的账号都是僵尸号,是车企找黑产团队批量注册的。

此时,王微意识到,自己从看到小订过万时就开始被骗了。车企通过虚假订单掩盖了产品缺陷和市场认可度低的真相:车机卡顿、续航虚标是车企没解决的技术问题。

真实销量低导致售后网点覆盖不足、配件稀缺,最终反映在保值率上。当她想要换车时,这辆市场不认可的车型,市场价只有原价的60%,比同级别真实销量高的车型低了近10%。二手车商直言:这款车真实上牌量太少,配件难找,后续维修麻烦,我们收了也不好卖,只能压价。

01 小订过万背后的虚假狂欢

王微的遭遇并非偶然,事实上是虚假订单掩盖了产品缺陷和市场认可度低的真相。

如今的车圈,似乎陷入一种荒诞的数据内卷:你说72小时破万,我就说48小时破2万;你说 订单超3万,我就敢吹订单逼近5万。不管是深耕多年的传统车企,还是刚成立没两年的新势力,只要推出新车,若不喊一句小订过万,仿佛就没了底气,没了营销噱头。

可当真实的交付数据、上牌数据曝光时,这场狂欢就会露出狰狞的底色上个月宣称 小订破2万的车型,实际月交付不足500台;前阵子喊着订单超3万的新车,第三方车险数据显示其上牌量仅300多台。央媒近日也发文直指汽车行业愈演愈烈的订单注水乱象,呼吁为订单泡沫挤水分。

为何有如此大的反差?

据相关自媒体披露,有些广告公司早在新车开发布会的前几个月,就开始策划小订过万的假数据。目的有二:一是给消费者制造新车是爆款的体验,二是为了 哄领导高兴。

《CSRD》 图源 | 知乎

更关键的是欧洲消费者的态度。欧盟委员会2024年的调研显示,大部分欧洲消费者在购买汽车时会优先考虑企业的ESG表现,其中数据诚信和社会责任是最受关注的两个维度。

此前某中国光伏企业因 销量数据造假,被欧盟处以千万欧元罚款,还被禁止参与欧盟公共采购项目3年。汽车作为大宗商品,一旦因数据造假被处罚,后果更严重。不仅将面临罚款,且会被列入欧盟市场禁入名单。而欧盟是中国新能源汽车第二大出口市场,失去这一市场将对车企造成重创。

03 根治乱象需破 三个缺失

车企小订过万的造假乱象,看似是营销部门的急功近利,实则根源在于行业底层逻辑中的三个缺失:既没有统一的规则约束,也没有刚性的惩戒机制,更没有透明的信息渠道。

三者叠加之下,行业内的造假行为正在破坏市场生态。想要解决问题,也需从这三方面着手。

首先,是订单统计标准的缺失。

目前,小订没有统一的定义,有的车企只要用户留个手机号就算小订,有的要付100元可退定金,有的则要求付500元不可退定金。这种模糊的标准,给了车企钻空子的空间。如果选择最容易造假的小订 定义,把虚假订单纳入同济,即可对外宣传热销。

二是监管处罚机制的缺失。

目前,对于汽车订单造假行为,既没有明确的法律法规进行约束,也缺乏监管部门进行查处。车企即便被曝光造假行为,除舆论评判外,几乎没有实质性的处罚。这种 违法成本低、收益高的现状,让车企更加肆无忌惮。

三是消费者信息获取渠道的缺失。

对于购买车辆的消费者来说,由于很难获取真实的交付数据、上牌数据,只能依赖车企的宣传。虽然第三方机构会发布车险数据、上牌数据,但这些数据往往有滞后性,而且也存在很多不了解查询方式的消费者。信息不对称的市场格局,让消费者很容易被虚假数据误导。

事实上,三个缺失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勾连、层层叠加。因为没有统一标准,就产生了造假空间;因为没有监管惩戒,就缺乏敬畏之心;因为信息不透明,就缺失了外部监督。

要想彻底根治数据造假弊病,不能只靠舆论批评,更需要多方发力。

监管部门应该尽快出台统一的汽车订单/交付数据披露标准,要求车企公开 小订大订交付 的具体定义和真实数据,对造假车企进行实质性的惩处,如罚款、暂停生产、吊销资质等。

第三方机构应该加大真实数据的披露力度,让消费者能方便地查询到车型的实际销量、上牌量、投诉率。

而车企更应该清醒过来,明白 数据泡沫 终会破灭,只有靠真实的产品力、优质服务、诚信经营,才能赢得消费者的信任,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

5元一个的幽灵用户,撑不起车企的长期发展;小订过万的虚假口号,换不来消费者的真心。

当前,中国新能源汽车正处于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期,想要在国内市场站稳脚跟、在国际市场赢得尊重,就必须彻底铲除订单造假的黑产链。补上标准、监管、信息三个缺失,让产品力和技术成为车企最大的底气。

唯有如此,中国汽车产业才能走得更稳、更远。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