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骑手里89%是兼职,究竟该如何保障他们?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赵磊 鞭牛士 时间:2025-11-04 18:03:53

早上八点,骑手邱凤英戴上头盔,骑上电瓶车穿梭在长沙的大街小巷中。她跑外卖八年,已经在长沙定居并主动给自己买了养老保险。

今年7月,美团养老保险补贴政策在长沙落地,此后邱凤英的账户里每月都能多出500多元的养老保险补贴。

“只要你买了养老保险,平台就自动把钱打到账户里。一个月500元,一年下来就是6000元,这是一笔不小的钱,缓解了不少生活压力。”邱凤英坦诚道。

千里之外的宁波,骑手唐卫红每天上午10点上线跑单,下午4点准时收工,去接两个孩子放学。这份月入过万的工作,最吸引她的是能顾家。她在老家绍兴自费缴纳社保,每个月1500元,美团养老保险补贴政策落地后,她每月能收到500元补贴。

“对我这种坚持交社保的人来说,等于每个月加薪500块。”唐卫红非常满意美团的养老保险补贴政策,收到补贴后还连忙跟身边同事安利。

几天前,美团宣布骑手养老保险补贴率先覆盖全国,向全部骑手开放,11月起,任何类型的骑手,在全国范围内,都能在缴纳养老保险后向美团领取现金补贴。数百万骑手被纳入了保障体系。

邱凤英、唐卫红等个体喜悦的背后,折射的是一个宏大的时代命题。

美团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9月,共有745万骑手在平台接过单,其中89%的骑手是兼职,他们可能是白天跑单、晚上摆地摊的年轻人,可能是接送孩子间隙接单的宝妈,也可能是等待创业机会的过渡者。

这个庞大群体存在流动性强、劳动关系模糊、跨区域就业等突出特征。同济大学葛天任团队的调研数据揭示了这一群体的真实面貌:在上海,78.21%的外卖骑手工作年限不足3年,21.99%的骑手甚至工作不到3个月。

这种高流动性使得许多骑手将跑外卖视为过渡性工作,不与所在平台形成稳固的劳动关系。一方面,他们需要更多现金收入,不愿承担过多社保开支,另一方面,他们又担忧未来的养老、医疗问题,陷入两难境地。

更关键的是,骑手群体中70%来自农村,其中超过90%已在老家参加新农合(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这意味着超过六成骑手已经在农村参保。如果公司强制他们缴纳城镇职工社保,他们只会负担过重,回老家后统筹资金也无法转移,难以真正实现保障。

由此可见,骑手的处境复杂且现实,他们的需求又充满矛盾,究竟应该如何保障他们,成了摆在平台面前的一道难题。

骑手为何“抵触”社保?

在江苏南通的美团配送站点,骑手翟汉惠翻看着手机里的社保缴费记录,心里很踏实。

跑外卖前,翟汉惠是工厂的电焊工,缴过四年五险一金。跑外卖后,他在南通续缴过一年灵活就业保险,一年费用一万多元,但后来因为老家盖房急需钱,就把灵活就业保险断了。

“这两年总担心老了没保障,正纠结要不要续,没想到平台出了补贴,给了我一个重新上社保的机会。”翟汉惠提到。

翟汉惠的经历,背后是平台补贴对骑手参保意愿的直接推动。当社保不再是“经济压力”,而是“可负担的保障”,越来越多骑手开始主动规划未来。但在补贴落地前,骑手对社保的“抵触”,更多源于职业特性与传统保障体系的“不兼容”。

先从劳动关系认定背景来看,中国劳动法律框架曾长期采用“二分法”,要么是“从属劳动”的企业职工,享受“五险一金”;要么是“独立劳动”的个体户,仅能参与城乡居民社保。

但外卖骑手处于中间地带,既需接受平台的订单分配、服务标准等管理,又可自主决定接单时间、接单量甚至跨平台接单,在“二分法”下显然找不到对应保障路径。平台只能“摸着石头过河”探索适配方案。

在这个过程中,骑手群体的灵活就业特性,使社保面临严峻的“落地困境”。

一大核心障碍在于其流动性强带来的“衔接需求”。36氪调研发现,许多骑手都存在多平台接单的习惯,午高峰跑美团,订单多,短时间赚得多,下午转至饿了么,晚上可能又跑美团或京东。

“不跟任何平台绑定,才能保证时薪最高,赚得最多。”一位骑手道出了关键。

这种“灵活切换”的工作模式,衍生出众多现实问题。如果骑手同时在多个平台接单,应由哪个平台来承担主要的社保责任?如果骑手决定换城市跑单,已缴纳的社保该如何转移?

这些问题,让很多骑手宁愿“暂时不缴”,也不愿面对后续的“衔接麻烦”。

另一重阻力来源于职业过渡性衍生的“弹性需求”。对不少骑手而言,跑外卖更像“过渡选择”:有人在等待创业机会,有人在照顾家人的间隙临时就业,有人则在换行期间以此维持生计。

武汉美团骑士长佘积华的经历很有代表性,他大学读纺织专业,毕业后做了多年纺织品外贸,后来辞职和朋友开饮品店。2018年因商场清退门店,加上妻子怀孕,他才注册美团跑外卖“过渡”。

“一开始就想先赚点生活费,等有合适机会再创业,所以总觉得没必要缴社保。万一换行,社保断缴就白交了。”佘积华提到,后来跑外卖稳定后,加上平台有社保补贴,他才重新购买了社保。

像佘积华这样原本计划“干一阵就撤”,或随时准备回家置业的骑手不在少数。

对于这部分群体,强制缴纳社保不仅增加经济负担,更与他们的短期职业规划存在根本性冲突。“佘积华们”需要的是低门槛、可衔接的弹性保障方案,既能满足现阶段基本保障,又不影响未来职业转换。

毕竟,面对灵活就业的灵活需求,必须有同样灵活的应对之策。

骑手要的不只是一张社保单

晚上十点半,北京朝阳区的雨噼里啪啦地砸在地面上。此时,在一处未亮灯的路口,骑手王磊为了躲避突然冲出的行人,猛地刹车避让,湿滑的路面让电动车直接侧滑了出去,人摔在地上,餐箱里的汤汁泼了一地。

顾不得自己的伤势,王磊先找到手机,查看订单还有多久超时。“那一刻,脑子里闪过的不是我伤得怎么样,而是这单还有多久时间,今天又要白跑几单。”王磊苦笑着。

对王磊和数百万骑手而言,‍“超时罚款”曾是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用户对配送时效的要求、不可预见的突发路况、恶劣天气,每一个变量都可能让一单的收入归零。

骑手需要的,是一套能理解这种不确定性的考核机制,而不是简单粗暴地罚款。

比超时更让人担忧的,是无人兜底的意外。

骑手叶强曾因两名行人违规跨越车道护栏,他躲避不及后摔断了鼻骨。虽然两名行人承担了他七成医药费,但还有三成医药费无人承担,这对叶强而言是笔不小的开支。

36氪调研发现,由于工作场景特殊,大部分骑手在跑单时都遇到过小擦小碰的情况,他们也担心如果自己遇到交通事故,受伤了有没有人管?如果受伤严重以后跑不了怎么办?

显然,对骑手而言,一份能覆盖工作中的高频风险,如交通事故、摔伤等情况的职业伤害保障,紧迫性远超过社保。因为它关乎的是当下的生计,是明天能否继续赚钱养家。

除了这些紧迫性较突出的保障需求,骑手们的日常还充斥着许多难以察觉的需求,而这恰恰构成了他们职业幸福感的底色。

中午一点半,过了跑单高峰期,张姐才有空找个地方吃饭。她坐在自己电单车上,从餐箱里拿出早上出门前煮的鸡蛋和凉馒头,就着自带的榨菜吃了起来。尽管不远处就有家快餐店,但她几乎每天都自带餐食。

“跑一单就挣五六块,但写字楼附近一顿像样的午饭要二三十块,舍不得。”张姐算得很清楚,“要是能有几个固定吃饭的地方,让我们花个十块八块就能吃上热乎饭,那就最好不过了。”‍

“风餐露宿”对骑手来说不是形容词,而是他们的日常。骑手们需要的是触手可及的低价工作餐和能安心吃饭的片刻喘息。

同样,骑手也需要能随时接杯热水、给手机充上电、在暴雨天暂时躲一躲的休息点,这些看似跟跑单场景高度相关的需求,可能没那么紧迫,但也很重要。

这些需求汇聚起来,共同诉说着骑手的核心诉求:基础保障要“稳”,能切实覆盖养老、工伤等刚性需求;福利设计要“灵活”,适配多平台、跨区域的工作节奏;覆盖范围要“广”,无论全职、兼职,亦或是在不同平台、城市间穿梭,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保障与福利。

只有当保障既能解决“未来之忧”,又能适配“当下之需”,才能真正走进骑手的生活,成为他们跑单路上的“定心丸”。

更灵活的方案,

率先推向全国

如果手里有100份资源,是集中给予10个人,还是分散给到90个人?这是各大平台探寻如何为数百万骑手构建保障体系时,面临的两条路径。

第一条路径是打造“精英式”的全额保障方案,覆盖少数核心全职骑手,提供从社保到商业险的完备福利,并承担所有费用。这一方案下,符合条件的骑手能获得令人艳羡的、堪比白领的稳定保障,但缺点是覆盖范围极窄,是属于极少数人的“特权”。

另一条路径是美团探索的“普惠式”渐进保障路径,不设全职门槛,不搞“一刀切”,通过“自愿参保+平台补贴”的模式,把100份资源尽可能分给90个人。虽然每人分得不多,但门槛极低,每一个骑手都有票“上车”。

美团的路径符合新就业形态劳动群体权益保障政策演进的方向,为适应就业方式多样化,也需要推进制度创新。2021年“三分法”政策出台,在劳动关系“全有或全无”的基础上,增加了“不完全劳动关系”的认定,为完善骑手职业保障划分出制度空间。骑手通过美团参保,兼具灵活性和覆盖面。

以骑手戚叶军为例,他原先在老家河南商丘工厂上班,离开工厂后来到江苏南通跑外卖。来到南通后,戚叶军没有断缴社保,而是一直在老家河南商丘缴纳灵活就业保险,每个月固定支出1200元。

如果按照第一种保障方案,戚叶军工作地和参保地不一致,显然不符合条件,为此他只能继续自行缴纳,无法享受平台给予的福利保障。

但如果按照“普惠式”保障方案,即便戚叶军是“在南通跑单、在河南参保”的跨区域骑手,也能享受同等补贴。按照他每月缴费1200元计算,他能拿到平台发放的500元补贴,可直接为他减轻40%的缴费负担。从补贴金额来看,数额不算很高,但足以让每个骑手都能轻松参保。

从整个骑手群体的利益出发,他们要的不是一个光鲜但只覆盖少数人的“完美方案”,而是一个门槛足够低、能覆盖最多人群的普惠性体系——尤其是兼职骑手,他们的数量占行业九成以上,是外卖配送的主力军,但流动性高、收入波动大,对社保开支敏感,却也最需要职业保障。

此外,美团的普惠性保障方案,除了没有任何资格、参保地点限制,也没有时长单量限制、全职兼职区别,只要是骑手,即便在多平台跑单,也能享受同等比例补贴。

长沙骑手邱凤英是全职骑手,每月能领到500元补贴;宁波骑手唐卫红是兼职骑手,每天跑6小时,同样能领500元补贴。不用为了够上资格特意做全职,这种一视同仁的设计,让公平普惠不再是口号。

面对数百万灵活就业者的保障难题,美团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遵循了“先解燃眉之急,再谋长远保障”的务实路径。

2022年7月在人社部的指导下,美团率先参与灵活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简称新职伤)试点,针对骑手配送途中交通事故、意外摔伤频发却无传统工伤保险覆盖的痛点,推出了为骑手量身定制的“工伤险”。

新职伤按单交费,每单必保,每人必保,费用美团全包。

骑手叶强就通过新职伤,在平台报销了剩余三成的医药费。据悉,目前美团已经为骑手累计缴纳新职伤20亿元,惠及1300万人次。

此外,面对突发重病带来的经济冲击,美团还为骑手准备了大病关怀保障,援助了几千名骑手及其家属。

还有即将在2025年年底前全国施行的“超时免罚”机制,让骑手不用为了赶时间冒险闯红灯;为此美团设立了1亿元的奖金池,真金白银引导骑手遵守交通规则。这些举措被美团落地后,逐渐成为行业标配。

此外,美团在全国各地建设的5.2万个骑手驿站,为骑手提供饮水、充电、热饭等服务,让他们在配送间隙有个歇脚的地方;与10万家商户合作的“工作餐”,让骑士用优惠价就能吃到热饭,降低日常开支。

这些细碎的福利,全方位覆盖了骑手的需求,也精准击中了他们的工作与生活痛点。骑手需要的不是单一的社保,而是一套为他们“量身定制”的多层次福利保障体系。

如今,骑手的保障需求得到了阶段性满足,但同为灵活就业者的网约车司机、货车司机、保洁员等群体,仍面临保障空白。例如,网约车司机同样每天在路上奔忙,大多没有成体系的职业保障;依托平台接单的保洁员大多未缴纳社保,她们甚至连一个休息的地方都没有。

美团的多层次福利保障体系,完全可迁移到更多灵活就业群体中。

虽然,美团目前的方案还有完善空间。但至少此刻,保障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是为灵活就业群体提供了“可落地、可推广”的范本:不追求一步到位,而是先上车、再完善;不局限少数人,而是尽可能覆盖多数人。这是对骑手穿梭街巷、风雨兼程的认可,也是平台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一个注解。

当外卖骑手在2025年率先迈入“社保元年”,这就是2.4亿灵活就业群体保障探索中的珍贵起点。(36氪)

标签: 美团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