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社评:别让安世事件成为欧洲市场经济的污点

IP属地 中国·北京 环球网资讯 时间:2025-11-05 00:09:20

环球时报

11月4日下午,中国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就安世半导体相关问题应询答记者问。发言人表示,荷兰政府不当干预安世半导体企业内部事务,荷兰企业法庭作出剥夺中国企业股权的错误裁决,严重侵害中国企业合法权益。此后,荷政府依然不顾中方多次在磋商中提出的合理诉求,最终造成了全球半导体产供链的动荡和混乱。对此,“荷方应承担全部责任”。

安世半导体事件走到今天,已经远远超出一家企业、一次纠纷的范畴,成为全球投资者观察欧洲制度信用的“风向标”。荷兰政府先后将安世半导体纳入实际接管范围、架空中资股东在公司治理中的权利、单方面宣布停止向安世(中国)供应晶圆,名义上打着“国家安全”的旗号,实质上是不当干预企业内部事务,严重损害中国企业合法权益,也让全球资本对欧洲的市场经济制度打上了“问号”。不客气地说,这是发生在全球面前的一次“抢劫”。

营商环境、制度信用是长期积累形成的,是宝贵的稀缺资源。荷兰政府的做法,几乎砸碎了产权保护这一荷兰乃至欧洲市场经济制度的基石,不仅毫无契约精神,也令人怀疑其行为动机。经济学经典理论表明,一旦公共权力随意改写股权结构和公司治理,市场主体就不得不将更高的“制度风险溢价”计入决策之中,产权的不确定性会显著抬高交易成本和风险溢价,长期资本会望而却步。一旦“可以随时被接管”的预期形成,不仅中国投资者会重新评估在荷兰和欧洲的布局,其他国家的企业也会产生“今日安世,明日是谁”的联想。

全球产供链是一张高度精细、相互依赖的网络,一个断点就会影响整个链条的运营。安世荷兰粗暴切断对安世(中国)的晶圆供应,放大了整个链条的系统性风险。这种单点中断会通过订单延误、成本上升、替代不畅等渠道,层层传导到汽车电子、工业控制等多个领域。在一个跨国分工高度一体化的产业体系中,谁主动制造不确定性,谁就在给全球供应链的“系统失灵”埋雷,最终没有一方可以独善其身。对于高度依赖汽车电子和功率半导体的欧洲制造业而言,这种“自作孽”的做法,自然会给其自身经济带来严重不利影响。

过去,美方将企业中资背景标签化、风险化,诱压盟友以“国家安全”为名干预正常商业活动,这种套路已在高端光刻机、先进芯片设备等领域多次上演。在中美元首釜山会晤、新一轮中美高层经贸沟通,以及多边场合互动中,美方已经意识到,这类僵硬的单边管制规则不仅难以长期维系,最终也会影响到美国企业的利益及全球产供链的稳定。中美经贸磋商取得进展后,荷兰在安世半导体事件中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尴尬境地。荷兰此前的极端举措既没有得到实质性安全收益,又在现实中导致来自中国企业和全球市场的信任流失。

荷兰前脚刚牵头成立欧洲“半导体联盟”,后脚就以非法手段“明抢”中国企业的实体资产、破坏全球产业稳定,背后的目的和心思国际社会看得很清楚。试图用行政命令重新划分技术边界、投资边界,将正常的经贸合作政治化,最终只会反噬自身,破坏本国营商环境的信誉根基。而在大国之间采取投机性策略,企图通过“选边站队”获取短期利益的做法,不仅无法达成预期目标,反而会让自己沦为多输局面的制造者。

中方不愿看到局势继续恶化,并且展现出了极大的耐心与克制。荷方当下最紧迫的明智之举,就是从维护中荷、中欧经贸关系大局和产供链稳定与安全的角度出发,以负责任的态度与中方相向而行,停止干涉企业内部事务,为安世半导体问题找到建设性解决方法。中方不会在重大原则问题上退让,将坚定维护企业合法权益,并努力稳定全球半导体供应链的稳定畅通。

安世事件本不必发展到这一步,如果荷兰政府真正把中荷、中欧经贸关系大局放在心上,把汽车工人和普通消费者的切身利益放在心上,就应当顺势而为,而不是逆势而动。荷兰和欧洲下一步如何行事,世界都在看。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