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央视新闻披露百万网红博主户晨风被封号的详情。其中提到,户晨风的标签言论是“你是‘苹果人’还是‘安卓人’”,以此恶意制造社会对立,收割流量牟利。如今,户晨风被央视当做负面典型公开点名,可谓咎由自取,也折射出互联网治理的紧迫性。
户晨风的炒作手法并不新鲜,用“苹果人”与“安卓人”的标签,给消费选择贴上不同的身份标识,进而延伸至学历、阶层等敏感领域,刻意放大群体间的差异,煽动拉踩,激起骂战。
这种简单粗暴的二元划分,毫无逻辑可言,只会放大群体间的敌意。当网友为“苹果人精英”“安卓人底层”吵得不可开交时,网络空间也变成了情绪宣泄的战场,而始作俑者却坐收流量红利——此前,他多次高调炫富,炫耀直播打赏带来的巨额收益。
这种以制造对立、煽动情绪换取流量的模式,严重污染了网络生态。户晨风被全网封号,毫不冤枉。
然而,必须清醒认识到,类似“黑红也是红”的流量逻辑,在当下的内容生态中可谓屡见不鲜。一些网络博主深谙此道,故意发表偏激言论制造话题,比如挑动男女性别矛盾、煽动地域歧视等,不断刺激公众情绪,收割一波又一波流量,也进一步撕裂了社会共识,助推网络环境的极化与戾气。
面对此种情况,封禁户晨风这样的个别极端账号,固然大快人心,但仅靠事后惩处显然不足以根治顽疾。构建清朗的网络空间,还需要多方协同合力。
一方面,相关职能部门应加强网络巡查,加大对恶意营销、煽动对立等不良内容的治理和打击力度,如果相关言行触碰法律底线,要依法严惩,形成有效震慑。另一方面,网络平台必须切实压实主体责任,加强内容审核把关。
尤其是,对于那些制造对立、煽动情绪为手段博取流量的内容,平台应当提升识别与处置的敏锐度。同时,优化算法推荐逻辑,降低此类垃圾内容的曝光权重,对违规账号及时封禁,推动“良币驱逐劣币”的正向生态。
归根结底,不能让“流量至上”“黑红也是红”的畸形逻辑,成为互联网内容生产和传播的通行证。
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更不是情绪宣泄的垃圾场。在消费多元的时代,一个人使用何种品牌的手机,是他的自由,绝不该被贴上相应的人格标签。户晨风被封号,是对个体行为的纠偏,也再次给所有自媒体博主敲响了警钟:互联网的价值,在于求同存异,而非制造对立。





京公网安备 110114020135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