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中国科学院在南大洋增暖研究获得进展

IP属地 中国·北京 封面新闻 时间:2025-11-06 12:13:48

封面新闻记者 赵雨笙

11月6日,封面新闻记者从中国科学院获悉,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领衔研究揭示了70多年来南大洋上层700米增暖显著的海盆间差异。相关成果日前发表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上。


2024年南极海冰。图据中国科学院

自20世纪中期以来,地球系统因温室气体累积而吸收的多余热量超过90%被储存在海洋中。其中,南大洋对全球海洋热储的贡献达60%,是全球气候系统变化的“热量阀门”。南大洋增暖的纬向结构仍不清楚。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联合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基于三套观测数据集,揭示了自1960年以来南大洋上层700米增暖显著的海盆间差异:大西洋-印度洋扇区比太平洋扇区增暖速度更快,并在44°S附近几乎翻倍。研究认为,这一升温差异将持续放大至本世纪末。



基于三套观测数据集平均的南大洋上层700米海洋热含量1960年—2020年的线性趋势。图据中国科学院

研究还认为,这种纬向不对称的升温结构并非由海表面热通量差异导致,而是西风驱动的经向热量再分配的结果。南大洋西风带的增强与南移在大西洋–印度洋区更为显著,这种风场变化导致该区出现更强的正风应力旋度与上层热量辐合,在中纬度35°S~55°S带内被“堆积”并下沉,形成持续升温结构;太平洋区则因相对较弱的风驱动与局部发散,升温幅度较小。

上述研究强调了温室气体对南大洋上层热存储纬向格局的主导作用,为理解全球热量分配提供了新视角,也为进一步理解南大洋区域气候变化和生态影响提供了依据。


南大洋海盆间增暖差异的机制图。图据中国科学院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