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太空算力竞赛白热化:谷歌刚刚发布计划,中国太空计算卫星星座已在轨运行半年

IP属地 中国·北京 AI寒武纪 时间:2025-11-06 22:13:56


大家最近一段时间应该已经感受到了,当地球上的AI算力竞赛因能源和空间限制而日益内卷时,一条全新的赛道已在太空中悄然开启

11月6日,在乌镇举办的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上,中国商业航天企业国星宇航自主研发的“零碳太空计算中心”项目,凭借其前瞻性的技术理念与巨大的产业价值,荣获年度十大“互联网之光”精品首发成果。然而,这并非一个停留在纸面的概念。早在半年前,国星宇航的首个太空计算中心就已在轨组网运行,让中国在这一前沿领域牢牢占据了先发优势

就在国星宇航获奖的前一天,谷歌高调公布了其名为“太阳捕手计划”(Project Suncatcher)的太空AI构想(详细信息可以看我昨天写的文章),计划在2027年初才发射首批原型卫星

全球科技巨头争相布局,而中国企业早已先行一步

中国的“在轨现实”:全球首个太空计算星座已运行

今年5月14日,国星宇航牵头的“星算”计划首批12颗计算卫星成功升空,组成了全球首个太空计算星座,单星最高算力达744TOPS,该星座在轨集群算力高达5 POPS(每秒5千万亿次运算),规模和算力均位居世界第一


与传统卫星相比,这些“飞行的数据中心”实现了革命性突破:

1.算力跃迁:将单星计算能力从TFLOPS级提升至POPS级,为在轨实时处理海量数据提供了可能

2.高速互联:卫星之间通过高达100Gbps的激光通信组网,形成一个真正的“太空互联网”,实现分布式协同计算

3.“天数天算”:卫星数据可直接在轨进行AI处理和分析,仅将最有价值的结果传回地面;同时,也承载AI训练与推理等地面AI产业应用

目前,国星宇航的“星算”计划生态正在快速扩展。10月,其02组星座计划已正式发布,单星算力将突破10 POPS的新一代卫星“天秤-10”也已亮相,标志着该计划从技术验证正迈向规模化部署阶段,02组星座具有四大优势:多维感知,更强算力,异轨互联,全光通信。目前正在研制中,预计明年上半年发射入轨

全球巨头都在行动

在国星宇航稳步推进的同时,全球科技巨头都没闲着

谷歌的“太阳捕手计划”:你可以把它简单理解为“AI版星链”。其核心理念是利用近地轨道上不间断的太阳能,为搭载谷歌TPU芯片的小计算卫星集群供电。谷歌在论文中详细阐述了其在星间光通信、轨道动力学、芯片辐射耐受性等方面的初步研究,并计划在2027年初与Planet公司合作发射两颗原型卫星进行在轨验证

以谷歌为代表的「太阳捕手计划」Project Suncatcher 技术路线是一个由模块化、小型化卫星组成的星座系统设计。这种设计放弃了建造单一、巨大的“巨石型”空间数据中心的想法,谷歌认为后者需要复杂的在轨组装,且在避障和结构上都面临更大困难,模块化设计则为逐步扩展和迭代提供了极大的灵活性

国星宇航的技术路线倾向于发射一颗一颗计算卫星,一组卫星就是一个分布式的太空计算中心,布局的这个太空计算中心是太空算力基础设施

其他玩家也动作频频:

美国初创公司StarCloud联合英伟达11月2号刚刚发射了单颗技术试验星,其中搭载了H100,未来公司计划在太空中构建兆瓦级数据中心。

SpaceX计划利用其庞大的Starlink V3网络构建太空数据中心

亚马逊创始人贝佐斯也提出了建设吉瓦级太空数据中心的构想

阿联酋Madari Space公司计划在2026年第三季度之前将一个数据中心发射到低地球轨道,并计划在2028年前在太空中建立8000个数据中心

时间表上,谷歌的计划仍需至少一年多才能进行初步技术验证,而欧盟的类似计划甚至要等到2035年之后,欧盟正在论证太空数据中心计划ASCEND,计划到2050年部署1300个太空数据中心模块,实现净零排放

为何逐鹿太空?AI的能源焦虑与太空的独特优势

这场竞赛的背后,是人工智能发展面临的根本性制约——能源。

OpenAI CEO奥特曼曾坦言,AI的巨大能耗是惊人的。国际能源署预测,到2026年,全球数据中心的用电量将相当于整个日本的消耗。

太空,则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近乎完美的方案:

无限能源:在特定轨道,太阳能电池板可以近24小时不间断接收太阳辐射,发电效率远超地面,实现了真正的“零碳”运行

天然散热:在真空环境中,可通过热辐射高效散热,无需消耗宝贵的水资源

成本效益:随着可重复使用火箭技术(如SpaceX的Starship,我国的蓝箭航空的朱雀3号)的发展,发射成本正急剧下降。当一次性的发射成本低于在地球上建设和维持数据中心所需付出的长期能源与土地成本时,太空计算的经济账将变得极具吸引力

此次国星宇航的“零碳太空计算中心”获奖,不仅是对其技术领先性的认可,更是对这一前瞻性发展方向的肯定

据我了解,9月23日,国星宇航与A股AI公司佳都科技旗下佳知慧行联合开展交通行业模型算法成功上星运行,标志着零碳太空计算中心进入常态化商业运营

也已经为之江实验室、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等多家顶级科研机构提供在轨计算服务

目前,国星宇航正加速推进由2800颗计算卫星组成的“星算”计划生态圈建设

关于国星宇航:

成都国星宇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18年5月,入选国家级重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全球领先的太空AI公司,截止目前,国星宇航已成功完成14次太空任务,研制33颗卫星及载荷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

全站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