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智元报道
编辑:倾倾
飓风Melissa撕裂加勒比海岸前五天,一台AI已经预言了它的狂暴生长。这不是奇迹,而是DeepMind的算法在45年、5000场风暴的数据中学会了「读懂海洋」。在人类与自然的博弈中,AI第一次站到上帝的位置上。
在古老的神话里,掌控风暴的是神。
他们掀起海浪、放下雷霆,让人类在恐惧中祈祷。
两千年后,一台AI在伦敦的机房里静默运算。
它没有情感,也不懂信仰,却能在飓风尚未成形时,预言灾难的走向。
DeepMind的模型预言——Melissa将快速增强。
这一次,风暴的预告,不再来自上帝,而来自算法。
风暴初声:当机器预见狂暴
10月21日,加勒比海上空的卫星云图逐渐浮现暗影。海面温度暖意仍在,气压只是轻微下降。
但在伦敦的DeepMind机房中,一条飓风强度预测曲线骤然上扬——模型显示,一场还未来得及命名的风暴将有50%–60%的概率升级为五级。
![]()
10月23日,该模型将这一概率提升至80%以上。
那时,人们还未意识到,这场被命名为Hurricane Melissa的风暴,将横扫牙买加、撕裂海岸。
从气象学视角看,「路径预测」虽有进展,但「强度变化」长期被视为难题——气旋内部涡旋、海温、气压、湿度等多重微妙交互,令传统数值模型疲于奔命。
而DeepMind的模型这次在强度预测上交出亮眼答卷:训练中采用两套数据集──一是全球气象观测数据库,二是45年约5000场气旋专属观测数据。
![]()
这样的气旋记忆库被认为是其突破的关键点。这意味着:在风暴来临之前,机器已经标记了「爆发」的契机。
NHC将其投入实战,今年13场风暴中,该模型「路径及强度预测均表现良好」。
这一刻,时间轴被拉长——从风暴可能变成风暴将至。
人类与机器,在大气乱流中共同监视那条曲线,大自然的规律也被一点点揭开。
算法记忆:AI如何破解风暴的「盲点」?
气象学家能较准确地预测飓风往哪儿走,但它会有多强,这一直是一个盲点。
传统的数值模拟模型依赖庞大算力和复杂方程,往往难以在短时间内捕捉到飓风强度的突变。
而Melissa这样的风暴,往往就在短短两天里,从三级升至五级。
DeepMind想解决的,就是这一问题。
在官方项目Weather Lab中,团队用两类数据训练模型:全球再分析气象数据集和过去45年、约5000个气旋事件的历史观测数据库。
这让模型拥有一套「气旋记忆」,能主动识别那些往往预示快速增强的信号。
DeepMind表示,系统能在一次预测中生成多达50种可能未来场景,预见未来15天内气旋的形成、路径和强度变化。
DeepMind在实验中展示了模型对气旋Alfred的预测过程。
模型准确预判了Alfred减弱并在澳大利亚昆士兰附近登陆的过程。
它生成多条可能路径(蓝色细线),再以一条「平均路径」(粗蓝线)给出最有可能的结果。
这意味着,AI不再只输出单一结果,而是告知气象员全部可能性。
在马达加斯加以南与印度洋区域,模型同样成功预测了多场气旋。
它不仅在活跃期准确追踪气旋Honde与Garance,还提前近一周捕捉到Jude与Ivone的形成与增强趋势。
实验性气旋模型的预测动画。模型(蓝色)准确预测了马达加斯加以南的气旋Honde和Garance在活跃时的路径。模型还捕捉了印度洋中气旋Jude和Ivone的路径,几乎提前七天,稳健地预测了最终会增强为热带气旋的风暴天气区域。
这种跨海域、多气旋的稳定预测能力,让模型真正具备了「全球可用性」——不依赖地区经验,而是靠长期模式学习来理解气候系统。
DeepMind公开的实验数据显示,在5天预测窗口内,该模型的路径误差与强度误差均显著低于主流系统(ECMWF、NOAA HAFS-A)。
![]()
DeepMind AI模型在路径与强度预测中的误差对比。橙线为ECMWF全球模式,灰线为NOAA区域模式,蓝线为DeepMind实验性气旋模型。横轴为预测提前天数,纵轴为误差值。可以看出,AI模型在五天预报中明显优于传统模型。
相比传统模型需要数小时高算力运行,AI模型几分钟内即可完成全流程计算,并支持实时更新。
正因如此,它被认为是首个兼顾路径精度与强度预测的气旋专用AI系统。
前NHC飓风专家James Franklin评价说:
我从没见过一个新模型上线得这么快、表现还这么好。
DeepMind的研究也被认为是AI气象学的「临界点」。它不是替代人,而是第一次让人类在风暴形成之前,就能看清风暴的上升趋势。
AI上岗:气象局迎来一位「新同事」
对NHC的科学家来说,AI预测模型的出现,一开始只是一个实验项目。
他们在飓风季启动前,把DeepMind的模型悄悄纳入工作系统,作为「对照组」和传统的数值模拟模型并行运行。
结果显而易见。
在今年已命名的13场风暴中,DeepMind模型在路径和强度预测上的表现都居于前列,尤其在风暴突然暴涨为高等级的关键阶段表现最突出。
![]()
迈阿密大学气象研究员Brian McNoldy评价说:
在所有被使用的飓风预测模型中,它已经处在最前列,甚至可能是最好的。
传统系统需要依赖高性能计算中心、消耗数小时算力,对比下来,这套AI模型在几分钟内即可给出结果,而且可以连续更新。
在Hurricane Melissa的案例中,这个模型第一次被正式写入NHC的内部预报。
10月21日,它预测Melissa有50%以上概率成为五级飓风;10月23日,这个概率上调至80%。
次日, NHC在公告中引用这条数据——「存在成为5级风暴的明显可能性」。
这条引用,成了AI预测实战的历史性时刻。AI在这一刻被写入气象史,但科学家依然保持谨慎。
在NHC的控制室里,算法与人类预报员并肩工作——屏幕上,一边是传统物理模拟的彩色云图,一边是AI模型的概率分布图,两种相互印证。
对研究员们来说,这种共事不只是新奇,更是一种释放:当机器能在几分钟内识别出风暴的爆发趋势,人类终于可以把更多精力用在决策和应对上。
预言的代价:AI能算出风暴,却不能理解
当Hurricane Melissa如AI预测的那般在牙买加登陆,带来高达75厘米的降雨、数十万人断电时,DeepMind团队并没有第一时间庆祝。
他们在论文里写下了一句很冷静的话:
我们很高兴能为NHC提供有用的参考,但不应以单一案例来评估模型的整体能力。
![]()
论文地址:https://arxiv.org/abs/2506.10772
AI的预言是准确的,但它并不理解灾难到底是什么。它只能看到数据的异常波动,而不能阻止风暴的到来、理解风暴意味着摧毁与恐慌。
这也是所有科学家都清楚的一点:预测,并不等于掌控。
过去几十年,气象学家试图靠更密集的观测、更强的算力来理解大气。如今,AI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入口。
它不再追求物理完备,而是靠模式识别去捕捉前兆。
但正因如此,它也有天然的边界。
算法可以在数千个样本中找出规律,却无法决定哪个港口需要先撤离;它能识别风暴正在形成,却无法判断人类该怎么应对。
对于NHC的预报员来说,AI的加入既是减负,也是责任。他们必须判断,哪些预测足够可靠、哪些只是幻象。
因为每一次预警,背后都意味着经济停摆、人员疏散、恐慌扩散。
DeepMind的研究员Ferran Alet在接受采访时说:
AI的目标是帮助人类更早地做出反应,而不是取代人类。
这句话听起来温和,却道出了一个更现实的前提——算法的力量,只有在人类理解它的前提下,才真正有意义。
Hurricane Melissa的阴影早已散去。加勒比海重新归于平静,海水的温度在卫星图上慢慢回落,新闻推送换上了下一场风暴的名字。
在迈阿密的气象中心,DeepMind的模型仍在后台运行。它接收新的卫星数据、更新概率分布、重新计算未来十五天的气旋路径。
没有情绪,没有休止。
这一季的风暴让科学家第一次意识到:预报不再只是预测天气,而是管理不确定性。
而在这场与自然的长跑里,AI已经成为新的观察者——它既不会感到害怕,也不会感到骄傲。
也许未来的某一天,所有灾难的第一个预警,都将来自算法。但决定如何回应、如何挽救,仍然只能由人来完成。
风暴的声音已经消散,而人类与机器之间的对话,才刚刚开始。
参考资料: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5-03539-x
https://arxiv.org/abs/2506.10772
https://deepmind.google/discover/blog/weather-lab-cyclone-predictions-with-ai/?utm_source=chatgpt.com





京公网安备 110114020135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