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区县那点事
长沙西翼,湖南湘江新区——
2016年,中国第一颗成功发射的商业化科学实验卫星“潇湘一号”从这里诞生;两年后,以新区命名的“湘江新区号”又从这里出发,开启长沙商业航天(卫星)的新征程。
不到十年时间,“长沙造”已经助力数百颗卫星遨游太空。嫦娥探月、祝融探火、神舟载人飞天、北斗卫星系统建设……这些中国航天重大项目的背后,都有湘江新区企业的身影。
“小、快、灵”抢滩赛道
许多人对航天(卫星)产业的认识,还停留在“这是国家队的主场”。
航天(卫星)产业因其特殊性,一直是“国家队”主导,依靠国家战略布局和顶级科研院所的天然优势,自上而下地形成产业集群。但经过多年的发展,格局早已悄然改变。
据统计,2024年航天发射总次数263次,商业175次,占比67%。其中,美国商业航天发射次数占比高达84%,由SpaceX主导;中国商业航天发射次数占比也达到了63%,超过一半。
中国航天工业质量协会数据显示,我国商业航天产值由2015年的3764.2亿元突破至2024年的2.3万亿元。“商业航天”也在去年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中国商业航天已成为产业核心增长极。
但商业航天的赛道上,面对北京、上海这些资源富集、产业链成熟的“巨人”,湘江新区一早就认清现实:在综合实力上无法与第一梯队正面“刚”,就必须在产业的“缝隙”中寻找机遇。
这条“缝隙”就是商业航天,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决策更灵活、迭代更迅速、落地更容易。不扎堆搞火箭总装,也不追求“高大全”的大卫星,而是专注商用小卫星和核心零部件等细分领域,将“不起眼”的产品,做成难以替代的产业“长板”,从而在高手林立的赛道中构筑起自己的护城河。
2016年,美国马斯克刚公布“星链”计划不久,航空航天专业的杨峰,也带着“航天梦”将天仪空间科技研究院落户湘江新区。
杨峰曾坦承,当时国内还很少有投资机构看好这个看似天方夜谭的项目,但新区有着湖南人敢为天下先的精神,三年免场地费、500万元的高端人才创业奖励等政策扶持,天仪研究院才得以在此落地生根。
仅用7个月时间,天仪完成了中国第一颗商业化科学实验卫星“潇湘一号”的研发到发射过程,也为湘江新区航天(卫星)产业埋下了“种子”。
这家民营企业用9年时间成功完成了37颗卫星的体系化部署,其标志性的“海丝一号”更是通过工业化产品替代军工级器件、整星可折叠降低发射空间、优化测试流程等“低成本玩法”,成功地将研发周期、测试周期和单星成本全面压缩至传统卫星水平之下。
在汤加火山爆发、河南遭遇特大洪涝灾害、台风“杜苏芮”来临、印度尼西亚苏拉威西岛地震、苏伊士运河“堵船”、泰国曼谷化工厂爆炸等紧急关头,“海丝一号”第一时间传回灾区清晰影像,为评估灾情、指导救援抢出了宝贵时间,展现了商业卫星在应急响应中的巨大价值。
除了商用小卫星,新区企业还盯上了国家航天工程对高质量核心零部件这些细分领域的需求缺口。
这条“差异化赛道”的选择,让新区避开了同质化、低水平竞争,走出了“竞合共生”这条新路子。这里的企业从未将“国家队”当作对手,而是主动融入国家航天体系。
斯北图突破“低成本、规模化、高可靠”技术难题,其工业级批量生产的有效载荷,成功配套“星网工程”“千帆星座”等卫星互联网项目,解决了星座建设中的批量制造瓶颈,每隔1.5天就有一套产品下线,在轨运行零失效,累计工作时间超600年;深耕北斗行业的长沙金维研制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两代八款“海豚系列”北斗核心芯片,打破国外垄断;揽月空间技术产业园投产之后,卫星反作用飞轮的年产能从不到1000台跃升至1万台,可保障不少于2000颗卫星的发射任务;不久前与空间站成功对接的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上,麒麟信安操作系统担当着飞船的“最强大脑”,湘计海盾的智能人机交互系统实现了从传统显示设备到主动服务终端的跨越式升级……
这种“国家队抓总、民企补位”的协同模式,让新区企业在国家主导的航天项目中,找到了自己不可或缺的生态位。
从2016年主动入局至今,产业聚集的雪球越滚越大。长沙市70%以上的相关企业都集中在湘江新区,形成覆盖卫星核心芯片、姿控系统、有效载荷、整星研制、数据应用的完整产业链。目前,湘江新区已汇聚400余家航空航天及北斗产业相关企事业单位,其中不乏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产值规模近300亿元。
当细分赛道的技术优势转化为产业集群效应,当“天上的卫星”具备了过硬的“湘籍基因”,如何打破“重技术、轻应用”的行业魔咒,让航天科技真正走进“人间烟火”?
应用生态破解“价值魔咒”
尽管新区在航天产业上取得一些成绩,长沙的人才和科研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前列,坐拥北斗产业80%以上的核心技术资源,航空(卫星)总体设计能力、核心芯片、姿控系统、有效载荷等领域国内领先,但也容易陷入“科研强、产业规模偏小”的困境。
长沙(新区)企业多从事核心技术研发和关键部件制造环节,投入大、周期长、回报慢,处于价值链分工的不利地位。
业内人士分析,科研实力与产业规模不匹配的现状,不仅会制约长沙航天产业的整体竞争力,也可能导致创新人才和科技成果的外流。
面对挑战,湘江新区继续深度融入太空“新基建”计划。
当前,行业正处于从“试验星”向“业务星”批量部署迈进的关键阶段。自2024年底起,特别是进入2025年以来,“一箭多星”高频次发射成为常态。
中国规划的GW星座(规划1.3万颗)、千帆星座(规划1.5万颗)等项目已进入密集组网期,将带来数万颗卫星制造、上千次发射的明确需求,千亿级别的发射服务市场和随之而来的卫星互联网市场,都为新区抢占新赛道、提升产业能级创造了黄金窗口期。
然而,真正的产业升级还在于从制造向应用的延伸——唯有让卫星技术深度融入地面经济,新区的企业才能将技术优势转化为市场胜势。
卫星上天不是为了远离“人间烟火”,而是为了更好地服务地面的人群。尤其是随着小卫星的研制成本、发射成本越来越亲民,卫星应用也不再仅仅服务于专业机构。
“UCloud云汉号”就是天仪与云服务领域三强之一UCloud合作的国内首颗分时租赁天文卫星。过去只有研究人员才能享受的权利,普通天文爱好者也能付费控制整个卫星,拍摄自己想要拍摄的区域。
而在农牧业领域,斯北图卫星通信网络系统,在没有信号的高原地区实现两万头牦牛实时定位,还给每一头牦牛建立了身份信息档案。
就连今年大火的“湘超”也有航空航天技术应用的身影。在热烈氛围的背后,来自新区的华诺星空运用低空安防系统,实现对“黑飞”无人机驱离、迫降或捕获,为赛事安全构筑了一道无形的“空中护栏”。
我们生活中每一次导航、每一次快递物流查询、日常打车拼车,都是航天科技应用民生领域的真实可感的例子。
这些“看得见、效果好、可复制”的应用案例,正在反向推动技术迭代与产业升级:应急救援对数据实时性的要求,加速了卫星测控通信技术的突破;而规模化的应用订单,让新区企业的批量生产能力持续提升,进一步降低了技术成本。
这种“应用牵引技术、技术支撑产业、产业反哺应用”的正向循环,让新区的航天(卫星)产业生态愈发繁茂。
从细分零部件到全产业链集群,从技术突破到民生赋能,湘江新区用十年时间证明——商业航天的赛道不止“高大上”的国家工程,更有“接地气”的人间烟火。这里的卫星产业,既怀揣“仰望星空”的科技抱负,更坚守“脚踏实地”的发展初心,正书写着中国商业航天差异化发展的“长沙样本”。





京公网安备 110114020135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