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饿了么,“消失”在17岁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孙雅 惊蛰研究所 时间:2025-11-07 14:05:27

11月3日,饿了么App更名为“淘宝闪购”的消息传遍全网。

尽管饿了么客服中心的接线工作人员在回复记者时表示,“此次调整仅为名称变更”。但在外界看来,此次更名绝非简单的品牌换装,而是阿里即时零售战略整合的核心一环。

甚至从10月起,饿了么骑手服装、App图标等视觉元素,也已全面启用淘宝的标志性橙色,蓝色的“蓝骑士”变成了橙黑的“城市骑士”。随着饿了么彻底融入淘宝即时零售战略,它的视觉色彩和品牌名称都在静静地退场,而饿了么也将止步于自己的17岁。

01

饿出来的饿了么

2008年,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一个叫张旭豪的硕士一年级学生,正在和室友一起打游戏。突然他感觉有点饿,但一伙人玩兴正浓又不想出门吃饭。于是,他们想到了打电话让饭店送餐上门,但不幸的是,电话要么打不通,要么店家不送。

“这就是市场”,张旭豪敏锐地发现了里面的商机。第二天一大早,他和同学就买了电瓶车,开始为餐厅送外卖。事实证明,张旭豪的判断没有问题。外卖市场,尤其是学校里的外卖市场潜力很大,深耕下去没有问题。但是很快,他们的业务就遇到了瓶颈。

第一是配送上的瓶颈。起初,他们是接同学的电话订单后,先到餐馆取快餐,再送给顾客。这一模式完全依靠体力维持业务运转,没有太大的扩张余地。

第二是推广上的瓶颈。起初,他们靠发小广告推广业务。但这种方式有被城管抓的风险,二来,像女生宿舍这样的地方,他们一帮男同学也进不去。

“为什么不做个网站,解决外卖的问题?”张旭豪在面对瓶颈时,又有了新的解题思路。

2008年8月8日,奥运圣火在北京鸟巢点燃,迈出了中国走向国际化的新步伐。一个月后的上海交大校园,一个将影响中国人饮食方式的生意破壳而出。

尽管张旭豪和他的“校园初代创业团队成员”都不是计算机专业学生,但身处上海交大这样的顶尖学府,最不缺的就是人才。很快,软件学院的高手受邀加盟,开始建立网站,取名“饿了么”。

技术的力量在饿了么成立之初就显示了威力。

软件学院的高手不仅建立了网站,还破译了交大BBS论坛的代码,给论坛中所有人发出一封推广饿了么网站的信。推广瓶颈迅速得到解决,订单立马暴增。

2010年5月,网站2.0版本成功上线。这时的饿了么不仅已经在上海交大打响了名号,还将“势力范围”拓展至华东师大、紫竹科学园区等地,顾客群也从大学生拓大到企业白领。

一个月后,饿了么又推出了超时赔付体系。通过设定明确的送达时间并承诺超时赔偿,饿了么在初期就建立了用户信任,提升了服务口碑。这个规则直至今天,都是外卖平台保障用户体验的标配之一。

2010年9月,饿了么全上海版上线,合作餐厅超过千家,单月最高交易额达到了百万元。

02

走出上海,走向资本

在上海站稳脚跟之后,张旭豪将眼光望向全国市场。

2011年开始,饿了么开始走出上海,向北经苏州、济南、天津,一路北上进入了北京的高校市场,此后又进入长春、哈尔滨等东北城市。向南则进入了杭州、福州等地。

不仅业务版图不断得到扩张,饿了么的运营体系也日渐体系化和科技化。

2012年饿了么启用在线支付功能和餐厅超级结算系统,将资金交易基本纳入线上;2015年,饿了么成立蜂鸟配送团队,解决外卖配送的核心痛点;同年,饿了么还上线食材供应平台 “有菜”,将产业链从外卖订餐延伸到上游食材采购环节。

与一系列扩张动作同时进行的,是饿了么不断的融资行为。

2011年3月,饿了么接受了金沙江创投朱啸虎的100万美元融资,迈出了拥抱外来资本的第一步。

此后,饿了么相继接受了经纬中国、红杉资本、腾讯、大众点评、京东等多家机构的投资。

其中最值得玩味的投资当属2014年上半年,大众点评对饿了么8000万美元投资,以及2015年1月,京东对饿了么的投资。

估计张旭豪也不会想到,没过多久,对自己鼎力支持的大众点评就投到竞争对手的麾下。也更不会料到,十年后的今天,正是因为京东在外卖市场的搅局,加速了饿了么品牌的消亡。

当时的饿了么之所以不断吸纳投资,一来是因为凭借饿了么自身的“造血”,还无法支撑业务扩张的野心。这个时候,确实需要外来的“输血”。二来,也是因为巨头竞争对手的不断出现,让饿了么不能有丝毫懈怠的脚步。

2012年11月,刚刚从“百团大战”中厮杀而出的美团上线了外卖业务,将自己的产业链从团购拓宽至即时配送。几乎同时入局的还有阿里巴巴的淘点点。

两年后,另一个互联网巨头百度也上线了百度外卖,甚至小米都推出了“我有外卖”。就像饿了么联合创始人康嘉说的:“突然有天发现,马云也是我们竞争对手了,又突然看见王兴关注我微博。”

不过,凭借着先发优势以及成熟的运营模式,到了2014年10月,张旭豪已经在全国62个城市布局,日订单从10万单飙升到100万单,远远地把阿里的“淘点点”以及“百度外卖”甩在身后,并且正面挑战最强对手美团。

在此期间,阿里的投资给饿了么助力不少。2016年4月,阿里巴巴投资饿了么12.5亿美元,一举打破全球外卖平台单笔融资金额最高纪录。

在这笔巨资的帮助下,2017年8月,饿了么以5亿美元收购百度外卖,进一步巩固了市场地位。易观智库发布的2017年第4季度中国互联网餐饮外卖市场分析报告显示,饿了么+百度外卖的市场交易份额占比达到49.8%,领跑外卖市场。美团以43.5%的交易份额,位居第二。

在当时那个特殊节点,阿里的注资无疑让饿了么如虎添翼,但这也为后续并入阿里系埋下关键伏笔。

03

蹉跎在阿里系

在淘点点折戟外卖市场后,阿里并未彻底放下自己的野心。按照阿里的商业习惯,自己做不来的业务就要买过来。如果买不过来,那就继续加钱。

2016年的12.5亿美元投资只是引子。2018年4月,阿里巴巴联合蚂蚁金服以95亿美元全资收购饿了么,创始人张旭豪转任董事长,阿里高管全面接手饿了么的运营。

其实,饿了么本来还有机会委身美团。阿里刚开始开价只有70亿美金,看到机会的美团直接甩出了90亿美元的价格。不过随着财大气粗的阿里再次加价,美团才放弃竞争。

2018年8月,饿了么彻底“卖身”给阿里的四个月后,饿了么所属的上海拉扎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的工商登记信息中,创始团队张旭豪、康嘉、汪渊、邓高潮等人的名字已经消失不见。这标志着饿了么正式进入阿里时代,也开启了其品牌逐渐“消失”的进程。

接入阿里体系后,饿了么开启了频繁的架构调整,成为了阿里庞大商业生态里的一块拼图。

2018年10月,饿了么与口碑合并,成立阿里本地生活服务公司;

2019年6月,旗下蜂鸟配送开放即时配送服务,饿了么开始拓展业务边界、发力即时零售,成为阿里“新零售”的重要一环;

2021年7月,饿了么被阿里归入基于地理位置服务的生活服务板块,与高德、飞猪组成“飞高了”;

2024年11月,饿了么又和飞猪一起并入阿里中国电商事业群。

这一系列调整使得饿了么在阿里体系内逐渐失去独立性,战略地位不断边缘化。而且,饿了么在阿里生态内,与其他业务(天猫超市、淘宝买菜、盒马等)不仅协同不足,甚至内部还存在资源竞争。

而在企业治理上,饿了么原有创始团队全部退出,阿里高管走马灯式地换了五任CEO,战略不断摇摆且错失竞争战机。今年7月,饿了么前CEO还被曝出因为收受供应商贿赂被刑拘的丑闻。加之阿里僵化的管理模式导致创新活力衰退。激进KPI拖累,也让内部员工疲惫不堪。

*澎湃新闻

说句题外话,目前阿里式的管理模式正逐渐由“被信奉”转向“被反思”甚至是“被抵制”。最近一段时间,原阿里高管空降山姆引发的网络热议,也从侧面反映了阿里系高管的“业界口碑”。

总之,进入阿里的饿了么,就像是嫁入了豪门的小家碧玉。当初活力无限的姣好容颜,都在高楼大院的森严规矩和各房各派中,黯淡了下来。

根据嘉世咨询的《2025中国外卖市场现状报告》,在2025年之前,美团外卖的市场份额已经在70%左右,是饿了么的两倍有余。

04

融入淘宝大品牌

即便是逐渐式微,淘宝也没有过放弃饿了么的打算,甚至不断加码资源,希望其能成为本地生活板块的一个支点。

直到今年,京东突然入局外卖市场并掀起的外卖大战,打破了一切平静。从2月到8月份,短短半年时间里,京东外卖异军突起,美团依旧能打,外卖市场的战火也让阿里有了新的想法。

2025年4月30日,淘宝“小时达”升级为“淘宝闪购”,并在淘宝App首页以一级流量入口展示,一举站在了阿里在即时零售战场的C位。而本身深耕外卖市场的饿了么,反而成了辅助游走位。

8月,在阿里二季度财报电话会上,阿里巴巴中国电商事业群CEO蒋凡披露,7月以来,淘宝闪购日订单峰值达到了1.2亿单,整体的月度交易买家数达到3亿,对比4月前增长200%。

按照蒋凡的说法,淘宝闪购第一阶段的目标是用户的规模和占领心智,而该阶段的目标已超预期实现。他还预计,未来三年内,淘宝闪购和即时零售,将为平台带来1万亿的交易增量。

2025年9月,高德地图上线“扫街榜”,饿了么从“外卖平台”变为“到店+到家”双轮驱动平台,与高德、支付宝形成“高德引流+饿了么履约+支付宝成交”的闭环。

但在新闭环中,与外卖业务深度绑定的饿了么仍然只是跑腿干活的。

淘宝闪购在诞生之初,就被业界质疑其部分功能与饿了么高度重叠。事实证明,在阿里的战略规划中,饿了么已经困于餐饮外卖零售的桎梏中,后来居上的淘宝闪购反而肩负着阿里“万物皆可送”的野望。

随着阿里打造“淘宝”大品牌的决心日益明显,加之消费者的手机里也盛不下太多功能相似的APP,“弃车保帅”就成了一个看起来并不艰难的选择。只不过,蓝色的饿了么,才是被抛弃的那个“车”。

回望2018年,美团这一年在港交所挂牌上市,饿了么被阿里全资收购,大家似乎都有光明的未来。但如今,那抹曾经穿梭在大街小巷的蓝色,正在被橙色逐渐覆盖。

只剩“淘宝闪购”四个汉字和用字母“e”组成的新图标,还在用户的手机屏幕上,默默诉说着这个品牌17年的故事。

标签: 阿里 张旭豪 美团 淘宝 市场 阿里巴巴 上海交通大学 上海 苏州 福州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

全站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