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对话小马智行副总裁:L4降本70%,千台规模车队即可盈亏平衡

IP属地 中国·北京 电车通 时间:2025-11-07 16:16:11

11月6日,小马智行正式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挂牌上市,这是小马智行继2024年11月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后,不到一年内再次登陆国际资本市场,本次IPO共计发行约4825万股,绿鞋后集资额可达77亿港元,成2025年全球自动驾驶行业规模最大IPO,同时是2025年港股AI领域募资额最高的新股。

小马智行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彭军在上市仪式上表示:“经过近九年的坚持和探索,小马智行已经站在自动驾驶大规模商业化的前夜。

与此同时,小马智行第七代Robotaxi车型已正式在北京、广州、深圳投入运营。新一代车型实现了自动驾驶套件总成本较前代下降70% 的重大突破,并通过100%车规级零部件和60万公里设计寿命,使其成为全球首个基于车规级芯片Orin-X实现L4级全场景无人驾驶能力的系统方案。



图源:雷科技摄制

10月30日,雷科技受邀体验小马智行第七代Robotaxi,并采访了小马智行副总裁张宁、莫璐怡,得到了一些关于Robotaxi的行业信息。

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第七代Robotaxi的细节。

全车规级+70%降本,L4跳出成本陷阱

自动驾驶从技术demo到商业服务,这条路走了近十年。如今,第七代Robotaxi的落地,预示着自动驾驶的商业模式终于要从故事走向现实。

而走向现实的第一步,就是解决成本问题。

小马智行打破了L4技术虽先进但成本过高、难以商业化的困局。其第七代Robotaxi的自动驾驶套件总成本较上一代下降了70%,并且这一降本并非通过削减配置实现,车辆可靠性依然对标量产乘用车水平。



图源:雷科技摄制

小马智行联合创始人张宁在接受雷科技等媒体采访时指出:“成本下降是技术迭代与供应链红利共同作用的结果,每一分钱的降低都有其扎实的逻辑支撑。”

他进一步拆解了成本结构,指出两大核心部件的降本尤为关键:

首先是作为“无人驾驶大脑”的域控制器。第七代车型采用自研设计,集成4块英伟达Orin车规级芯片,使该部分成本较上一代直接下降80%。

张宁解释说:“我们通过算法优化,成功在车规级芯片上实现了L4全场景能力——这类似于今年初DeepSeek大模型,以远低于ChatGPT的算力实现了接近的效果,其背后是我们对模型压缩与仿真训练的深度投入。”



图源:小马智行

其次是激光雷达。得益于中国智能汽车产业链的快速发展,车规级激光雷达的价格从2016年的每个10万美元大幅降至如今的2000元人民币级别。第七代车型搭载了9颗激光雷达,这部分成本降幅达到60%至70%。

在实现成本下降的同时,车辆的可靠性不降反升。第七代车型按照60万公里的运营寿命设计,相当于一台网约车连续行驶5至6年的总里程。

张宁强调:“与Waymo采用工规或消费级零部件不同,我们的车辆实现了100%全车规级,这意味着在运营过程中无需频繁维修或更换零件,长期维护成本将显著降低。”

为了验证车辆的耐用性,小马智行团队进行了极为严苛的测试:在吐鲁番进行70℃高温测试,在昆仑山口进行-30℃高寒验证,此外还包括整车电磁兼容、脏污浸泡、连续颠簸等一系列车规级测试。最终,车辆还需完成总计350万公里的公开道路测试,其中全无人路测里程已超过1000万公里。



图源:小马智行

安全始终是小马智行第七代Robotaxi的底线配置。全车共搭载6大类34个传感器:9颗激光雷达实现360°盲区覆盖,14颗摄像头精准捕捉细节,4颗毫米波雷达则能在恶劣天气下稳定工作,最远探测距离达650米。

此外,系统还配备了20多重安全冗余设计(涵盖转向、制动、供电、通讯等关键系统)以及超过1000项实时监控项目。车内还特别设置了SOS一键呼叫物理按键,进一步保障乘客安全。

张宁总结道:“即便任何单一零部件发生故障,系统都能立即启用备用方案。我们的目标是实现比人类司机安全十倍以上的行车保障。”

从能坐到好坐,细节里藏满了用户思维

如果说技术硬实力构成了第七代Robotaxi的骨架,那么细腻的用户体验便是赋予它温度的血肉。小马智行并未将其打造成毫无感情驾驶机器,而是从接驾、上车到行程中的每一环节,都融入了令人舒适的人性化设计。

最直观的提升在于仪式感。当乘客靠近车辆时,系统会通过手机蓝牙信号自动识别身份并解锁车门。第七代Robotaxi还新增了前向LED迎宾灯功能,可根据不同场景呈现多样视觉效果,乘客甚至能在接驾时实时定制专属迎宾灯颜色。

这种个性化的人车互动,从乘客接近车辆的那一刻起,就营造出独特的专属体验。



图源:小马智行

上车前,乘客可通过手机App提前调节空调或开窗通风。关好车门并系上安全带后,只需一句语音指令“开始行程”,车辆便会平稳启动,驶入自动驾驶状态。

一项重要的升级是副驾驶座的开放。这不仅提高了车内空间利用率,也更方便多人同行:一家三口出行时,孩子可以坐在副驾驶座欣赏窗外风景,不必在后排拥挤打闹;同事结伴通勤时,也多出一个舒适的座位。



图源:小马智行

在本次试乘中,最令人惊喜的是“不晕车”的体验。与纯电网约车常因司机频繁加减速导致晕车不同,这台Robotaxi起步平稳、刹车柔和,驾驶风格犹如经验丰富的老司机。这得益于小马自研的“世界模型+虚拟司机”技术,系统能提前预判路况:当前车减速时,会缓缓收油而非紧急制动;遇到行人横穿,则提前减速避让,避免突兀变道。

甚至连“车外沟通”的细节也被纳入考量。未来,车前LED屏幕与车内扬声器将成为与外界交互的窗口:在无红绿灯的斑马线前,屏幕会显示“请您先行”,同时扬声器以温和语音提醒行人;遇到强行加塞的车辆,则会轻按喇叭示意,如同一位礼貌的老司机,分寸得当。

这些细致入微的设计并非空想,大多源于真实的用户反馈。

张宁向雷科技表示:“我们非常重视用户的意见,从体验优化的角度来说,这也是我们乐于与用户持续沟通的原因之一。我们始终在反思中寻找可提升的空间。



图源:雷科技摄制

为此,小马智行在每个运营地区都建立了用户反馈群,公司员工更是产品的忠实用户——多年来,一些员工已完成数千次Robotaxi行程,他们高频地在群内留言,或提出功能建议,或分享使用感受,共同参与着产品的进化。

1000台就能盈亏平衡,小马智行商业化稳了

“第七代车型从设计第一天起,目标就是赚钱。”莫璐怡在采访中的这句话,直指Robotaxi行业的核心痛点,过去许多企业仅聚焦于技术突破,却回避盈利话题。

而小马智行将商业化路径拆解得极为清晰,甚至精准测算出盈亏平衡点:组建一个由1000台车构成的运营车队。



图源:小马智行

首先是“规模账”。小马智行计划在2025年底实现千台第七代Robotaxi的规模化运营。按每台车5年60万公里的使用寿命计算,若每日行驶300公里、接单约20笔,以滴滴快车水平的单笔收入为准,扣除能源与维护成本后,车辆在整个生命周期内即可覆盖硬件投入。

张宁进一步解释,随着车队规模从100台扩展至1000台,成本还将进一步下降硬件采购可享受更大批量折扣,运营效率也将随无人化调度系统的成熟而提升——单个调度员能够管理更多车辆,从而降低单位运营成本。

其次是“定价账”。第七代车型采用里程+时长复合计费模式,价格对标滴滴快车,明确不参与低价竞争。“我们不希望通过低价吸引用户,而是依靠服务品质实现用户留存。”莫璐怡举例说明,尽管在深圳的每公里收费与出租车相近,仍有许多用户选择每日乘坐。

还有一本“时间账”。小马智行习惯于以三年为周期进行战略规划,第七代车型的“昆仑计划”早在2023年就已立项,从产品定义、研发测试到最终量产,恰好历时三年。



图源:小马智行

目前,第七代车型的投放节奏已经明确:11月初在广州、深圳率先投放数十台,随后每周、每月持续增加,至年底将达到数百台运营规模;2025年将朝着千台目标冲刺,覆盖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更多核心区域。

在张宁看来,商业化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而是步步为营的积累。第七代车型的落地只是第一步,“接下来的重点,是持续提升运营效率,让更多用户愿意为无人驾驶体验买单”。

在本次采访中,电车通等媒体与小马智行团队还探讨了行业内的几个争议性话题,小马团队也给出了明确回应:

1、关于纯视觉是否为最优解,小马智行认为纯视觉并非当前最佳方案:“人类视觉存在固有缺陷,如逆光致盲、夜间难以辨识深色物体等。多传感器融合能够实现互补——激光雷达精准测距,摄像头捕捉细节,毫米波雷达对抗恶劣天气,这才是保障L4级安全的关键。”

2、对于车路协同的价值,小马智行团队视其为“加分项”而非“必需品”:“车路协同有助于城市交通管理,但自动驾驶不应过度依赖外部设施——不能因为缺乏车路协同就无法行驶。核心仍然在于车辆自身的技术能力。”

3、关于行业最终将留下怎样的企业,小马智行预言将“淘汰激进者,留下稳健者”:“2021至2022年间,已有一批L4创业公司被市场淘汰。尽管不断有新玩家加入,但最终能够存活下来的,必然是那些确立长期目标、坚持持续迭代的企业——Robotaxi不是赚快钱的行业,需要沉下心来精心打磨。”

4、对于备受关注的“Robotaxi是否会取代网约车司机”这一问题,小马给出了否定答案,并强调“不会取代,而是创造新岗位”。

曾经的网约车司机可以转型为安全员教练,参与系统优化工作;此外还将产生数据标注员、地勤人员等新兴岗位。这些职位需要专业技能,相比传统司机具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小马智行正在推动“自动驾驶混行”模式,即无人车与有人驾驶车辆协同运营,避免恶意竞争,构建健康的行业生态。

展望2025年,当上千台第七代Robotaxi驰骋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的街头,当跨城自动驾驶出行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我们意识到:自动驾驶的未来并非突如其来的一场“颠覆”,而是如小马智行这般,通过一个个细节的打磨、一代代产品的迭代,逐渐融入我们日常生活。

而让自动驾驶触手可及的愿景,也终将在这样的进化过程中,转化为每个人都能亲身体验的现实生活,就像如今广州、深圳的用户呼叫小马智行Robotaxi时那样,简单、自然,却又充满惊喜。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