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卖大战的硝烟还未散尽,互联网大厂们又把战火烧向了线下超市。
8月,美团在杭州开出第一家“快乐猴”超市。开业当天,现场排起长龙,爆款商品频频断货。盒马NB也悄悄换上了“超盒算NB”的新名字,在全国一口气开了17家新店。京东也不甘示弱,在河北、江苏陆续开出多家折扣超市。
![]()
这些新开的超市,并不像山姆、盒马一样精致中产,取而代之的是将“价格屠夫”风格发挥到了极致。7.9元,在京东超市可以买到24瓶矿泉水,价格比大润发、华润万家等传统商超便宜将近一倍。
这些“穷鬼超市”,正在成为大厂们即时零售的新战场。
![]()
第一部分:大厂价格战,卷向折扣超市
如果你逛过这些新开的折扣超市,多半会被价签上的数字惊到。
不到2元,可以买到两斤土豆;不到20元,就能带走20包面巾纸,或者5公斤洗衣液,甚至是一桶2.5升装的海天酱油。
![]()
就拿鸡蛋来说,京东折扣超市30枚装售价只有9.9元,而在永辉超市、华润万家等传统商超里,同样的商品定价普遍在15到20元之间。
这些超市为什么能做到这么便宜呢?从运营逻辑上来说,它们就和我们熟悉的传统商超相比有很大的区别。
首先是选址思路的不同。
我们都知道,传统商超往往位于商场的地下一层。这是因为开在热门地段、交通枢纽处,才能保证稳定的客流。
但硬折扣超市的选址逻辑却更加直接,快乐猴、超盒算NB、京东折扣超市,几乎都开在社区楼下,或者小区出入口附近。这些地方不仅租金远低于商圈热门地段,而且人流密度大、消费频率高,距离用户更近。
它们在门店设计上,不再追求“大而全”,而是将面积控制在800平米以内。虽然空间不大,却承担着双重角色:既是社区的线下零售终端,也是线上订单的履约节点。门店即仓库、仓店一体,既能承接自然客流,也能覆盖周边的即时配送需求。
第二个区别,是SKU的极度精简。
以盒马为例,传统门店的商品种类通常高达数万,而超盒算NB将SKU控制在1500个左右。京东折扣超市、快乐猴也是如此,SKU普遍不超过2000,商品主打就是刚需、高频、低价。
为什么要这么做?很简单,SKU越少,采购成本越集中、库存压力越小、选品更新更快,也更容易把价格打下来。同时,SKU精简也让理货、补货变得更加高效,整个门店的运营效率更高。
再加上这些超市往往大量引入自有品牌,从源头控制成本,把中间商环节砍到最少,自然就有了价格上的绝对优势。
员工设置上,这些超市也将效率发挥到了极致,平均每家门店员工只需10人左右。相比传统商超动辄上百名员工的配置,这种轻量化模式显然更适应即时零售的趋势。
最关键的是,硬折扣超市虽然看上去是线下零售,但生来就带着线上线下融合的基因。
比如我想去超盒算买点日用品,不一定非得自己跑一趟。直接打开淘宝闪购或盒马App,在附近的门店下单,不到半小时内就能送货上门,有时比外卖还快。
美团的快乐猴和京东超市也一样,线上下单、即时配送,从仓储到配送全链条打通。
而这些硬折扣超市,虽然是线下门店,但从一开始就被设计成即时零售网络的最后一环,集销售、配送、仓储于一体。这种布局重构了零售网络,让人、货、场的连接变得更高效。
那么,为什么互联网大厂会集体盯上折扣超市这门生意?
答案是,线上增长见顶了。
数据显示,2025年中国网民规模已突破11亿,互联网普及率接近80%。线上流量红利消退几乎已成行业共识,而获客成本却在年年走高。拉来一个新用户,已经不是烧钱就能解决的事。
![]()
而线下,尤其是社区周边的零售场景,依然潜藏着巨大的增量空间。行研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社区零售市场规模已达4.8万亿元,同比增长8.5%;预计到2025年将超过5.2万亿元。这块市场正在成为新的必争之地。
除了流量焦虑,更大的推力还来自消费端。
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2025年消费者在购物时最关注的已不再是品牌,而是性价比,用户开始更理性地权衡每一笔开销。
这些变化,大厂们当然看在眼里。现在,随着即时零售体系和供应链能力的成熟,硬折扣这门生意终于跑得通了。
一边是线上红利衰退,一边是线下市场发展迅猛,成就了折扣超市爆发的机遇。接下来,大厂的比拼也就顺理成章地走向了核心战场。
![]()
第二部分:大厂们打响供应链攻防战
如果你还把这些店当成传统意义上的打折超市,可能就低估了大厂们的野心。
我们熟悉的超市打折中,鸡蛋降价,可能是临期了;洗衣液打折,多半是为了清库存。这种降价是阶段性的、策略性的,说到底是短期行为。
但硬折扣的逻辑不一样。它不搞促销,不靠补贴,平日的商品价格就压得很低。
背后的关键,在于供应链的深度控制。
比如德国知名的硬折扣超市奥乐齐,它的商品中90%以上都是自有品牌。除此之外,它从选品、装修到陈列,都追求高效和成本控制,才能做到常年低价,还持续盈利。
![]()
这套模式在欧美已相当成熟。根据尼尔森数据,德国硬折扣超市的市场渗透率已超过40%,而中国市场目前还不到10%,潜力巨大。
但要把价格压得足够低、又不亏钱,并不容易。当各家大厂纷纷入局开设折扣超市时,真正较量的是背后的供应链能力。
大厂们各自的业务基础,决定了它们在折扣超市上的不同打法。
美团的优势,在于离用户更近。
外卖业务的多年积累,使美团建立起一张覆盖全国、密度极高的配送网络。在配送上门这件事上,它几乎没有对手。
也正因为如此,美团开超市并不依赖商圈人流,而是更倾向将“快乐猴”开在社区楼下、菜市场旁、写字楼周边,这些更容易发生低价高频消费的地方。
它的门店并不以线下销售为主,而是承担着履约节点的功能。它们的存在,不是为了服务线下顾客,而是让美团App多了一个能购买日用品的入口。
靠高频刚需商品拉新,用履约体验留人,美团用自己的方式,让即时零售融入进用户的消费习惯中。
阿里的强项是系统之间的协同效率。
对它而言,超盒算NB门店的核心作用,是把线下超市接入淘宝、盒马App等线上渠道,让用户在刷淘宝的过程中,就能顺手下单日用品,并由最近门店配送到家。
为了保证效率,超盒马门店SKU控制在1500个以内,自有品牌的占比高达六成。
在用户下单到送货上门的整个过程中,前段有内容电商种草引流,中台有统一选品调度,后端通过菜鸟物流网络完成履约,每一步都能在阿里体系内部完成。
阿里高度协同的电商系统,正是它压缩供应链成本的底气所在。
京东的打法,则是把强大的供应链能力直接复制到线下。
它开出的折扣超市,普遍面积更大,商品种类也更多,接近5000个SKU,涵盖生鲜、日用百货、快消等多个品类。
这些门店不仅服务线下顾客,更是京东仓配体系的重要节点。仓店合一的模式,让商品的储存、拣货、配送,都能高效完成,提升了周转效率。
而依托自营供应链体系,京东还能从源头采购、仓配调度、末端配送过程中,把每一环的运营成本压得更低。
三家大厂路径不同,但本质上目标一致,都希望商品离用户更近,供应链成本更低。
![]()
这些分布在街头巷尾的折扣超市,已经成为平台之间即时零售战争的前哨站。
![]()
第三部分:即时零售的新逻辑
如果把时间拨回到三五年前,零售行业的关键词还是:会员制、社区团购、和消费升级。
那时候,不管是盒马、山姆,还是其他爆火的社区团购平台,拼的都是“人”的判断力。也就是说,采购选的品类对不对,定价是否合适,选址适不适合,全靠人的经验来判断。
但现在,大厂们布局的硬折扣超市,已经完全换了一个逻辑。超市运营的关键决策不再靠人决定,而是交给了算法和系统。每一个动作,背后都被数据驱动。
而这场变化,其实早在过去十年就已经开始悄悄酝酿了。
正如前文提到的,美团拥有国内最密集的即时配送网络,京东掌握从源头采购到终端履约的全链条能力,阿里则构建了从内容种草到仓配调度的电商系统。
如今,这些在线上业务中打磨成熟的能力,正在一步步向线下迁移,成为折扣超市背后的底层竞争力。
最直观的体现,就是这些超市开始精准预判消费者需求。
![]()
比如算法能识别出,某小区在周五晚上6点到8点之间,速食产品的下单量会比平时高出15%。这意味着,超市可以提前补货,避免断货,选品也能更精准,减少浪费。
再比如超市选址上。过去的超市选址,依靠人流量统计和市场调研,现在可以则可以直接结合外卖订单数据分析,找到订单量大,配送范围合理的最佳位置。
在运营过程中,线下门店的退货率、销售量等关键指标,也都会实时流入系统,成为优化商品和运营手段的依据。
表面看来,这些超市做的是不起眼的零售生意;但实际比拼的,是算法、供应链、系统的综合实力。
消费者的消费方式,也在因此改变。
过去,买日用品是去超市随手捎带,现在,可能是平台推送商品,动动手指就送上门;而未来,消费者的每一次浏览、点击、下单、退货,甚至用户的停留时长,都会反过来成为算法优化的依据,进一步提升系统效率。
消费者在不知不觉中,成了这套零售系统的一部分,也一步步被绑定在某个App上。
这,才是大厂在这场战争中真正看重的。
即时零售的下一场竞争,将不再是谁价格更低,而是谁能真正留住用户,成为他们日常生活的默认选项。
![]()
结语
正如山姆·沃尔顿所说:“零售的未来,属于那些能以最低成本满足客户需求的人。”
如今,大厂纷纷下场开超市,瞄准的并不是短期流量,而是即时零售的长期布局。
这场新战事,也正在悄无声息地改变我们的消费习惯。
参考资料:
1.阿里美团京东,从外卖缠斗至社区超市,财经杂志
2.晚上9点的“穷鬼超市”,挤满江浙沪上班族,极昼工作室
3.盒马再"瘦身",押注盒马鲜生与超盒算NB,时代财经APP
4.外卖大战,打入硬折扣超市,新熵
····· End ·····
星海情报局 系统研究
中国制造与国产替代
专注中国产业崛起故事
▲关注产业资讯,破解科技密码
追赶先进技术风口,看中国制造的星辰大海
![]()
入驻媒体平台
36Kr/ 观察者网风闻社区/ 网易
虎嗅/ 雪球/ 腾讯新闻





京公网安备 110114020135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