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上海发布“双创十五条”,加大力度支持科研人员离岗创业、在职创业等

IP属地 中国·北京 澎湃新闻 时间:2025-11-07 20:16:29

11月7日,2025上海市专业技术人才和项目对接大会在上海展览中心拉开帷幕。大会发布了《关于支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科研人员创新创业 加速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实施意见》,即“双创十五条”,为科研人员开展“双创”活动搭建“四体两翼”。

澎湃新闻记者从上海市人社局获悉,“双创十五条”面向高校、科研院所、医疗卫生机构等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科研人员,坚持有组织科研、强化服务、分类监管,聚焦离岗开展高价值创新创业、兼职创新在职创办企业、派出合作、引进企业人才等四类形式,鼓励事业单位设置创新岗与流动岗两类岗位,打通科研人员院企、校企流动通道,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一是离岗创业,政策加大支持力度。主要目的是充分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提高人才流动性,最大限度激发和释放创新活力。支持开展“3+3”长周期、高价值创新创业,首次离岗期满未盈利,可回岗转为兼职创新,回岗时间不计入离岗期限。支持设置“离岗创业暂缓期”、“关键创业节点”。保障创业人员权益,离岗期间,可在原单位或所在企业申报职称,不占岗位结构比例。返回时如无岗位空缺,可暂时突破岗位总量和结构比例聘用,确保平稳过渡。

二是兼职创新与在职创业,政策加大放权力度。主要目的是鼓励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合理利用时间,挖掘创新潜力。兼职创新与在职创办企业不影响本职工作的,单位一般应予同意。兼职人员可在人事关系所在单位参加职称评审,并不占结构比例,也可在兼职企业申报职称和项目。完善兼职人员考核评价,解决兼职人员考核评价难问题。

三是规范派出合作管理,要求订立三方协议。主要目的是加强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协同创新,强调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源头支持。明确三方义务权利,派出人员同等享有报酬、奖金、股权激励等权利。事业单位可对完成或者转化职务科技成果做出贡献的人员按规定给予奖励和报酬,相关支出不受绩效工资总量限制。

四是鼓励引进企业人才,设置创新流动岗位。主要目的是强化科技同经济对接、创新成果同产业对接、创新项目同现实生产力对接。鼓励事业单位设置“项目经理人”“成果推广专员”“技术经理人”“转化服务岗”等创新岗位,可优先参加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高级职称评审;设置“产业导师”“企业教授”“创业导师”等流动岗位,不与事业单位建立人事关系,薪酬双方协商确定。

此外,大会还发布了《上海市境外职业资格证书认可清单(3.0版)》,形成认可清单(A类)139项、急需紧缺清单(B类)24项、比照职称清单(C类)41项、互认清单(D类)12项。同时,延续分层分类的6+6项便利保障措施,系统性地构建了与国际接轨的专业技术人才评价体系,为国家正在推进的专业技术人才管理服务改革试点贡献了“上海方案”。

在国际互认方面,高级职称人员可直接申请境外发证机构最高级别职业资格,如本市会计系列副高级以上职称人员可直接申请成为资深公共会计师(FIPA),最多免考13门评估与考试科目;初、中、高全层级职称人员可豁免考试直接申请境外职业资格,如本市经济系列职称人员可分别对应免试申请工程管理领域初、中、高级证书。

上海正通过制度创新,系统构建“评价赋能、国际接轨、创新驱动、产业协同”的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生态。据市人社局介绍,通过“举荐制”“直通车”“绿色通道”“立交桥”等职称评价新机制,上海近三年新增覆盖约300个专业的近7000名正高级专业技术人才。2024年全市约4.5万人参加职称评审,其中非公领域占比超60%,约1.5万人获得副高以上职称。通过境外职业资格比照认定职称机制,910家用人单位的1159名专业技术人才申请证书查验(含52名境外直接申请人),225名持证人通过考核认定获得职称。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