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
英国《经济学人》11月6日文章,原题:中国的生命科学产业正向美国靠拢辉瑞公司11月4日报告称,其销售额和利润均出现同比下降。辉瑞并非唯一一家状况不佳的美国医疗保健公司。生物技术巨头吉利德科学的药品销量也有所下降。医疗设备制造商通用电气医疗集团表示其净利润有所下降。基因测序巨头因美纳预计今年的营收会下降。总体而言,标普500指数中医疗保健公司的股价似乎陷入困境。不断上涨的关税、即将到期的专利、研发投资回报率下滑等,都是该行业陷入低迷的原因。该行业前景也充满不确定性。风险投资家们更青睐人工智能领域,而非人类健康领域。外国医学研究人员更倾向于那些更欢迎他们及其工作的地方,而非当前对移民政策收紧、对科学持怀疑态度的美国。
对科研人员(尤其是海归人才)和各类投资者来说,一个日益具有吸引力的目的地就是中国。中国已经摆脱疫情带来的影响。现在,中国的生命科学领域看起来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具活力。从大型制药公司和生物技术公司到医疗工具和用品制造商,中国相关行业约550家市值2亿美元以上的上市公司的总市值比年初增长46%,而同期约450家美国同行的市值仅增长9%。
不久前,“中国医药”给人的印象,主要还是传统家庭疗法或缺乏创新疗法。而如今,它正逐渐成为创新的代名词。中国企业在机器人手术、医疗扫描仪和药物研发等领域处于领先地位。许多中国生物技术公司在研发投入方面的回报率似乎要高于美国竞争对手。
有分析指出,若将研发视为一项在15年(即专利有效期)内逐年贬值的资产,那么去年中国生命科学企业的平均研发资本回报率达到7%。而在美国,这一数字为0。
据投资银行杰富瑞估算,2025年上半年,中国研发企业在全球药物授权交易中所占价值比例达32%,而2011年至2021年期间的平均比例不到3%。9月,瑞士制药商诺华同意向中国舶望制药支付高达52亿美元的费用,以获得其心血管疾病药物的授权。今年5月,辉瑞公司与另一家中国公司达成类似协议,获得一种抗癌药物的授权。高盛估计,如今全球1/3的创新候选药物来自中国,且在今年1月至6月期间,进入人体试验的新分子中近半来自中国,而10年前比例还不到1/10。
中国医疗健康企业受益于一套四步走模式的持续运用:国家为学术研究人员提供慷慨的资助;研究人员可自由地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创业公司;风险投资家重点投资这些创业公司;包括外资企业在内的大型制药企业则会加大对最有发展前景的创业公司的投资力度。西方制药业高管指出,如果这听起来似曾相识,那是因为自21世纪初以来,美国的医疗健康产业一直依赖同样的模式。如今,中国的“仿版模式”正蓬勃发展——而与此同时,美国的“原创模式”却面临失去活力的风险,因为第一步中联邦研究经费的削减正在拖累后续的三步。
(蓬勃发展的)中国(医药)企业仍需谨慎行事,尤其是在全球最大的医疗保健市场——美国。那里,对来自中国的技术的不安已成为罕见的两党共同话题。正在推进的《生物安全法案》可能会阻碍中国的基因组学公司以及那些代表客户进行研发的公司的发展。今夏,白宫曾考虑发布行政命令,禁止美企从中国获取创新疗法的授权。上月,美国参议院对《生物安全法案》进行了些许修改,例如删除了中国具体企业的名字。美国总统从未签署这方面的行政命令,也许他永远也不会。(辛斌译)





京公网安备 110114020135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