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资讯 | AI时代,伦理学迎来怎样的范式重构?上海市伦理学会学术年会召开

IP属地 中国·北京 上观新闻 时间:2025-11-08 08:10:08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上海市伦理学会第九届会员大会暨2025年学术年会日前召开。来自沪上高校和学术机构的23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共同探讨智能时代伦理学范式的变革与重构。会上还选举产生了研究会新的领导班子,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付长珍教授任新一届上海市伦理学会会长。

2025年学术年会设置了“名家演讲”与“圆桌论坛”两个环节。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万俊人和东南大学资深教授樊和平分别以“大变局时代的伦理学应对”和“‘非常伦理’与人类命运”为题作主旨报告。圆桌论坛环节,与会学者围绕AI技术所引发的伦理问题、伦理学科范式变革与发展方向、伦理学人应有的科学研究态度等议题展开研讨。

“要改变‘消防队’式的伦理应对模式——哪里着火就去哪里救。因为现在的问题是密集的、加密的、加速的,往往按下葫芦浮起瓢。”万俊人教授认为,在“大变局”时代,技术不仅渗透入经济、政治、文化系统,还左右着人们的日常生活,扩大了代际差距。当下伦理学既要从技术对齐、价值对齐、管理对齐三个方面构建知识架构,又要摒弃被动应对思维,还要发展一种“动名词”式的伦理哲学,在采取积极行动的同时,又能够把现实经验转化成可传授的知识形态。

从白热化的大国竞争,到气候异常与生态危机,再到基因技术、人工智能等技术的狂奔带来人类与自身创造物的“主奴倒置”……樊和平教授主张,人类处于一个“非常”时代,可能迎来“非常”文明,亟需构建与时代境遇匹配的“非常伦理”。他对“非常伦理”进行了现象学的还原,认为“非常”伦理世界面临着不同寻常的伦理问题,“非常”道德世界需要道德主体具备不同以往的德性与智慧,进而达到“非常”的境界,即要学会为伦理思考所支配,以此积极重建一种伦理型文明观。

复旦大学高国希教授强调,在“人机共生”成为现实语境的情况下,技术既为实现个性化发展提供可能,同时也潜藏着消解人的主体性的风险。伦理学人必须积极回应智能时代下人的数字化生存形成的多种发展样态,以理论创新助力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一终极伦理愿景。学会副会长、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吴新文教授认为,面对智能技术的冲击,伦理学应坚守“常道”之稳定,既避免对变革无动于衷,亦须警惕过度渲染危机,要以实践智慧来平衡“变”与“不变”。

AI时代,如何推动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现代性阐释与创造性转化,同样成为学者们的关切。上海师范大学张自慧教授认为,伦理学范式转换应保持“文明以止”的审慎态度探索科技边界,以“致中和”的传统智慧应对智能时代的伦理挑战。上海理工大学刘科教授指出,智能时代伦理学面临本体论变迁与全球话语权失衡的双重挑战,应加快构建中国自主的伦理学知识体系,在全球AI治理中彰显大国责任,关注弱势群体与公平正义。

上海市伦理学会成立以来,在周原冰先生、朱贻庭先生等历任会长的指导和带领下,形成了“学术为本、服务社会”的优良传统。第九届会长付长珍教授表示,要赓续学会优良传统,立时代潮头、以学术研究服务和回应社会关切;扎根中国大地,深耕基础理论,夯实传统根基,创新实践范式,探索构建中国自主伦理学知识体系的新框架;做“有温度”的伦理学,书写上海市伦理学会的新篇章。


原标题:《资讯 | AI时代,伦理学迎来怎样的范式重构?上海市伦理学会学术年会召开》

栏目主编:杨逸淇

本文作者:文汇报 陈瑜

题图上观题图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