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金融 » 正文

被瑞幸冲击,星巴克撑不下去了……

IP属地 中国·北京 功夫财经 时间:2025-11-08 10:18:02



最近,咖啡业巨头星巴克公司与博裕投资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将成立合资企业,负责星巴克在中国市场的运营。根据协议,博裕将以40亿美元对价,持有合资企业60%股权,星巴克保留40%,并授权品牌及相关权益。

博裕是当前中国规模最大的私募投资机构之一,其核心成员都是前巨头企业的高管,资深的金融界人士。博裕成立十多年,投资了200多家企业,包括完美日记、北京SKP、蜜雪冰城等引人瞩目的项目。

博裕拿下星巴克中国控制权,很容易被解读为:外资餐饮品牌在中国市场溃败——这样的说法不能说全错,但过于简单粗暴了。对餐饮行业而言,外资企业转型调整,轻资产本土化是最常见的出路。这种转型往往是双赢的,肯德基和麦当劳就走过这一条路。





2016年11月,美国百胜餐饮集团宣布,将百胜中国分拆,并独立上市。百胜集团不再持有百胜中国股份,而是坐收品牌租金,额度为百胜中国营业收入的3%。新引进的春华资本和蚂蚁金服,成为百胜中国最重要的股东。

这场股权变革背后,是当时百胜中国的焦灼不安。百胜中国当时隶属于百胜集团,旗下拥有肯德基、必胜客、塔可钟三大品牌经营权,是百胜集团在全球市场最重要的板块。

经过多年高速发展后,外资餐饮品牌的弊端暴露:百胜集团在全球范围内以特许经营为主,但为控制中国市场,却力推直营模式,占比达90%。这就导致门店租金和用人成本过高,拖累了扩张速度。肯德基在一二线城市趋于饱和,必胜客边缘化,塔客钟则几乎没有存在感。

外资总部对中国市场的数字化进程反应很慢,百胜中国旗下各个点餐APP很难用,产品也没有本土化。2015年第三季度,百胜中国销售额仅增长2%,低于市场预期,引发百胜股价大跌。这成为百胜集团分拆中国业务的导火索。

百胜中国独立后,积极自救,降低特许经营门槛,尤其在三线以下城市,以及高铁站、服务区等枢纽大量开店。2016年,百胜中国门店数量约7300家,目前约1.7万家。考虑到疫情和经济大环境的背景,这样的成绩实属不易。

消费者的感受也有明显变化。肯德基的餐品在快速本土化(包括推出小笼包、热干面这样的地方特色美食),争议归争议,销量其实在增长。肯德基还时常推出“疯狂星期四”之类的促销活动,深受年轻人喜爱。



2024年,百胜中国营收113亿美元,净利润9亿美元,同比增长超过10%,是中国最赚钱的快餐连锁企业。肯德基稳居中国门店数量最多的快餐品牌(1.1万家),必胜客也焕发新春,成为中国西式休闲餐饮领导品牌。现在的百胜中国,除品牌属于百胜集团,其他方面都算中国的连锁餐饮巨头。

麦当劳身上,也有相似的故事。2017年,麦当劳(McDonald's)将其中国内地及香港业务80%股权,出让给中资(中信系)主导的财团。新成立的金拱门(中国)有限公司,负责中国内地及香港的运营。通过这次转型,麦当劳在中国的业务只占20%股权和品牌所有权,再无主导权。同样的,麦当劳中国也焕发了新春。



本次星巴克与博裕投资战略合作,和百胜中国和麦当劳中国的转型往事,有诸多相似之处。

星巴克作为全球咖啡巨头,1999年进入中国,出于各种考虑,长期维持直营模式。其门店大多位于核心商圈,租金和人力相对较高。比如,一线城市核心商圈的星巴克门店,月租金可达10-20万元,人力成本占比超30%。

星巴克有自信的底气。它的门店高大,座位充足,小资氛围极为浓厚。作为大城市休闲聊天的“第三空间”典范,商务人士和中产很愿意在这里坐下聊天。星巴克咖啡卖得很贵,一杯动辄三四十,四五十的也有,不影响很多人买单。

最近几年,星巴克“直营+第三空间”的模式,遭遇了本土咖啡品牌的严峻挑战。瑞幸、库迪等咖啡品牌,以“9.9元/杯”甚至更低价格抢占市场,吸引大量对价格敏感的年轻消费者。他们高频推出新品,不断调整口味,并经常整活营销,打造爆款咖啡(例如生椰拿铁、橙C美式)。

年轻人喝咖啡,不以聊天谈事为主,他们喝咖啡和喝其他饮料没区别,格外看重新鲜感和个性化。市场调性悄然变化,咖啡的格调降低了,原本高端持重的星巴克,也逐渐有了老登气息。年轻人更青睐时尚和个性化品牌——而且,新品牌咖啡的价格,确实便宜得让人难以拒绝。

星巴克原本的消费模式,是“坐下来说话”。随着生活节奏加快,中产消费者倾向即买即走,没有闲暇逗留。星巴克在黄金地段二三百平米的大店,租金贵而坪效低,往往坐满蹭网的学生党,极大影响了星巴克的调性。

相比而言,新兴咖啡品牌主打外卖和快取,店面大小无所谓,装潢也不重要。只要咖啡做好,年轻人拿了就走,不多停留一秒。据统计,瑞幸“快取店”占比高达92%。瑞幸的竞争对手,其实已经不是星巴克,而是街头拐角的奶茶店。



激烈的市场竞争下,星巴克不能不有所反应。博裕40亿美元战略投资注入以后,将带来哪些变化?这是一个值得展望的话题。

首先是门店数量增加。星巴克官方宣布,将在全国8千家门店基础上,拓展至2万家。依靠传统直营模式不容易做到,开放特许经营,将是下一步动作。新门店大概率不会是大店,而是向“快取店”过渡。

今年,星巴克已经在调整中国市场的门店模型,单店面积从传统的200平方米,压缩至80-120平方米。星巴克还调整价格策略,在外卖平台发放大量优惠券,每杯降价5-10元。众多新品被推出,例如“茶咖”系列(茉莉拿铁、铁观音乌龙拿铁等),以此吸引年轻人注意。

博裕投资入主后,星巴克的“瑞幸化”转型大概会更激进。这是及时的调转方向,还是陷入困境后,迷茫的邯郸学步?商业世界的成败,不容易看清。唯一能确定的是,星巴克在中国的业务急需改变,好能渡过危机,活下去。

瑞幸把喝咖啡的门槛降低了许多,使更多人接触并能经常喝咖啡,这是它的伟大之处。把星巴克和瑞幸对比,两者无高下之分。但星巴克为应对冲击,转型改变,在某种意味上,也让人伤感。

星巴克在美国本土,是一家普普通通、并无特殊意味的咖啡品牌。进入中国二十多年,它从运营方式、店员服务,再到供应链体系,都已高度中国化,并形成了一种大城市独有的文化调性——这种文化调性大概也是中国市场所独有。



星巴克向中国新兴的上班族和中产阶层引进一种生活方式。他们以一种从容自得,舒适得体的方式,坐下闲聊,交流工作,讨论商务。这是一种半正式、轻松简单的交流场景,介于工作场合和私人空间。

此前中国少有这样的社交场合,最接近的地方,大概就是“吃个饭”(其实又是沉重的负担)。星巴克创造了一个内容简单、氛围良好的空间。中国的商业世界里,为有公司提供这样的服务。这也是星巴克拥有众多粉丝的原因。

如今,这样的星巴克已经撑不下去,这让人遗憾。用最近流行的话语说,当多数人做不到从从容容游刃有余,更多是匆匆忙忙连滚带爬,星巴克也不得不变,好让自己活下去。在蜜雪冰城和瑞幸大行其道的商业潮流下,相信很多人会怀念星巴克。希望星巴克焕发新春,并能保持它最珍贵的特色。

声明:个人原创,仅供参考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