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自媒体蓬勃发展、人工智能高效运转,信息获取前所未有地便捷,海量信息随手可得,但难辨真假。这个时代的记者很卷,要高速搬运真实、客观、有效的信息,变着花样呈现。这个时代的记者也容易疲倦,不仅要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更要做真相的守门人、社会的观察者。这责任和判断,算法推送无法担当。
自媒体很难获得同等的“公信力”。新闻报道是经过核实的“可信信息”,记者不会随意宣泄“个人观点”。在信息泛滥的时代,公众最需要的,正是可以持久托付“信任”的真相。一张小小的记者证,承载的不只是职业身份,更是社会公众的信任。自媒体百花齐放,记者依然要万里挑一。
AI体会不到“知易行难”。人工智能可以快速汇集信息、演算结果,却难以理解人性的复杂,权衡报道的社会影响,秉持正义与同情,带着“人”的温度与判断,第一时间抵达现场,深入调查报道,揭露不公,为无声者发声,搭建不同群体理解的桥梁,发出人间冷暖的深刻洞察。
记者是信息洪流中的锚点,是文明社会向善、向上的守护者。在纷繁复杂的时代,记者的专业、责任与勇气,可以帮助社会穿越迷雾,牢牢把握真实的力量;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中,记者是时代的记录者,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者、法治建设的推动者;在实现“十五五”时期发展目标、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记者是凝聚共识的重要力量,是把握时代脉搏、记录伟大变革的坚实支撑。
在我国六个行业性节日中,中国记者节的设立独具意义。因为社会依旧需要恪守初心、不偏不倚、追寻真相的记者;依旧需要一群心里装有推进民族复兴、文明进步坚定信仰的记者。他们的笔,书写的不仅是新闻,更是时代的良心;他们的镜头,记录的不只是画面,更是发展的足迹、民族的记忆。
看看新闻记者: 陈瑞
编辑: 陈瑞
责编: 宫明华





京公网安备 110114020135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