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未来的设计师,会是“超级个体”吗?

IP属地 中国·北京 上观新闻 时间:2025-11-09 18:07:09



当AI能瞬间生成千百张设计图,设计师的价值在哪里?未来的设计师,是会沦为技术的附庸,还是成为驾驭技术的“超级个体”?

11月8日,上海大学美术学院设计系以一场“跨界·融合”为主题的设计教育论坛,联合来自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的专家学者给出了令人振奋的答案:AI时代,设计师要实现能力升维——从“执行者”变身“提问者”“策展人”和“关系构建师”。


“AI已经能包揽设计流程的中间环节——那些过去最耗时费力的部分。”同济大学范圣玺教授直言不讳。他指出,当AI承担了从概念到成品的转换工作后,设计师的核心竞争力就聚焦在了两端:“前端提出好问题的能力,和末端做出精准判断的能力。”

在上海交通大学,这一理念已转化为实践。常丹妮教授分享的“1+N”培养模式,让学生在大设计通识基础上自由组合个性化路径。“未来需要的不再是单一技能型人才,而是能够驾驭复杂系统的‘通才’。”

业界代表、木马设计创始人丁伟用“五维重构”描绘了设计行业的剧变:工具、流程、能力、组织、思维都在重塑。他提出,设计师的新使命是成为“技术应用场景的定义者”——当AI还停留在回答问题的层面时,人类要负责提出真正值得解决的问题。

东华大学林峰教授对此深表认同:“设计学科必须从‘被动适应’转向‘主动构建’,通过‘设计+人工智能’、‘设计+新材料’等跨界组合,为国家新兴产业输送创新血液。”

在技术狂飙中,如何守护设计的“人情味”?这成为论坛上的热切探讨。



会议同期,还举办了上海美术学院设计系特色课程展与第十届两岸新锐设计竞赛·华灿奖上海赛区优秀作品展

上海美术学院杜守帅教授分享了“新海派”设计教育的探索——通过跨专业课程和智能创新项目,让海派文化的包容基因与数字技术深度交融。中国美术学院范凯熹教授通过视频提出,要用AI解码石库门、旗袍等海派文化符号,让传统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生。

而造园师弘毅的实践给出了另一种答案。在AI能一键生成园林效果图的时代,他坚持每一块石头都亲手摆放。“技术追求精准,但美往往藏在误差里。”在他看来,手与材料的直接对话中蕴藏着机器难以复制的智慧。

教学现场正在发生深刻变革,从“造物”到“育人”,设计教育本质回归迫在眉睫。

天津大学赵伟教授带领学生用“人机协同”完成毕业设计,在虚实交融中探索传统非遗的新生;中国美术学院卢西教授教学生构建“有故事的公共空间”,让设计成为连接人心的媒介;上海美术学院的老师们则开发出AI纹样生成系统,大幅降低了传统纹样创新的门槛。

正如与会专家所言,未来设计教育的终极目标,不是培养更高效的工具使用者,而是唤醒那些能够驾驭复杂性、在技术与情感之间架桥的“觉醒者”。当每个人都能借助AI成为创作者时,真正的设计师将成为那个为世界赋予更多温度和智慧的“超级个体”。

原标题:《未来的设计师,会是“超级个体”吗?——学术会议揭秘AI时代设计教育大变局》

栏目编辑:吴南瑶 文字编辑:钱卫

作者:国家艺术杂志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