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智能早报丨黄仁勋造访台积电3nm产线索取产能;万华化学突破机器人“仿生皮肤”材料

IP属地 中国·北京 观察者网 时间:2025-11-10 10:08:54

中国首款可回收火箭朱雀三号11月中下旬首飞

11月10日财联社消息称,我国自主研制的首款液体可回收运载火箭“朱雀三号”将于11月中下旬,在东风商业航天创新试验区执行首飞任务。作为国内首个迈入工程化应用阶段的可回收火箭,其成功发射将填补我国该领域空白,标志着中国商业航天正式进入“可复用、低成本”新阶段。

据悉,朱雀三号由蓝箭航天自主研发,于2023年8月正式立项,是全球首款全不锈钢液氧甲烷运载火箭。该火箭全长66.1米,起飞质量约570吨,起飞推力超750吨,低轨运载能力达21.3吨,一子级设计复用20次,搭载9台天鹊-12A液氧甲烷发动机,具备45%-111%连续变推能力,可实现高精度垂直回收。其“不锈钢+液氧甲烷”的技术路线,既保障复用寿命与扩展性,也使发射成本目标降至每公斤20000元以内,与SpaceX猎鹰9号成本水平相当。


目前朱雀三号已完成首飞前关键准备,10月中下旬顺利通过加注合练及静态点火试验,覆盖全流程操作验证,为入轨发射及一子级回收奠定基础。值得关注的是,其首飞任务分为两阶段,将同步开展入轨发射与子级回收尝试,此前已通过百米级、10公里级垂直起降试验,着陆误差控制在10米内。

此外,蓝箭航天“朱雀家族”近期发射密集,朱雀二号将于11月中旬先行执行发射任务。两款火箭接连亮相,不仅展现我国液氧甲烷动力技术的成熟度,更将为卫星互联网星座组网等重大任务提供高频次、低成本的发射支撑,助力“十五五”航天强国战略实施。

黄仁勋造访台积电3nm产线 为Blackwell芯片索取更多产能

2025年11月7日至8日,英伟达CEO黄仁勋开启近3个月来第3次访台行程,不仅亲赴台积电台南晶圆十八厂考察3nm产线,更罕见出席台积电年度员工运动会,以“没有台积电,就没有今日的英伟达”的高调致谢,凸显双方深度绑定的合作关系。

此次行程,黄仁勋首站直奔台积电3nm核心生产基地,与董事长魏哲家就产能保障展开磋商。据透露,该产线当前月产能10万片,计划2026年提升至16万片,新增产能将重点供应英伟达。


在随后的运动会上,身着红色纪念衫的黄仁勋直言,Blackwell芯片需求“非常强劲”,其作为包含CPU、网络设备的完整计算平台,带动相关芯片供应持续紧张,因此已正式向台积电申请追加产能。魏哲家则幽默回应“黄仁勋想要更多芯片”,同时确认台积电正全力缩小供需差距,但具体追加数量属商业机密。

针对市场关注的存储芯片涨价传闻,黄仁勋表示,产业高速增长期出现供应短缺属正常现象,三星、SK海力士、美光三大厂商已大幅扩产支持,英伟达也已收到各家先进芯片样品,而价格定价应由存储厂商自主决定。值得关注的是,黄仁勋还透露下一代Rubin芯片已进入台积电产线,将采用3nm N3P工艺,2026年量产上市,进一步推高对先进制程的产能需求。

此次互动不仅为了显示两家企业30年合作积淀,更折射出全球AI算力需求爆发下,半导体产业链核心企业的深度协同与产能争夺白热化态势。

2025进博会上海会议活动落幕 发布60余项成果

11月9日,为期4天的2025进博会上海会议活动在国家会展中心圆满落幕。作为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重要配套活动,本次会议紧扣“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主题,实现了进博盛会与上海主场的深度交融,为全球经贸合作注入新动能。


据统计,活动吸引200余位政、产、学、研各界领军人物,超5000名进博会展客商参与,累计接待观众9000多人次,规模与影响力同步提升。会议成果务实丰硕,共发布各类重要成果逾60项,涵盖首发报告、指数发布、联盟成立、平台启动及签约项目等多个维度。其中,《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发展研究报告No.7》蓝皮书、《2025全球消费者可持续消费调研报告》等30余项报告与指数集中亮相,《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溢出效应指数研究报告(2025)》显示,全国、上海、虹桥三梯度溢出效应得分年均增速分别达15.5%、16.9%和50.5%,直观印证了进博会的长期辐射价值。

此次会议是上海落实“一流服务保障”要求的重要体现,依托进博会43万平方米展览规模的平台优势,搭建起精准对接的交流桥梁。上海交易团12万人采购商队伍与全球参展商深度洽谈,叠加“365展贸网”等线上平台支撑,推动“展品变商品”“展商变投资商”的转化实效持续提升。同时,会议聚焦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发布的上海国际贸易中心指数、重点产业国际竞争力指数等成果,为全球企业把握中国市场机遇提供了重要参考。

作为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后首场重要经济外交活动的配套环节,本次上海会议活动的成功举办,再次彰显了中国坚持开放合作、互利共赢的坚定决心,也为长三角协同发展与全球经贸复苏注入了确定性力量。

多家头部企业明确量产计划 固态电池行业迎发展关键期

2025年11月8日,以“聚焦新技术共建新生态”为主题的2025起点固态电池行业年会暨固态电池金鼎奖颁奖典礼在广州南沙国际会展中心举办,500余家产业链企业、千余位行业高层齐聚,共探固态电池发展新机遇,同期揭晓的金鼎奖涵盖产业化先锋、材料技术创新等八大奖项,宁德时代、赣锋锂业等企业斩获重要荣誉。

行业盛会的召开恰逢技术与产业双重突破的关键节点。10月30日,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康飞宇、贺艳兵团队联合天津大学研究人员,在《自然》发表重磅成果,创新性提出“塑性富无机SEI”设计理念,开发的新型界面层使固态电池在-30℃低温、15mA・cm⁻²大电流密度下可稳定循环超4500小时,攻克了传统界面易断裂的行业难题。

此前的10月初,中国科学院物理所黄学杰团队联合多所高校研发的阴离子调控技术,通过引入碘离子实现电极与电解质的“自我修复”式紧密接触,无需外部加压即可让电池能量密度突破500Wh/kg,相关成果发表于《自然-可持续发展》。

产业端同样动作频频,太平洋证券研报显示,宁德时代、亿纬锂能、国轩高科等头部电池企业已明确固态电池量产时间表,其中宁德时代凭借技术优势荣获“全固态电池产业化先锋奖”。

应用端,多家车企加速布局装车测试,人形机器人、电动航空等新兴领域的需求进一步打开市场空间,技术突破与产业落地形成良性互动,推动固态电池行业迈入商业化发展的关键阶段。

万华化学“聚氨酯”专利落地 或有利于构建机器人“仿生皮肤”

近日,万华化学新获一项发明专利授权,专利名为“一种高回弹低熔点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专利号:CN202411918702.8),为机器人“仿生皮肤”材料创新再添助力。

该专利采用双螺杆挤出机一步法制备,原料包含多元醇、二异氰酸酯及特殊扩链剂,产品300%回弹保留率高达95%以上,熔点介于85-120℃,同时具备优异粘接性能,完美契合人形机器人对材料的核心需求。

随着人形机器人加速从实验室走向家庭、医疗等场景,人机物理接触日益频繁,对“仿生皮肤”材料提出了柔性缓冲、生物安全、耐磨耐用的三重要求。

国联民生证券研报指出,热塑性聚氨酯(TPU)兼具橡胶弹性与塑料加工性,硬度可调、耐温范围广且抗冲击性突出,既能作为柔性触觉传感器衬底提供机械支撑,又能通过柔软特性降低碰撞伤害,医用级TPU的生物相容性更保障了接触安全。

产业界正通过跨界合作加速技术落地。除万华化学的专利突破外,巴斯夫等化工巨头已与机器人企业达成合作,推动聚氨酯材料在仿生皮肤、柔性关节等部件的规模化应用。

据中国聚氨酯工业协会预测,2030年该材料在机器人领域的应用市场规模将突破百亿。此次万华化学的技术创新,不仅丰富了TPU材料的性能维度,更将助力人形机器人在人机交互安全性与耐用性上实现升级,为产业商业化进程注入新动能。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