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日,上海三联书店平江路店迎来了三联书城读书会第十次活动:“AI与人文——如何让算法读懂古城的浪漫”。本次活动与世界人工智能大会首份刊物《WAIC UP!》联合举办,特邀两位嘉宾——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副总建筑师、《WAIC UP!》六月刊嘉宾宿新宝,以及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和中文系联聘教授、传播学院院长王峰——与读者进行分享。他们从历史建筑保护与后人类文化的双重视角,共同讨论AI技术渗入生活后,记忆与感性的守护。
![]()
宿新宝(左)和王峰在活动现场
保护不是封存,而是让它继续服务于当下
“何为历史建筑保护设计师?”宿新宝以这个问题开场。他并未急于谈论AI,而是从自己最熟悉的职业切入,用雷士德工学院与怡和纱厂旧址的修复案例,生动诠释了历史保护的核心——真实性。
他引用郑时龄院士的研究数据:上海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十年间,城市GDP的六分之一来自建设业。正因如此,今日的上海遗留了44片历史文化风貌区、上千处历史建筑与三千多处文物。“这些建筑不仅是砖瓦,更是城市的个性与记忆。”宿新宝说。苏州亦然,只是建筑语言不同——上海多为近代洋楼,苏州则延续古典民居的文脉。
![]()
《西风东渐中的上海营造》
他特别强调一个常被误解的观念——保护并非仿古。许多人习惯拆旧建新,认为造得更漂亮就是保护,“但那只是复制,不是传承”。在宿新宝看来,“如果没有真实性,遗产保护学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他将自己的定义概括为四个关键词:真实性、研究性、价值性与延续性。保护的核心不是房子本身,而是它所承载的精神与故事。
![]()
修复完成的雷士德工学院(宿新宝 供图)
在雷士德工学院的修复中,他发现,这栋一九三四年建成的教学楼,曾被误传为“飞机形”布局以象征抗战精神。宿新宝带领团队查阅《字林西报》、对照原图纸,发现这只是场地受限的巧妙转折。更令人惊讶的是,从奠基到开学仅八个月。由此,他推断这栋楼早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就已采用“水泥假石”预制块施工,是装配式建筑的雏形。“所以说,今天我们常讲的技术革新,历史上早就埋下了种子。”
如今,这座建筑被改造为上海创新创意设计研究院。宿新宝展示了修缮前后的照片:哥特复兴式立面仍在,而空调、消防等现代设施被巧妙隐藏于其中。“保护不是封存,而是让它继续服务于当下。”
![]()
怡和纱厂旧址(宿新宝 供图)
建于一九〇九年的怡和纱厂曾是近代工业的象征,曾一度被长期废弃。在怡和纱厂旧址的改造中,他带领团队在剥除水泥层时,惊喜地发现原始红砖结构仍在,更有一片突兀的青砖墙面,引发团队的好奇。经考证,那是上世纪五十年代修补的“炸损遗痕”——上海解放初期,国民党飞机轰炸杨树浦电厂、水厂,伤及纱厂,工人们就地取材补上青砖。设计团队决定保留它,“这道疤痕,是人民群众自力更生的印记”。
“修缮不仅是技术,更是一次侦探式的历史调查”:一个好的建筑保护设计师,既要是设计师、工程师,也是历史学者、策展人,甚至是作家。他们用空间叙述时间,用修复讲述人文。
后人类并不是人类灭亡,而是一种文化转型
王峰自称“从现象学出走的人”。他早年研究现象学、解释学,是典型的传统人文学者。近年来,他将目光转向人工智能与后人类文化——“人文学必须与现实生活连接。当技术深刻改变生活,学术就不能视而不见”。他笑称自己在“学术上不愿墨守成规”,同时涉足哲学、文学、传播学、出版学,近年甚至开设了游戏研究方向。
“后人类并不是人类灭亡,而是一种文化转型。”他解释说,随着AlphaGo战胜李世石、ChatGPT席卷全球,智能技术已深度嵌入我们的认知体系,“人类正在与机器共居一个思维空间”。人类不再是唯一的“思考者”,而是与机器共同生成意义的存在。
“我上小学时必须学珠算,现在谁还背算盘?现在还背一个算盘就是行为艺术了。”王教授以算盘为喻,指出新技术出现后,人们丧失或者弱化了某一技能(如心算),但社会并未退步,只是学习的重心转移了。“同样,AI不会让孩子变懒,而将促使我们重新思考教育的目标,从‘记忆与计算’走向‘理解与创造’。”
![]()
《中国后人类文化年度发展报告(2023年)》
二〇二一年起,王峰带领团队开始编撰《中国后人类文化年度发展报告》,记录中国城市文化与技术融合的轨迹。“我们每年从社会现象中提炼二十个关键词——比如数字人、虚拟偶像、AI写作——这些是当代的文化的震中。”他认为,这种年度报告的意义在于“留下当下的轨迹”,“哪怕不完整,也足以为未来的人看到:我们是怎样与技术一起成长的”。二〇二三年,他带领团队完成了首部由AI主导写作的百万字长篇小说,并在今年推出了“灵咔灵咔”创意写作智能体。
当AI语言模型参与写作,书写行为将被彻底重塑。“文化的根基是书写,而AI正在重写‘书写’本身。”他认为,人类与AI共创的文学,是一次对创造力定义的挑战。他坦言,AI写作使创作从“极其艰难”变得“非常容易”,但“修改”才是关键。AI生成的内容需经至少五小时的人工润色才能达到可读水准,真正优秀的作品仍离不开人类的情感与审美介入。“我们不是在用AI替代人,而是在学习与AI共创。”
AI与人的未来
对话环节,宿新宝提出他的焦虑:“AI能40秒生成一篇文章,设计师几小时产出100套方案,人的独特性在哪里?”王峰回应,AI替代的多是“初级工作”,而人类在价值观、审美判断、情感连接上的优势仍不可替代。
一位退休小学教师的发言引人深思:“我教了四十年语文,AI让我怀疑自己的价值。但修改AI文本仍需人的思维,这又让我感到教育仍有意义。”她还分享了一个深刻观察,AI为高功能自闭症群体提供了新的职业可能,有的孩子对图像极其敏感,能设计出令人惊叹的作品;有的擅长拼搭,能快速理解复杂结构。AI可以成为他们与社会沟通的桥梁,实现社会融入。
![]()
《交错:与虎(AI)共舞》
这番发言引出了对教育本质的讨论,面对“AI时代该如何教育下一代”的提问,两位嘉宾一致认为:基础教育应更注重心智成熟与价值观塑造,而高等教育则需打破围墙,走向终身学习。王峰预言:“一个人一生至少应读两次大学,六十岁正是学习能力最强的时候。”宿新宝则认为:“AI应解放人类去从事更多‘无用之事’——发呆、读书、漫步古城,这些才是生活的本质。”





京公网安备 110114020135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