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金融 » 正文

从短剧到漫剧,快手的内容大生意

IP属地 中国·北京 定焦One 时间:2025-11-10 20:18:36



定焦One(dingjiaoone)原创

作者 | 张星星

编辑 | 阮梅

内容消费领域的“黄金时代”,正在进入下半场。

2024年,中国短剧行业首次迎来“超越电影票房”的历史性时刻。公开数据显示,国内短剧市场规模已达504亿,预计2027年突破千亿。然而,千亿级赛道的背后,行业也站上新的十字路口。

一方面,短剧告别野蛮生长,进入内容质量与商业模式的硬实力比拼。制作成本走高、变现路径受限,成为所有创作者的共同困惑。如今同行之间交流,大家不再只问“哪部爆了”,更关注“谁能持续赚钱”、“谁能孵化IP”。

另一方面,AI技术的普及让“漫剧”这一新形态在2025年迎来爆发式增长,从内容到制作方式,都在刷新着行业想象力。面对这股热潮,很多创作者既兴奋又迷茫,想入局,但又不知道如何发力。

在这样的背景下,快手最近举行了一场“商业短剧漫剧行业沙龙”,用一份成绩单与系统性的方法论,展示了作为一个连接4亿用户的平台,如何以“内容生态+商业模式+AI能力”三重驱动力,为创作者打造一个更具确定性的内容营商环境,让创作者回归热爱,让好内容得到好回报。

如何在竞争激烈中保持增长确定性?创作者如何从“活下来”变为“赚得多”?快手提供了一个值得参考的行业样本。

快手的内容生意:短剧“变革”,漫剧“爆发”

告别狂飙,迎来变革,但好内容依然有空间。

在短剧市场整体增速放缓的背景下,快手仍然展现出强劲的内生增长力。

从内容供给端看,快手全年共上线超3万部短剧,类型上以“逆袭”“甜宠”等主流题材为基本盘,并呈现出多元性与包容性,不仅有《新世界加载中》等技术探索型作品,也有《进击的潘叔》这类生活气息浓厚的现实题材,逐步形成差异化的内容矩阵。

这种丰富的内容供给结合快手特有的社区互动氛围,构成了快手短剧鲜明的内容特征:“真实”“鲜活”“热烈”。

从用户端看,快手短剧已成为用户最重要的内容消费类型之一。

《2025快手短剧白皮书》显示,快手短剧日活用户已突破3亿,用户日均观看时长同比增长44%。央视市场研究(CTR)发布的《2025年快手内容消费行业数据报告》显示,短剧兴趣标签指数达130,是快手最具粘性的内容类型之一。

另据快手披露的信息,2025年6月短剧用户规模较去年底增长33.1%,用户土壤仍在快速扩张。

对于用户来说,快手的吸引力来自两点:一是独家内容有吸引力,二是互动氛围足够浓厚。


用户在快手付费看短剧的原因 CTR


更重要的是,这些用户不仅愿意看,还愿意花钱。CTR发布的报告显示,快手短剧人均月均付费金额高出行业整体。

如果说短剧构建了基本盘,那么漫剧,则代表了新增量。

所谓漫剧,并没有完全统一的定义。它可以是用游戏编辑器生成的3D动画,也可以是将平面漫画动态化,甚至可以用“熊猫头”等表情包配上配音完成制作。每集时长约1分钟,整部作品通常在60到120集之间,形式轻巧、节奏明快。

如今,在快手、抖音、B站等平台,漫剧正在快速扩张。有机构预测,漫剧整体市场规模有望突破200亿元,相关企业数量将突破数十万家。

而快手,正是这股浪潮中最早布局、跑得最快的平台之一。

早在2024年Q3前后,快手团队就发现,在站内已有一批核心用户偏好由游戏编辑器制作的小型短剧。基于对短剧、小说、游戏等不同内容形态的长期运营,快手敏锐察觉到这群受众的内容喜好转变和巨大潜力。也正因此,快手能较早地意识到“漫剧”的市场空间,并率先投入布局。

截至目前,快手已上线数千部漫剧,包括动态漫(二次元核心用户)、小说剧(网文读者)、表情包漫(泛娱乐大众)等各种形态。


快手上的漫剧形态多样


从内容消费端来看,漫剧目前以男频题材为主,这与快手的“老铁经济”天然契合。

仅从今年10月至今,快手漫剧日均投流收入相比Q3增长了超过三倍,而且付费用户中有62%为区别于短剧付费用户的增量用户,与真人短剧用户重合度极低,这意味着快手漫剧开辟了真正的增量市场。

短剧的“稳”,代表着确定性,漫剧的“新”,带来了想象力。二者的结合,既能保证稳定收益,又能不断创造增长空间。

好内容“被看到”,更要“能赚到”

在短剧与漫剧赛道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下,平台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取决于能不能留下创作者。只有当创作者看到清晰、持续的收益,才会愿意投入更多时间与资源,创作出优质内容并长期留在平台上。

快手正是基于这一判断,建立起覆盖短剧与漫剧的系统化变现体系,让好内容不仅能被看到,更能赚到钱。

短剧行业的主流变现方式包括IAP(用户付费)、IAA(广告变现)、分账等等,围绕这些变现模式,快手在“效率”与“体验”上进行了优化。

在IAP方面,快手通过分析用户行为数据,为不同群体智能推荐个性化折扣策略,比如向价格敏感用户突出“打包买更划算”的全集优惠,提升其付费意愿与转化效率。

IAA方面,以前广告弹出很生硬,容易让用户反感,但现在的广告更加“丝滑”、体验更好,比如中插广告使广告自然融入剧情,减少突兀感。有案例数据显示,这一改变让曝光量提升70%,收益增长40%,创作者的收益自然水涨船高。

继IAP和IAA之后,分账模式也将成为版权方主要的变现模式之一。

据从业者介绍,从产业链角度看,短剧与漫剧的参与方主要可分为三类:制作方负责内容制作,版权方提供IP授权等核心资源,平台方负责投放、运营。制作方通常赚取制作费及少量后期分成,而版权方与平台方则主要共享充值流水和广告收益等商业化结果,具体比例取决于双方谈判结果。分账模式的好处在于,既保障内容方的收益确定性,也降低了创作者的试错成本。

尽管参与门槛极低,创作者只需注册“快手短剧经营者平台”账号上传作品,平台便会根据剧集表现按规则发放分账收益,但这一体系已展现出可观的商业潜力。

快手相关人士介绍,过去一年,快手分账短剧数量环比增加150%。在供给和流量的驱动下,分账短剧整体流水规模环比2025年Q1增长300%。其中Top分账短剧,流水规模也环比翻了两倍,版权方收入增长5倍,头部剧集月流水达数十万级。且分账规模还将持续增长,预计未来一年将突破4亿。



更具吸引力的是,这些分账短剧的收益周期极长,有10%的分账短剧持续收益超过一年,有20%的作品收益超过半年。这意味着分账模式不仅“起量快”,还能“赚钱久”。

为进一步放大分账模式的激励效应,快手正从流量、现金、专属机制三方面持续加码:

流量上大力投入,比如将更多流量资源向分账倾斜,打造专属的流量池等,在重要节日与营销节点,平台还会给予灵活的流量扶持,让优质作品在“流量峰值期”获得“收益峰值”。同时也给予现金支持,通过“剧燃计划”“荧光计划”等现金奖励活动,助力版权方和达人增长收益。

针对漫剧等新兴内容形态,平台设置专属流量池并定制差异化运营策略,以适配其独特的内容特性。比如,现阶段的漫剧的题材更集中于男频,其用户画像、内容氛围都与真人短剧不同。快手据此优化推荐算法与投流策略,让漫剧在平台内形成独特生态。

可以说,快手的这套分账政策就像一个内容创业的“孵化器”,既给流量,确保你的内容(短剧)在繁华地段能够被看到;又给现金,只要你内容优质,就直接给你发奖金和补贴;还提供定制化扶持,如果你卖的是特色商品(漫剧),就帮你安排在专门的街区,吸引最对口的顾客。而创作者主要做的,就是打磨内容本身。



在此基础上,快手独有的Native原生链路的闭环能力,让整个变现体系更具效率。

它本质上是一套高度集成于App内部的内容分发与消费路径,通过平台自身的原生技术,将内容吸引、沉浸观看、付费刺激三个环节无缝衔接,让用户在尽可能不跳出剧情的情况下完成付费,为创作者提高收入。如今它已经被广泛应用于短剧及漫剧中。

在短剧行业整体趋于理性、创作者普遍寻找确定性的当下,快手打造的这套变现系统,不仅是创作者稳定收益的保障,也为平台构建起长期的生态竞争力。

AI驱动想象力,让创作与变现更高效

想要创作者持续稳定的赚钱,除了变现方式多元,还要提升内容生产效率与商业变现的精准度。在这样的背景下,AI不再是锦上添花的辅助工具,而是驱动内容产业从“人力密集”走向“智能高效”的关键变量。

以往制作短剧或漫剧,需要大量的人力与时间投入,尤其是漫剧,画面精细、分镜复杂,制作周期动辄以月计。快手漫剧行业相关人士提到,今年上半年和制作方交流时发现,当前漫剧市场最大的挑战依然在于“供给产能不足”。而AI技术,正在迅速改变这一局面。

以快手自研的多模态大模型“可灵AI”为例,它能够将角色设定、场景描述等文本自动生成对应的视觉图、分镜稿乃至宣传海报。新亮相的“造梦专家2.0”工具,更是一款从剧本撰写、分镜生成到成片制作的一站式AI漫剧生成平台。有了这样的工具,一个人甚至可以完成过去一个团队的工作。



有制作方向「定焦One」介绍,以往传统团队制作一部漫剧,一个数十人左右的团队,要耗时3-6个月才能完成,而用AI给绘画、配音、剪辑等环节提效,现在一个5至8人的制作组,可在约一个月内完成60集内容的交付。这就极大地降低了创作门槛,使海量、快速的内容供给成为可能。

需要强调的是,AI在艺术审美和完成度上仍不能取代人,但对于大量标准化、快节奏的漫剧内容,AI正逐渐承担起基础性绘制工作。目前主流的2D动态漫剧,大部分中景、背景乃至部分动态效果已能由AI高效完成。这就能让创作者省去大量重复劳动,把更多精力放在最核心的创意和风格把控上。

这也给了更多从业者机会。一位漫剧从业者向「定焦One」表示,她明显感受到AI带来的结构性机遇。目前市场上成熟的漫剧团队并不多,讲故事的能力和批量生产能力有待提升,能熟练使用AI软件的人更是稀缺。许多团队甚至主动走进高校开课,培养自己的AI人才库。可见,AI不仅是工具,更是生产力的分界线。甚至有从业者认为,未来漫剧在产能与质量上的比拼,本质上将是各家AI技术平台化、流程化能力的比拼。

为进一步激发AI对内容生产的潜力,快手可灵AI相关人士表示,快手升级了对AI短剧、漫剧的扶持计划,通过联合出品、剧本合作、联合运营三大模式进行全方位支持。其中,首部联合出品的AI漫剧《梦境迷宫》即将上线。

AI的价值不仅限于生产环节,它同样重塑了内容分发与变现效率。

短剧和漫剧的成本结构类似,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制作成本和投流成本。投流在整个商业闭环中至关重要,它决定了作品能否获得足够曝光,从而验证内容潜力与回报空间。

AI工具的引入,让投放过程从经验判断转向智能决策。比如快手磁力引擎推出的智能投放工具“账户智投”,能自动规划预算与投放策略,帮助作品精准找到初始用户。数据显示,借助该工具,部分内容的日消耗金额可实现数倍增长。



另一个专为短剧行业设计的工具“短剧智投”,能通过大数据分析,从海量老剧中智能挖掘有潜力的作品,使其重新获得流量关注,实现“翻红”。快手平台数据显示,该工具上线仅1个月,从3000多部老剧中挖出潜力股,日消耗峰值突破百万。

正如快手内部人士调侃,“大家可以卷,但一定要聪明地卷。”而善用AI,就是最聪明的卷法。

据内部人士透露,从ROI来看,目前漫剧的大盘在1+(即收入高于投流成本)的水平,头部剧集可能会到1.2、1.3的水平。这意味着在AI加持下,漫剧正在成为一门更“轻”、更具增长性的生意。

此外,AI还深度参与内容推荐环节,为创作者找到匹配的用户。

大模型让平台的内容推荐变得更聪明,不再局限于传统的“都市”“甜宠”等大类型标签,而是能“读懂”剧情走向、人物关系与叙事节奏,这种深度理解力让“猜你喜欢”越来越准。

比如,当用户看完一部剧并产生付费或解锁行为,系统会基于剧情相似度,智能推荐风格相近的另一部剧,从而提升二次转化率。

对用户而言,这意味着内容更“对胃口”;对平台来说,意味着更高的留存与粘性;对创作者而言,则带来了更稳定的收入回报。

不难发现,快手的AI能力已深度融入从创作、分发到变现的全链路,AI正让创作变得更高效,分发更精准,收益更可持续。而在漫剧这个新兴赛道上,AI技术的每一次迭代,都是一次生产力的革命。只要技术持续进步,这个行业就会不断诞生新的机会与可能。

此刻,当短剧行业迈向成熟、漫剧成为新蓝海,快手正在用变现的确定性和技术想象力,为整个行业提供一条更稳、更长远的增长之路。

*题图来源于pexels。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