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从“全网催货”到“价格背刺”,Rokid的“iPhone时刻”何时到来?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孙雅 数智研究社 时间:2025-11-11 12:08:51

在小米、夸克、雷鸟等巨头纷纷入场之际,Rokid这匹率先跑出的黑马,正面临着比“缺货”更严峻的挑战:一方面,是AR眼镜行业长久未解的场景与生态缺位难题;另一方面,则受涨价、延迟交付等影响,早期用户的信任正被不断消耗。

文 | 啸 天

11月13日,Rokid乐奇将与眼镜巨头依视路旗下的BOLON(暴龙)联合举办新品发布会。这场“科技新贵”与“时尚巨头”的再次联手,被视为这家杭州“七小龙”之一的企业,在AI眼镜赛道上的又一次重要落子。

自2025年2月创始人祝铭明一场“提词器演讲”视频播放破亿后,Rokid乐奇几乎一夜之间从AR圈层走向大众视野。随之而来的是Rokid Glasses的持续热销:7月底全球预售订单达30万台,9月上市5天卖爆4万台,“缺货”与“供不应求”常态。

然而,在小米、夸克、雷鸟等巨头纷纷入场之际,Rokid这匹率先跑出的黑马,正面临着比“缺货”更严峻的挑战:一方面,是AR眼镜行业长久未解的场景与生态缺位难题;另一方面,则受涨价、延迟交付等影响,早期用户的信任正被不断消耗。

场景、生态全靠“画饼”

Rokid的崛起,踩准了AI+AR爆发的节点。

但一个无法回避的行业难题是:AR眼镜,到底是不是真需求?

长期以来,AR市场都面临着“没有成熟产业链、没有硬件标准、没有软件生态”的“三无”困境。亿欧智库在2024年的报告中指出,Rokid在2023年以27.9%的市场出货量占比,位居国内消费级AR眼镜第一。但第一名的烦恼在于,它必须独自面对贫瘠的内容生态。

Rokid Glasses目前主打的功能,如提词器、拍照摄像、翻译、导航、音乐、问答搜索等,也在被快速同质化。无论是小米、夸克还是雷鸟,各家产品思路愈发趋同:不追求前沿交互,而是找准特定场景,让AI眼镜“立刻可用”。

但“可用”不等于“刚需”。以Rokid AR Lite为例,其聚焦的居家、出行、户外三大场景——观影、游戏、轻办公,目前仍无法与手机、PC等成熟终端抗衡。

观研天下数据中心的统计也显示,中国AR眼镜消费端的应用,集中在游戏(35%)和影视直播(32%),这些场景均不具备不可替代性。

用户的新鲜感也在逐渐褪去。一位自费购买Rokid AR lite的用户在一个月的深度体验后总结:“目前去取代手机的话,我觉得还是不太够。”

面对场景贫瘠,Rokid找到了“解法”——做操作系统和生态开发,将个性化功能交给开发者。Rokid曾公开表示:“我们定义自己是操作系统公司。”据称,目前Rokid已激活15000名个人开发者和500家企业开发者。在祝明明的设想中,一个由硬件、YodaOS系统、开发者社区构成的“Rokid生态”是其核心壁垒。

在AR Lite的数据中,Rokid称其产品周活数据超过70%,每天平均使用时长超过两小时。这个数据在智能硬件领域堪称优秀。

但这个“生态”故事,只在“B端”取得了小小的成就。祝铭明曾提到,Rokid AR产品在文博领域占据99%市占率,在重工业领域也有约60%的企业在使用。中国联通、美的等大型企业也接入了Rokid系统。

然而,B端生态的繁荣,无法直接平移到C端。对普通消费者而言,他们需要的是即拿即用的APP,而不是一个需要自行探索的“开发者平台”。

“空间计算”是Rokid为应对苹果Vision Pro而提出的另一个宏大叙事。祝铭明曾为“空间计算”立下三个标准:虚实合一、三维重构、生态丰富。

但现实是,无论是Rokid AR Studio还是Rokid AR Lite,其应用仍停留在“多屏显示”和“轻办公”的初级阶段。正如XREAL创始人徐驰所言,AR市场仍处于早期,内容生态的建立,无法仅靠AR眼镜厂商开拓,非短期内能解决。

当一个硬件产品沦为“开发者工具”或“B端解决方案”,它在消费市场的“iPhone时刻”注定遥遥无期。

“背刺”后的信任危机

除了生态缺位外,Rokid近期还遭遇了口碑反噬。

在小红书、黑猫投诉等平台上,针对Rokid Glasses的“信任危机”在持续发酵。

2024年11月,Rokid Glasses发布,2499元的预售价,在当时AR+AI眼镜市场引发轰动。祝铭明在采访中也坦言:“我们这个价格发布后,其它产品的价格肯定是高的。”他甚至表示,“我们当下也是亏钱的”,要等规模效应降成本。

这个“亏钱赚吆喝”的性价比人设,为Rokid锁定了大量早期用户。许多消费者“等了将近一年,就是图这个性价比”。

然而,2025年9月产品正式发售时,售价却悄然涨至3299元,涨了800元。不仅如此,磁吸镜框还需要额外付费99元。

“商业逻辑上没问题,但商业行为不道德。”一位业内人士评价。有参与9.9元预约活动的用户在天猫发起投诉,平台最终判定Rokid“存在承诺未履约”,对店铺进行扣分。

这种“低预售价、高发售价”的操作,在商业策略上可以说是成功的。Rokid不仅用2499元的价格锚点,“扰乱”了竞品的定价节奏,也成功占据了搜索引擎中“性价比”的定位。时至今日,在百度或谷歌搜索“Rokid价格”,AI搜索与传统搜索展示的信息,仍是那个2499元的“发布价”。

9月5日,Rokid宣布Glasses全渠道5天售出4万台,9月产能售罄。联合创始人向文杰笑称“大家现在都在工厂里疯狂打螺丝”。

但市场火爆的同时,AI眼镜仍属尝鲜品类,“发售火爆不代表留存扎实,能不能经得住用户体验后的退货率,要一个月之后才能谈成功。”一位产业从业者指出。

除了涨价风波外,Rokid还暴露出了交付混乱的问题。Rokid为这款产品设计了F码、1元预订、9.9元预订等多种复杂模式,试图精细化运营热度。但当产能规划跟不上时,这场预售演变成了一场“谁有优先发货权的争议”混战。

在发货时间上,Rokid的承诺也显得“模糊”。从“Q2发售”的宽泛表述,到“6月下旬发货”的明确承诺。然而,直到7月11日,据亿欧报道,仍有大量F码用户(按规则应最优先)未收到设备。

祝铭明在后续采访中承认:“现在F码更像是一种供货保障,而非共创工具。”这句表态,坐实了F码从“粉丝优待”沦为了“调货机制”。

“我的发言稿就在眼镜上。”祝铭明年初的爆火,为Rokid带来了泼天流量,但也带来了巨大压力。

祝铭明曾坦言:“这是我们最担心的。创业公司比较舒适的节奏是先拿出一个70分的产品,然后跟大家说我们一起打磨。但现在Rokid已经没有这个机会了,我们必须拿出一个85~95分的作品,如果做不到,流量一定会反噬你。”

不幸的是,反噬正在发生。一位真实用户在社媒发帖:“发布会2499实际买多花大几百,其次发货时间说了不算算了不说,使用体验很一般……官方说39g,近视眼配上镜片50g以上,非常容易下滑,然后经常莫名其妙断连,最后就是续航,开语音唤醒的情况下用俩小时。”

对于一家走到第10年的公司,Rokid早已不是“早期项目”。它面对的是用真金白银投票的大众消费者。11月13日的发布会,或许依然会“供不应求”。但在爆款之外,如何兑现“信任”,是Rokid更难的考题。

标签: rokid 眼镜 ar 开发者 生态 ai 用户 巨头 小米 预售价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