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
《知识分子》走到了第十个年头,
十年,不过弹指一瞬,
而在中国科学的时间轴上,
这十年却注定留下深刻的印记。
2015年,
《知识分子》由饶毅、鲁白、谢宇共同创办。
那时,我们只想做一件简单的事——
让科学家能被听见,
让科学的思考能被更多人理解。
从屠呦呦获诺奖到对撞机之争,
从“基因编辑婴儿”到“AI的时代拐点”,
我们目睹了科学一次次走向公众视野,
也见证了科学家群体在复杂时代中的坚守与担当,
十年来,《知识分子》记录了一个国家科学文化的生长过程。
《知识分子》始终相信,
科学不仅属于实验室,更属于这个时代,
十年来,我们记录过科学突破,
也记录过争论、误解、孤独与坚持,
我们相信,真正的科学传播,不是简化,而是还原复杂,
不是追逐热点,而是守住理性。
我们和科学家一起走过热潮,也面对过冷场,
但正是这些经历,让我们更坚定地认为:
科学的公共价值,需要被不断地讲述。
今天,《知识分子》不再只是一个传播平台,
而是一个连接科学家与社会的思想共同体,
是华人科学家共同的精神家园。
我们也在思考:当人工智能重塑知识传播,
当科学与社会的关系再次被改写,
《知识分子》的意义,会是什么?
或许答案仍然是:让真正有价值的声音被听见,
这也是我们迈向下一个十年的初心。
十年,《知识分子》记录了中国科学的成长,
下一个十年,
我们希望继续记录那些改变科学、也被科学改变的人。
感谢每一位读者、每一位科学家,
感谢每一份批评与信任。
未来的路,依然漫长,愿我们继续同行。
——《知识分子》编辑部





京公网安备 110114020135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