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三年倍增”强充电 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底更牢

IP属地 中国·北京 环球网资讯 时间:2025-11-11 16:03:20

中国城市报


近日,在江西省赣州市章贡区城市中央公园虔易充超充站,几辆电动汽车正在充电。近年来,章贡区持续健全充电网络建设,实施公共充电设施提质升级行动,重点推动大功率充电设施规划建设,补强城市快速充电网络,不断满足群众对电动汽车充电的需求。人民图片

中国城市报记者 康克佳

“以前国庆返乡,高速服务区充电要排3小时队。现在沿途充电桩又多又快,‘里程焦虑’彻底没了!”家住安徽合肥的新能源汽车车主方先生,近期的出行体验让他对新能源车的信心倍增。这一变化的背后,是国家层面补强充电设施短板的坚定决心。

近期,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等六部门联合印发《电动汽车充电设施服务能力“三年倍增”行动方案(2025—2027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明确到2027年底,全国将建成2800万个充电设施,提供超3亿千瓦公共充电容量,满足超过8000万辆电动汽车充电需求,以规模化建设、市场化机制、均等化服务,为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筑牢根基。

补短板强弱项

织密全域充电服务网

充电设施是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血液循环系统”,其布局均衡性、功能适配性直接影响消费者的消费信心。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9月底,我国充电设施(充电枪)总数达1806.3万个,同比增长54.5%。这虽然已能保障4000万辆新能源汽车充电需求,但公共充电网络布局不均衡、设施功能结构待优化等问题仍较突出——农村地区公共充电设施覆盖率不足5%,城市核心区、高速服务区大功率充电桩占比偏低,公共充电设施平均功率仅44.4千瓦,难以满足快速补能需求。

针对这些痛点,《行动方案》部署五大专项行动,精准发力补短板。在城市,将建设“快充为主、慢充为辅、大功率充电为补充”的公共充电网络,到2027年底将新增160万个直流充电枪,其中包含10万个大功率充电枪,直辖市、省会城市将打造大功率充电示范场景;在高速公路,将新建改建4万个60千瓦以上“超快结合”充电枪,除高寒高海拔地区外,实现服务区充电能力全覆盖;在农村,将下沉充电网络,在未建公共充电站的乡镇至少新增1.4万个直流充电枪,实现公共充电设施全面覆盖,保障“春节返乡”等高峰需求。

“农村充电设施建设是关键短板,也是潜力所在。”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副秘书长刘永东表示,《行动方案》聚焦农村交通枢纽、产业聚集区等重点场景,以点带面破解农村电网薄弱、需求潮汐化等难题,将为新能源汽车下乡提供重要支撑。

而居住区“建桩难”问题也将通过“统建统服”模式破解。《行动方案》明确,新建居住区固定车位100%建设或预留充电设施,既有小区结合老旧改造增设充电桩,到2027年底打造1000个“统建统服”试点小区,实现“有人建、有人管、可持续”。

国家能源局有关负责人在答记者问时强调,《行动方案》围绕“更加注重均衡性”,通过分类施策的布局策略,将彻底改变充电设施“城市密、农村疏”“慢充多、快充少”的现状,真正实现“城际往来无忧、城区补能便捷、乡村覆盖可达”的充电体验。

破壁垒优环境

激发市场公平竞争活力

市场活力的迸发,核心在于构建公平竞争的制度环境。《行动方案》提出“鼓励各类企业公平参与市场竞争”,打破行业壁垒、扫清发展障碍,让不同所有制企业在充电领域同台竞技、协同发展。实际上,截至2025年9月底,全国前10大充电运营商中民营企业占比达8成,其运营的公共充电桩数量占比高达70.7%,已然成为充电服务市场的中坚力量。

政策的明确支持,重塑了市场格局。随着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要求的落实,市场准入壁垒持续清理规范,民营运营商在站点选址、电网接入等环节享受同等待遇,“非禁即入”的政策导向与简化后的审批流程,让各类市场主体得以平等参与。数据显示,我国充电运营商数量已从早年的十余家激增至3万家以上,形成“头部引领、小微补充”的多元发展格局,充分释放了市场活力。

与此同时,民营资本的涌入正带动全产业链协同发展,不仅激活充电枪制造、电力电子元件研发等核心环节,更辐射电网改造、运营服务等上下游领域。据初步测算,《行动方案》的落地实施将拉动充电设施设备制造和建设投资超2000亿元,其中充电设备投资约1000亿元,可催生大量就业岗位与市场机遇。

民营经济的深度参与,不仅扩大了供给规模,更推动了产业质效与技术创新的双重跃升。民营企业在技术研发上的投入力度持续加大,全国大功率充电设施已超3.7万台,实现“充电十分钟,续航300+”的高效补能体验;智能充电、车网互动等新技术新业态不断涌现,推动充电服务从“有没有”向“好不好”加速转变。“民营资本的灵活度与创新力,为充电行业注入了持续活力。”一位深耕行业多年的业内人士表示,市场化竞争不仅提升了服务供给的质量和效率,更通过良性竞争倒逼收费标准优化,让消费者直接受益。

民营企业的投资信心,源于政策提供的全方位保障。资金层面,超长期特别国债“两新”资金、地方政府专项债、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多渠道协同发力,为充电设施项目建设提供坚实资金支撑;监管层面,相关部门既通过出台充电设施安全管理等政策筑牢行业发展底线,又持续为企业发展松绑减负。“政策明确了公平竞争的导向,让我们民营企业敢投、愿投。”国内某头部民营充电运营商负责人直言,企业已制定未来三年大规模投资计划,重点投向大功率充电桩建设和农村充电网络下沉。

“我们将持续优化市场环境,支持充电运营企业、新能源车企、传统能源企业等各类主体公平竞争。”国家能源局电力司副司长谭洪江表示,民营经济的深度参与,既是充电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激发市场创新活力的关键抓手。随着《行动方案》的深入推进,公平竞争的政策环境将持续为民营经济赋能,让其在充电产业的广阔舞台上持续释放发展动能,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升级与绿色出行普及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创新促转型

车网互动开辟新赛道

在补齐设施短板的同时,《行动方案》以创新为引擎,推动充电产业从“量的增长”向“质的提升”转型,车网互动等新业态成为重要突破口。目前,我国已有17个省份开展车网互动规模化应用试点,聚合资源1943万千瓦,建成双向充放电桩3832个,电动汽车化身“移动充电宝”,实现低谷充电、高峰卖电,让车主“零成本”甚至“负成本”用车成为可能。

《行动方案》明确扩大车网互动试点范围,完善价格机制与市场化模式,推动新能源汽车参与电力市场交易,到2027年底新增双向充放电设施超5000个,反向放电量超2000万千瓦时。“车网互动不仅能降低用户充电成本,还能为电网调峰填谷提供支持,实现‘车—桩—网’协同共赢。”黄河科技学院客座教授张翔表示,这一创新将让充电设施从“单向供电设备”升级为“双向能源节点”,成为连接新能源汽车与新型电力系统的关键纽带。

为保障政策落地,《行动方案》强化落地可行性,明确国家部委、地方政府、电网企业、运营企业等各方职责,要求地方编制本地区三年行动方案,电网企业加强配套电网建设,运营企业提升服务品质。同时,简化居民充电桩报装流程,推广“一小区一证明”试点,落实“三零”“三省”服务举措,破解“建桩难”问题。

据了解,下一步,国家能源局将扎实推进《行动方案》落地,持续完善充电基础设施网络,让每一辆电动汽车都能“充得上、充得快、充得好”。随着政策红利持续释放,充电产业将迎来高质量发展期,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壮大、“双碳”目标实现注入强劲动力。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