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马斯克万亿美元薪酬背后:造车没意思了?|财经早察

IP属地 中国·北京 21世纪经济报道 时间:2025-11-11 16:04:41

马斯克是不是真的觉得,造车没意思了?相信大家这几天都看到了这则新闻:特斯拉董事会批准了CEO马斯克的十年薪酬计划,价值高达1万亿美元!这份天价薪酬,与其说是工资,不如说是一张由特斯拉董事会开出的、条件苛刻到极点的“对赌协议”。

具体有多夸张呢?它要求未来十年,特斯拉的市值要从现在的1万多亿美元,一路飙升到8.5万亿美元,公司的年利润要达到4000亿美元。对比一下,特斯拉去年一年的利润才大概为170亿,这意味着达成目标要翻20倍。

协议里还明确写了汽车交付、完全自动驾驶FSD、无人出租车Robotaxi以及人形机器人Optimus四大核心业务必须取得突破性进展。

你一定在想,这目标也太离谱了吧?我们来算笔简单的账:就算特斯拉拼了老命,年销量达到2000万辆,乐观点看,每辆车净赚5000美元,那一年利润也才1000亿美元。

所以,马斯克也知道,特斯拉必须换剧本了。它不能再是一家单纯的汽车公司,它必须完成一个商业模式的根本转型,从“卖产品”变成“卖服务”。

说白了,特斯拉想成为 “车轮上的苹果” 。怎么理解呢?你买一部苹果手机,手机本身赚钱是一方面,但更重要的是,你从此就被“锁”在了苹果的iOS生态里,你会买App Store里的软件,会用Apple Music听歌,形成一个持续贡献收入的闭环。

特斯拉想干的是一样的事。以后,你买一辆特斯拉汽车只是一个开始。这辆车,会变成一个持续收集数据的终端,一个移动的服务平台。你的车跑得越多,收集的数据就越丰富,FSD就越聪明,技术积累复用到Robotaxi和人形机器人,机器人的感知和决策算法又能反哺自动驾驶,反过来又吸引更多用户。一旦这个生态系统运转起来,用户习惯了特斯拉的整套服务,转换成本就会变得非常高,这才是特斯拉梦想中真正的“护城河”。

理想很丰满,但现实很骨感。马斯克要同时搞定三件很难兼顾的事:疯狂扩大生产规模、死磕前沿技术创新、还要让利润指数级增长。

这在传统制造业里,几乎是个“不可能三角”。要规模就得标准化,要创新就得容忍试错成本,要利润就得拼命省钱。怎么解?

一个关键角色出现了——中国。中国拥有全球最完整、最高效的新能源产业供应链。特斯拉的上海超级工厂,已经是它全球网络中效率最高、成本最低的工厂之一,是当之无愧的“利润奶牛”。

未来,特斯拉要实现那个天文数字般的规模目标,“在中国,为全球”的模式就是必须死死抓住的生命线。这不仅仅是把工厂设在中国那么简单,而是要更深地融入和利用中国强大的产业生态,从电池、芯片到各种零部件,依靠中国供应链的极致效率和成本控制能力,来摊薄它巨额的研发和创新成本。

可以说,中国供应链,是马斯克破解“不可能三角”,撬动万亿目标最关键的那根杠杆。蓝图很宏大,路径也很清晰,那为什么市场似乎并不完全买账,特斯拉股价还跌了呢?这恰恰反映了资本的冷静和疑虑。马斯克的这个故事,执行起来的难度是地狱级别的。任何一个环节掉链子——比如FSD迟迟无法落地,或者Robotaxi的商业模式被证伪——整个万亿大厦就可能轰然倒塌。市场在担心:马斯克是不是过于分散精力了?毕竟他同时管理着特斯拉、SpaceX、前推特X、Neuralink好几家公司。

总而言之,这逼迫着特斯拉完成从造车到造生态的惊险一跃,成功与否,尚难预料,但无论结果如何,这场豪赌本身,都已经在商业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好了,关于马斯克的万亿赌局,你今天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见解!

出品:财经早察工作室

总统筹:陈晨星

执行统筹: 祝乃娟

监制:洪晓文 曾婷芳

主播:董静怡

编辑:洪晓文

剪辑:实习生 苏磊

设计:王冰

审校:强燕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