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双十一祛魅:当促销不再是集体朝圣丨力见消费

IP属地 中国·北京 21世纪经济报道 时间:2025-11-11 16:08:11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陶力 上海报道


苹果iPad、iPhone4、联想笔记本电脑、阿迪达斯、优衣库……全场五折的双十一,天猫曾经令无数网友疯狂。

2009年夏末,天猫那时还叫淘宝商城,时任淘宝商城CFO的张勇面临压力,在与团队伙伴们讨论后,决定在秋季搞一个类似美国感恩节大促销的活动,“把成交额往上拉一拉。”

在前有国庆黄金周后有圣诞节和元旦的背景下,选择日子成了最大的障碍。于是,有人提议,要不就在11月11日吧,“光棍节,闲着也是闲着,不如让他们上网来购物。”

第一次启动促销十分仓促,只有李宁、联想、飞利浦等27家商户参与并喊出了“全场五折,一元秒杀”的口号,简单粗暴的打折、紧张的24小时限期,其公关意义远远大于销售意义。只占淘宝平台3%GMV的淘宝商城,要把手伸进更多垂直市场。

看起来并不严肃的一个决定,吹响了淘宝向B2C进军的号角,并与各个垂直领域的B2C平台开启长达近10年的贴身肉搏。

此后,淘宝商城更名为“天猫”,每一年的双十一,在人们的心智中,与“全年最低价”画上了等号,阿里巴巴的数字大屏上,成交额也不断刷新,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新零售纪录。接下来的数年里,这场购物狂欢逐渐演变为一场盛大的集体朝圣。人们不仅在购买商品,更在参与一场社会互动,通过共享优惠策略、拼单凑单,在消费中寻找归属感与认同。

来自全国的数百名记者,则如同赴一场盛大的约,来到阿里巴巴总部设置的媒体中心,观看大屏直播,不仅有实时成交数据,还能与各高管现场互动采访。马云、张勇、蒋凡等都曾在此与记者坦诚交流。

如今,16年过去,昔日淘宝商城的对手麦考利、凡客、库巴、当当等独立B2C平台,如今或者不具备与之抗衡的实力,或者已经消失。进入到2025年11月11日,没有数字跳跃的大屏,没有铺天盖地的战报,双十一大促又向后延续了三天。为期近40天的售卖周期,喧嚣与悸动也少了。

这个曾经让无数人彻夜守候的购物不眠夜,正悄然褪去它华丽的外衣。消费者不再热衷于晒出订单截图,社交媒体上很难再现往年那种集体性亢奋。

从传统零售的眼光来看,光棍节的营销价值并不大,但放到互联网上,极具活力和娱乐精神的网民,把这一概念的商业价值得到了最大价值的释放。与其说是天猫造节的成功,不如说是互联网全民参与、分享的激情被点燃了。

一切似乎还在,一切已然不同。消费欲望与理性静默博弈之下,品牌需要思考的是如何细水长流,让生意回归盈利本质。此外,消费从业者和消费者两端,都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消费理性的回归成为最显著的特征。

一方面,品牌试图摆脱大促冲销量的单一目标。近期,不少商家收到了来自多家电商平台的“价格约束”规则,要求品牌在其他平台的最终到手价,不得低于该平台的售价。这项规则,令品牌在渠道和控价上感到左右为难,也让头部主播之间的价格战更加激烈,因此维权、退货、差评等方面的问题频繁见诸于“热搜”。

竞争乱象背后,一个需要面对的事实是,电商增速放缓。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电商渗透率从2023年的27.6%回落至26.8%。

常年大促,也令多方疲态尽显。数字的狂欢背后,是算法的精密织网。电商平台通过大数据分析用户偏好,精准推送商品信息;通过复杂的优惠规则设计,延长用户的停留时间。在算法的诱导下,消费者常常不自觉地购买远超计划的商品。

咨询机构埃森哲近日的一项调研表明,接近七成消费者表示自己对很多营销内容无感,甚至是反感。其中,近五成消费者认为“营销对我没有什么影响”,22%认为“甚至让我失去了购物欲望”。当平台大促花样百出,决策疲劳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放弃购买的原因,不买之后反而还觉得更加轻松一点。

理性思考之后,消费带来的精神体验显得尤为重要,品牌需要从中去寻找创新和活力之源。

另一方面,任何狂欢都有散场的时候。理性化回归的背后,是社会心理结构的整体变迁。人类学者项飙所说的“附近”的消失,在消费领域表现为人们对虚拟狂欢的疏离,对真实生活体验的回归。消费者不再满足于简单的物质占有,而开始关注商品的情感价值、文化内涵与可持续性。从旅行、机票、潮玩等产品大促的火爆数据上,也可以得到印证。

零售生态的重构同样不可忽视。直播电商的崛起打破了双十一的集中性,将消费行为分散到日常;线下零售的数字化转型,使线上线下边界日益模糊;小众品牌的兴起,挑战着传统大品牌的垄断地位。双十一不再是一枝独秀,而只是复杂零售生态系统中的一个节点。

有投资者人甚至直言,“对618和双十一大促销量占比太大的品牌,我们需要保持警觉。”投资人、品牌方都不再单一将“榜单”作为参考目标,而是更加看重日销占比和利润,赔本赚吆喝刷榜单的行为,已注定不能持久。

从狂热到理性的转变,标志着中国消费市场的成熟。双十一第17年,我们见证的不仅是一个购物节的演变,更是一面折射中国社会变迁的镜子。从盲目走向清醒,我们看到的是一种新型消费文化的萌芽——它既肯定物质改善的价值,又不为之所奴役;既享受技术带来的便利,又保持批判性的自觉。

双十一的“祛魅”过程,实则是消费者主体性的回归。在这场静默的革命中,人们不再被动接受平台设定的游戏规则,而是开始按照自己的节奏和需求重新定义消费。

未来的零售图景中,情感连接与价值认同将取代单纯的价格刺激,成为消费决策的关键因素。消费者渴望与品牌建立更深层次的联系,会更关注品牌背后的故事与价值观。在AI、大数据等技术日益成熟的同时,如何保持消费中的人性维度,避免人被数据完全物化,是行业必须面对的挑战。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