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纵览快评|“千人千价、先涨后降”,“双十一”不能再这么套路消费者

IP属地 中国·北京 纵览新闻 时间:2025-11-11 18:08:31

评论员 牛可心

又是一年“双十一”。自2009年首次诞生至今,这场全民购物狂欢已步入第16个年头。今年国庆假期尚未结束,各大电商平台就已纷纷拉开“双十一”预售大幕,促销战线不断拉长,热度看似不减。然而,喧嚣背后,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却感到疲惫与失望。

曾几何时,“双十一”以其真实的价格优惠,点燃了无数人的消费热情。可如今,这份“低价诚意”正悄然变质。不少消费者发现,等待他们的不再是简单明了的折扣,而是层出不穷的“价格套路”:购物车里的商品活动前悄悄涨价,所谓的“优惠价”比平时还贵;各类优惠券层层嵌套、计算复杂;凑单不仅没省钱,反而越买越多、越买越贵;“千人千价”频现、保价政策期限短、维权路径不畅等困扰消费者。不少人吐槽,现在买个东西得天天盯着价格,越比价越焦虑,可又忍不住想“抄底价”,实在太累。

价格乱象的背后,是多方因素交织的结果。部分商家为了冲销量,将“原价”包装成营销噱头,通过先涨后降的套路误导消费者;平台为了追求用户粘性和交易规模,设计复杂优惠规则,却对商家的价格操作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此外,部分品类的成本波动与平台规则的弹性空间,进一步加剧了价格乱象的蔓延。最终,消费者被迫花费大量时间精力比价、凑单、维权,中小商家也在流量的裹挟下进退两难,形成多输局面。

要让“双十一”真正回归“惠利于民”的初心,平台必须切实承担起主体责任。一方面,推动优惠规则简化,让折扣一目了然;另一方面,需建立透明的价格溯源机制,明确“原价”定义与促销备案标准,严厉打击虚构原价、先涨后降等行为。同时,还应延长价格保护周期、扩大保价范围,真正为消费者筑牢权益防线。监管部门也应加强执法力度,畅通投诉举报渠道,对价格违法行为形成持续震慑。

16年来,“双十一”见证了中国消费市场的蓬勃与变迁。价格套路或许能带来短期利益,却终究会凉了消费者的心,损害行业的长远发展。只有摒弃价格套路,回归优惠本质,才能让“双十一”重拾初心,既让消费者享受到真正的实惠,也让商家在健康竞争中实现可持续发展,让这场全民消费盛宴走得更远。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