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商用卫星“吉林一号”发布多张涵盖台湾地区的高分辨率图片,引发两岸网友热议。11月5日,国台办发言人在例行记者会上表示,随着科技水平持续提升,丈量国土更精准,守护家园更坚实,拥抱未来更笃定。
从卫星镜头扫过新疆戈壁遭车辆毁坏的“为人民服务”地标,到拍摄日月潭等台湾地区标志性景观,“吉林一号”高光背后离不开长光卫星科研团队多年的耕耘。
![]()
长光卫星拍摄的修复后的戈壁滩字样画面。图据长光卫星
![]()
“吉林一号”拍摄到的台湾部分地标俯瞰影像。图据长光卫星
嘉宾
钟兴,长光卫星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
![]()
长光卫星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钟兴。图据长光卫星
两大“杀手锏”
星座规模和光学技术
2025年10月11日,山东海阳附近海域,长光卫星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的“吉林一号”宽幅02B07星等三颗卫星发射成功。这是“吉林一号”卫星工程第31次发射。至此,该工程组网卫星增至141颗。
十年前的2015年10月7日,“吉林一号”组星成功发射,开创商业卫星应用先河。十年间,该卫星系统实现大规模组网,成为全球最大亚米级商业遥感卫星星座。
其高光背后,是长光卫星科研团队“十年磨一剑”的钻研和追求。这家成立于2014年的遥感卫星“独角兽”企业,由吉林省政府、 中国科学院长春光机所、社会资本及技术骨干出资成立,是首家集卫星研发制造、运营管理和遥感信息服务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商业遥感卫星公司。
时间回到20年前,时任长春光机所所长的宣明根据国内外卫星技术发展趋势,提出自筹经费开展以载荷为核心的卫星技术研究。彼时的钟兴还是长春光机所在读研究生,了解到招募信息后他毫不犹豫报了名,并成为研究团队首批成员。
如今已成为长光卫星总工程师的钟兴介绍,现在的“吉林一号”卫星工程是一个由141颗组网卫星组成的庞大星座,通过散布太空的“摄像头矩阵”,每天能实现对任意地点38-40次过境观测。
“‘吉林一号’系列卫星最高分辨率优于0.5米,意味着在500公里高空也能看清地面某一广场站了多少人。”钟兴表示,影像分辨率数值越小,代表分辨率越高,拍摄细节越清晰。
“吉林一号”系列遥感卫星运行在500公里以外的太空环境,能做到想拍哪里就能拍哪里,源于两大“杀手锏”——星座规模和光学技术。
成本优势突出
民用服务可随时下单
“亚米级卫星单星的重量从第一代400多公斤减至最低20多公斤,成本从8000多万元降至400万元左右。”钟兴表示,新一代亚米级遥感卫星的特点是,提升成像质量、提高数据获取能力的同时,卫星重量和成本降低一个数量级,生产周期显著缩短。
他透露,随着“吉林一号”在轨卫星数量不断增多,正着力开放影像数据使用渠道。除基础影像外,还上线了测距、标注等标准化通用工具,方便用户使用。目前,影像拍摄服务最低13元一平方公里,100平方公里起拍也只需千元出头。
![]()
“吉林一号”拍摄的遭破坏的地貌和字样画面。图据长光卫星
“吉林一号”卫星不停运转,捕捉地面影像是否“毫无目的”?答案是:并非随机拍摄,接收地面指令后才会启动拍摄。
“普通用户提前一天预约,就能购买定制卫星拍摄服务。”长光卫星宣传主管张宜坤告诉记者,此前为拍摄修复新疆戈壁滩“为人民服务”标语,博主花费约1800元购买了该点位卫星影像。了解到订单背后是公益行为,便决定将后续拍摄任务全免费处理。
钟兴告诉记者,长光卫星深耕光学遥感卫星领域,通过光学卫星获取全天时、高分辨、高重访光学遥感数据,已为14个领域提供150多项精准服务。除最近热议的“高光”应用场景,已陆续在耕地土壤墒情与作物干旱监测、农业灾害监测和农作物产量预测等领域大展身手。
![]()
“吉林一号”卫星工程组网示意图。图据长光卫星
从“天边”到“身边”
让卫星服务融入日常生活
据了解,长春光机所曾参与“两弹一星”“载人航天工程”等多项重大项目,研制航天光学载荷正是其特长。依托长春光机的科研底蕴和团队积累,“吉林一号”已实现全产业链实力与成本优势。
据介绍,传统卫星设计理念是“平台+载荷”,两者彼此独立。钟兴透露,长光卫星从设计伊始就采用全新技术路线。以载荷为核心设计整星是第一代星的鲜明特点;第二代则是星载一体化,即平台和载荷融为一体;第三代以去平台化为最突出特点。
“吉林一号”高分05B星入轨,标志着长光卫星 “星载一体化”整星设计制造技术实现第四次技术飞跃。钟兴表示,第四代星的设计理念是“星载深度融合”,其变革性升级是采用“中央计算架构”的部件级功能重构,这是卫星各部件传统设计高度成熟后,让卫星设计真正从科研产品向工业产品设计转变的一个技术演进趋势,也是为大规模星座批量生产而设计的卫星产品终极形态。
发展至第四代星,卫星分辨率等各项指标进一步提升。此外,还应用了星地激光数传技术,并开展了星地激光高速通信试验,有助于解决星地通信“瓶颈”。
在钟兴看来,长光卫星的目标已不仅是造卫星,而是借助小卫星带动机械、光学、光电传感等上游产业,推动自由遥感信息处理等下游领域发展。
他认为,商业航天发展的未来是将应用场景从浩瀚“天边”带到百姓“身边”。只有让越来越多的普通受众参与其中找到应用需求,完成从数据到应用的转变,才能进一步反哺火箭和卫星制造市场,实现航天产业链闭环发展。为此,要构建开放合作生态,对接民众需求,联合社会力量挖掘航天技术的民用价值,推动商业航天市场持续壮大,让卫星服务融入日常生活。
钟兴表示,要让卫星遥感服务更多百姓,还要解决应用门槛问题,这需要随时可得、不需要任何专业知识就能用的工具和软件。最后是数据及时性,不管图像清晰度多高、分析结果多好,如果不及时,百姓一定不感兴趣。数据及时,需要大规模星座,大规模星座建设需要航天产业强力支撑。无论长光卫星开展的国产星座建设,还是有关部门主导的低轨互联网星座建设,随着星座部署的实施和多网融合应用,分辨率越来越高的遥感图像一定会更快呈现在百姓手机上。
身处大航天时代,让钟兴和同事更加坚定前方道路。在他眼中,卫星遥感技术给人类观测地球带来革命性变化。卫星遥感与信息技术结合,已让它成为很多行业不可或缺的信息来源。
封面新闻记者 赵雨笙





京公网安备 110114020135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