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金融 » 正文

深圳又火了!一场体育盛会,秀出未来城市的样子

IP属地 中国·北京 智谷趋势 时间:2025-11-11 20:20:05

作者 | 傅斯特

从一场体育盛会,看到了未来城市的科技秀场。

深圳,还是太超前了!

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临近,深圳黑科技齐齐亮相——人形机器人“夸父”手举火炬,AI裁判精准判罚,机器狗背着十五运会吉祥物奔跑,AI无人船惊艳亮相,直升飞机空中接力火炬......这些曾经只存在于科幻电影的场景,正在深圳真实上演。

但深圳的野心不止于金牌与欢呼,它正将每一份赛前投入,转化为赛后可感的民生红利,让“赛时顶配”真正成为“日常标配”。



十五运尚未开幕,深圳已经凭借多个硬核场景刷屏。

全球首个5G-A人形机器人“夸父”担任0号火炬手,手举火炬步伐稳健,独立完成火炬交接。



图源:羊城晚报

重型智能机器狗首次亮相大型体育赛事活动,背着十五运吉祥物奔跑入场,精准停靠在火炬手面前。

直升机带着火炬从莲花山公园出发,飞越深圳的山脊与海岸,环绕前海、眺望香港,将城市地标与体育精神融为一体。

但真正的硬实力,藏在更多细节的地方。

在深圳市体育中心,一套数字孪生系统正在运行——6.8万平方米的场馆被浓缩为高精度三维模型,系统可以实时监测空调能耗,一旦偏差超过5%自动预警;消防通道如果被堵塞,20秒内触发警报;AI算法甚至可以提前15分钟预判人流聚集风险,辅助疏导......

这种城市级操作系统的能力,远超传统赛事保障范畴。



图源:深圳特区报

观赛体验上,“未来感”同样十足。AI裁判上线,羽毛球赛场的直播相机可以自动完成高光捕捉和数据统计,田径赛事中的AI起跑检测系统,误差控制在1毫秒以内;面向视障人群的“导盲兔”AI眼镜,通过摄像头可以实时将画面转化为语音描述,让每一位观众都能“看清”赛事精彩;无人机急救配送医疗物资,将配送时间从1小时缩短到10分钟.....

这些技术代表了当前中国智能科技的顶尖水平,也彰显了深圳作为“创新之都”的硬实力。

但真正的考验,不在赛时,而在赛后。



像这样一场全国性大型体育盛会,往往伴随着短期巨额的支出。

而摆在各主办城市面前的共同难题是——如何避免“赛时热闹、赛后闲置”,真正把这笔投入转化为可持续的城市资产?

深圳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深圳为十五运开放的科技赋能场景,落点绝不仅仅在体育。

借赛事,带动产业。

十五运中亮相的科技元素,大多来自深圳本土企业。在筹备过程中,深圳组建了科技专班,搭建企业供给侧与赛事需求侧的对接平台,31家企业的43件前沿产品通过赛事展区实现场景落地。

从赛事照明系统到全景拍摄设备,从无人机编队表演到智能安检系统,深圳已经构建起覆盖赛事运营、观赛体验、装备制造等完整产业链布局。这场全运会,不仅是体育竞技场,更是科技创新的超级孵化器。

借赛事,服务民生。

在场馆规划上,深圳从一开始就摒弃“为赛而建”的短视思维,全市20个竞赛场馆中,14个为改造升级项目,永久性场馆赛后利用率将达100%。

比如,深圳市青少年足球训练基地与社区绿地公园推进一体化建设,赛后将会成为集体育活动、生态休闲于一体的复合空间;大运中心联动周边商业和文化设施,打造“文体+商业”综合体;宝安体育中心采用的模块化场地,可以在赛后切换为全民健身馆与青少年培训基地,实现“赛事级”向“民生级”的无缝切换,每年可以服务200万人次。



图说:深圳市青少年足球训练基地整体鸟瞰图

图源:深圳工务署公众号

大量技术应用在赛事结束后,也将转向为城市赋能。

许多赛时应用将在赛后无缝切换到城市日常运行,虚拟数字人“全运小助手”,在完成全运会上提供多语种赛事解说服务的任务后,将转型为深圳城市导览官,服务游客和市民;赛事期间部署的智能调度系统,也将应用于城市应急管理。



深圳的可贵之处,在于它能够把每一场赛事当作一次“压力测试”——用最高标准、最严场景、最新技术,把产业、城市治理、民生这三个维度同时拉到极限,再将极限落地为城市日常。

在产业上,深厚的产业土壤是技术落地的前提。华为、大疆等本地企业深度参与赛事技术支撑,其研发成果天然具备市场化、民用化基因。技术不是“秀”出来的,而是“长”出来的——根植于产业土壤,自然能反哺民生。

依托强大的人工智能、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基础,深圳将重大活动作为新技术、新场景、新应用的试验场。比如此次全运会期间部署5G+8K超高清直播、无人驾驶接驳、智慧场馆管理系统,不仅能够保障赛事高效运行,更推动相关技术产品迭代升级并走向市场,实现“办赛事”与“兴产业”双赢。



图源:魅力全运 活力深圳


在城市治理上,精细化的城市治理让全运会成果真正“落地有用”。街道翻新、公交优化、公园升级、无障碍设施全覆盖……深圳的细心在方方面面。

为了迎接十五运,深圳完成了287条涉赛的道路的隐患整改;场馆及酒店周边双语标识全面覆盖;全市8900多家停车场接入了智慧停车平台,方便“一键直达”;5000多台出租车装配了AI智能翻译器。

这些看似琐碎的“配套工程”,实则是城市文明和治理能力的持续打磨。

最关键的,是深圳将赛事视为提升市民生活品质的契机。无论是场馆共享、交通优化,还是无障碍改造,都共同指向一个目标——要在十五运之后,让广大市民切实感到“城市变好了”。

真正的城市竞争力,或许并不在于举办多少大赛,而在于能让每一个普通人都从大赛中受益。

全运会对深圳而言,更像是一个催化剂,激活的是一个早已准备就绪、蓄势待发的庞大系统。

这恰恰体现了深圳的“超前”,不止于科技,而在于细节入微,不止于高楼大厦,而在于行动扎实。

或许,这才是未来城市的真实答案。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