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11月新车申报爆冷!车企们要集体“躺平”?误会了!

IP属地 中国·北京 雷科技 时间:2025-11-12 00:11:25

11 月份申报新车刚刚出炉,但结果让人大跌眼镜。

往年年底向来是车企集中释放“大招”的关键期,众多计划于次年推出的战略级新车会扎堆申报,以此提前锁定市场关注,为来年一季度的销量冲刺预热,去年的小米 SU7 Ultra、小米 YU7、全新小鹏 G6、零跑 B10 等车型均是如此操作。

然而今年画风突变,工信部最新申报名单里,新能源车型大多是现有产品的改款或配置微升级,真正基于全新技术平台、搭载突破性创新的重磅新品近乎断层。



改款小鹏 MONA M03|图源:工信部

为何在理应冲刺销量的关键节点,车企却集体选择了“保守”?

在电车通看来,这一现象的背后,是新能源行业从“增量抢滩”到“存量深耕”的逻辑换挡。

从 2018 年 1 月的 1.42% 起步,国内新能源车市的渗透率在 2024 年 7 月首次突破 50% 大关,今年的渗透速度更为迅猛,9 月的新能源渗透率冲至 58.37%,直接创下历史新高。

新能源车早已不是“小众选择”,归根到底,新能源车的全生命周期成本比同级燃油车低太多,比如补能成本、时间成本、保养成本等,再加上部分城市的免限行、停车优惠,实惠看得见摸得着。

市场变了,玩法也得跟着变。新能源车市逐步进入存量竞争阶段,消费者对新车的期待阈值提升,普通小改款根本满足不了。

因此,没有重磅新车的 11 月,并非车企缺乏创新动力,而是行业布局逻辑早已悄然重构 —— 车企不再执着于年底发布新车,而是将新品发布的核心阵地前移至前三季度,通过提前卡位抢占市场先机,从而拉高全年的销量。

年底新车荒,只因头部车企集体换挡?

这一趋势在头部汽车品牌中体现得尤为鲜明。电车通留意到,比亚迪、吉利银河、鸿蒙智行、蔚来等品牌,均已将全年战略新车的发布窗口锁定在前三季度,将第四季度完全留给终端交付与销量冲刺。

而提前布局的策略,也为这些品牌带来了亮眼的市场回报:比亚迪前 10 月的累计销量高达 3701852 辆,持续领跑行业;吉利银河前 10 月累计售出 100.2 万辆,同比大涨 187%,增长势头迅猛;鸿蒙智行在 10 月份交付 68216 辆,创下单月交付量历史新高,市场认可度快速提升。

就连“必须在第四季度盈利”的蔚来,主动将往年年底举办的 NIO DAY 提前至今年 9 月,并同步推出了蔚来今年最后一款重磅新品蔚来 ES8。这一调整成效显著,其 10 月交付量突破 40397 辆,同比增长 92.6%,首次迈入月销 4 万大关,为兑现“四季度盈利”目标奠定了基础。



图源:蔚来官方

同为新势力阵营,理想也选择在下半年推出 i6、i8 两款 i 系列车型,而小鹏与零跑则将 X9 超级增程、Lafa 5等少数新品放在年底上市,发布节奏稍长一些。

可以看出,这些头部品牌都踩准了“前三季度布局、年底冲销量”的新车节奏,但同样的时间节点选择,背后的战略逻辑却不尽相同。

比亚迪展现的是“全能型选手”的打法。借助垂直整合的产业链带来的成本控制力,以及持续迭代的 DM-i、e 平台 3.0、CTB、云辇、天神之眼等核心技术,构建起覆盖主流价格区间的“产品帝国”。从方程豹钛 7、腾势 N8L 到海狮 06,其新品总能快速站稳细分市场。

鸿蒙智行的亮眼表现,则不止于“车”本身,更在于华为智能科技在出行领域的系统落地。依托强大的生态协同能力,鸿蒙智行在智能化体验上构筑了难以复制的竞争壁垒。从问界 M8、尊界 S800,再到品牌首款旅行车享界 S9T,不同价位区间的产品都遵循着同一套“生态赋能、体验为王”的底层逻辑。



图源:享界汽车官方

蔚来和理想的新品节奏变化更显战略分野。蔚来将 NIO DAY 和重磅新车提前,目的是尽快刺激销量,兑现“四季度盈利”的紧迫承诺;理想则在发布 i6、i8 完善纯电布局的同时,仍以成熟的 L 系列作为年终冲量的主力,体现出“以稳蓄势”的务实策略。

纵观全局,新能源汽车市场从“增量竞争”转向“存量博弈”转型,车企单纯比“谁更早发布”其实很难形成持续优势,真正的胜负手,在于产品规划能否与自身资源、用户需求及市场趋势深度契合。正是这种差异化的战略思维,让头部品牌在相同的赛道上跑出了不同的节奏 ——既避免了同质化内耗,也各自找到了可持续的增长路径。

车企正在主动放慢脚步,重新思考策略

当然了,头部车企在战略节奏上展现出来的“默契”,可能不完全来自市场的自主选择,政策环境的变化也是驱动行业集体转向的关键推手。

财政部与发改委明确,当前实施的新能源汽车国家消费补贴政策将于 2025 年 12 月 31 日截止,2026 年起将不再延续同等力度的购置补贴。为了保障政策平稳过渡,2025 年全年已安排 3000 亿元补贴资金,其中第四批专项额度 690 亿元将重点用于支撑“双 11”“双 12”购车旺季,这也意味着 2025 年末是消费者享受国家补贴的最后窗口期。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补贴退出覆盖全品类新能源车型,行业依赖大规模现金补贴拉动消费的阶段正式结束。



图源:电车通摄制

与此同时,新能源汽车购置税政策也将同步调整:由 2025 年的全额免征,转为 2026~2027 年期间的 “减半征收,单车上限 1.5 万元” 。具体来看,不含增值税 30 万元及以下的车型,可实打实享受 5% 税率的全额减半优惠,而30 万元以上车型受政策退坡影响最为明显,购置税减免额度封顶 1.5 万元,超出部分需由消费者承担。

此外,插电式(含增程式)混合动力车型的准入门槛也有所提高,要求 WLTC 工况下纯电续航不低于 100km(约 CLTC 的 125km)。这一变化将直接把一批当前 CLTC 纯电续航在 110~120km 区间的中低配混动车型“挡在门外”,失去税收优惠资格。

这样的改变,对消费者的购车决策和车企的产品策略影响尤为显著。

举个例子,想要买 15 万元新能源车的家庭用户,明年就需要缴纳 7500 元的购置税,比今年的全额免征多花 7500 元,而购买 25 万元新能源车的用户则多支出 1.25 万元,价格在 30 万元以上的高端车型,优惠缩水更明显,这对价格敏感的刚需家庭来说是一笔不小的支出,部分预算充足的消费者购车决策或向同价位燃油车倾斜。



图源:电车通摄制

目前来看,不能满足最新税收优惠资格的车型其实还是很多的,比如一款 10 万级插混车型要想获得税收优惠资格,就得具备 100km 的 WLTC 纯电续航,而在售的星耀 6、秦 PLUS、宋 Pro DM-i 等混动车的入门版本,均未能满足这一标准。

这些车型恰恰是品牌冲量的主力,其目标用户也对价格高度敏感。若要重新进入优惠目录,车企就不得不对产品动“手术”:要么增大电池容量、升级电控或热泵系统,导致成本上升,最终转嫁给消费者;要么在维持原价的基础上,削减部分舒适性或智能化配置以平衡成本。

但很明显,无论选择哪条路,都很难让消费者满意 —— 前者直接抬高了购车门槛,后者则变相降低了产品吸引力。因此,车企正面临两难局面:既要适应政策,又不敢轻易触动市场敏感的“价格神经”。这种纠结,也客观上拖慢了新车推出的节奏,迫使企业在产品规划与成本控制之间反复权衡。

写在最后

11 月工信部新车申报中新能源重磅车型的缺席,并非偶然,而是行业在政策与市场双轮驱动下的必然转向。

面对 2026 年补贴全面退出与购置税减免退坡的明确节点,头部车企已主动将新车发布节奏前置,意在抢抓政策窗口、规避市场风险,面对未知的车市环境选择放慢脚步。毕竟在即将到来的 2026 年,新能源车企将全面迎战成本、定价与技术的综合考验。

当补贴彻底退出历史舞台,新能源竞争的底层逻辑也将彻底回归本质:前期可能会出现新能源渗透率下降的情况,但唯有依靠硬核技术、极致体验与真实用户价值,才能说服更多“燃油党”转向电动阵营。

可以预见,2026 年将成为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真正的分水岭。在这场考验之后,能够持续发展的,不再是那些擅长“拿补贴”的企业,而是真正懂用户、能创新、有韧性的品牌。

褪去政策的“温床”,正是中国新能源汽车走向全球竞争力的真正开始。

(封面图源:工信部)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