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茶,本质上是一个需要风土、工艺和时间沉淀的“慢故事”,资本市场则追求可复制、可规模化的“快增长”。从大益茶的金融风波,到泛茶、昌世等“金融茶”模式的崩盘,都在反复印证一个事实:中国茶的故事,与资本的逻辑似乎天然区隔。
文 | 万 芙
“高端中国茶第一股”,八马茶业在高位仅仅维持了10个交易日。
2025年11月11日,这家历经13年IPO长跑的茶企,盘中触及49.22港元/股的低点,跌破50港元/股的发行价。从上市首日暴涨86.7%,到第10个交易日宣告“破发”,资本市场的态度转变之快,让二级市场的投资者感到后背发凉。
股价“茶凉”背后,是八马茶业基本面存在的诸多隐忧:业绩增速在2024年近乎停滞,2025年上半年营收净利双双下滑,其高度依赖的加盟商体系,也出现了缩减迹象。
八马茶业的遭遇并非孤例。茶,本质上是一个需要风土、工艺和时间沉淀的“慢故事”,资本市场则追求可复制、可规模化的“快增长”。这种天然的冲突,在“普洱茶第一股”澜沧古茶的股价走势上早已被验证,该公司股价在2025年下半年持续走低,近日亦创出历史新低。
从大益茶的金融风波,到泛茶、昌世等“金融茶”模式的崩盘,都在反复印证一个事实:中国茶叶的故事,与资本的逻辑似乎天然区隔。
股价“破发”:失速的业绩与加盟商的收缩
八马茶业的上市之路,是一场长达13年的“持久战”。
早在2012年,八马茶业便引入IDG、天图资本等知名机构,谋求在深交所上市。此后十余年,公司历经新三板挂牌,并在2021年、2023年两度冲击深交所创业板及主板,但均以撤回申请告终。
A股市场对茶企“持续盈利能力”、“业务规范性”和“农产品存货”等问题的死磕,成为其难以逾越的门槛。最终,八马茶业转战港股。
2025年10月28日,八马茶业在港交所挂牌,发行价50港元/股。上市首日,八马茶业收涨86.7%报93.35港元/股。次日,股价继续冲高至115港元/股的新高,市值一度突破79亿港元。然而,短暂的高光仅维持了两个交易日。
自10月31日起,八马茶业股价开启连续8个交易日的单边下跌。至11月11日,其股价盘中最低触及49.22港元/股,正式跌破发行价。
资金流向也印证了市场的态度。截至11月11日,八马茶业在3日、5日、10日和20日时间维度上,均呈现资金净流出状态,其中20日净流出金额达7746.36.万元。
股价转折发生在10月30日。当日,八马茶业公告称,董事会已审议及批准实施H股全流通计划,并向证监会提交备案申请。该计划涉及11名股东所持有的3193.31万股内资股转换为H股,占公司已发行股份总数约37.57%。若获批实施,八马茶业的流通股将从当前的5298.69万股增至8492万股,潜在流通量增幅高达60%。
此举虽为原始股东提供了退出通道,但在港股市场整体流动性偏紧的背景下,这被二级市场投资者普遍解读为短期抛售压力大增的信号。
抛压担忧只是下跌的催化剂,八马茶业的基本面才是支撑股价的根本。招股书显示,2022年至2024年,八马茶业分别实现收入18.18亿元、21.22亿元和21.43亿元。其2023年的营收增速尚可,达到16.72%,但2024年,营收增速陡降至0.99%,近乎停滞。2025年,情况未能好转。2025年上半年,公司实现收入10.63亿元,同比下滑4.2%;净利润为1.20亿元,同比下滑17.8%。
业绩“失速”,与加盟模式息息相关。八马茶业通过“直营+加盟”的模式快速铺开全国网络,截至2025年10月12日,其在全国合共拥有3716家线下门店,其中加盟店3482家,占比高达93.7%。招股书亦显示,公司近年来向加盟商销售产生的收入约占其总收入的50%。
但这个支撑其规模增长的引擎,正显露疲态。2022年至2024年,八马茶业加盟商数量分别为1033名、1202名和1252名。2024年加盟商净增加数仅为50名,远低于2023年的169名。2025年上半年,加盟商数量不增反降。期末为1228名,较2024年底净减少了24名。另有数据显示,自2022年至今,八马茶业流失的加盟商已超过300名。
加盟商的收缩,直接导致门店扩张放缓。2024年,八马茶业新增加盟店201家,远不及2023年的475家。2025年上半年,加盟门店较2024年底仅净增加86家。
对于一个高度依赖加盟体系贡献收入和维持“高端”门面(要求加盟商在繁华地段开店)的企业而言,加盟商网络的收缩,无疑动摇了其营收增长的根基,也让资本市场对其未来的成长性打上了问号。
“慢茶”与“快钱”:资本的天然悖论
八马茶业头顶“高端中国茶第一股”的光环登陆港股,而在它之前,港交所已有“普洱茶第一股”——澜沧古茶。不过,这位“前辈”在资本市场的表现,更为惨淡。
澜沧古茶于2023年12月在港交所上市,发行价10.7港元/股。其股价在短暂冲高后便一路下行,进入2025年,其股价持续走低,于近期创出历史新低,股价已跌破3港元/股,较发行价跌幅超过70%。
股价暴跌背后,是业绩的崩塌。澜沧古茶2025年中期业绩显示,公司营收同比大幅下降38.8%,公司拥有人应占利润也由2024年同期的盈利508.9万元,转为亏损2894.6万元。澜沧古茶将业绩下滑归因于终端消费市场复苏缓慢,导致线下实体门店经营困难。
两家头部茶企在港股市场的相同境遇,指向了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中国传统茶产业的属性,与现代资本市场的内在要求之间,明显相悖。
茶叶本质上是农产品。其品质高度依赖产地、气候、年份和制作工艺,具有强烈的非标准化属性。一片“西湖龙井”、一泡“武夷岩茶”,其风味和品质难以像工业品一样被稳定、均质地大规模复制。
这就导致了茶企难以实现稳定的财务预期,品控难度高,成本波动大。A股市场之所以对茶企IPO高度谨慎,也与茶叶存货的核算和跌价准备等财务难题高度相关。
同时,中国茶市场“强品类、弱品牌”的格局根深蒂固。绝大部分普通消费者认知的是“普洱”、“铁观音”,而非某个特定品牌。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高端茶叶市场前五大参与者的市场份额仅为5.6%。八马茶业虽位列第一,市场占有率也仅为1.7%。这种高度分散的市场格局和非标品属性,是资本市场大忌。
资本的本质是逐利和退出,它偏爱“高增长、可复制、易标准化、有壁垒”的商业模式。而传统茶行业,几乎处处踩中资本“雷区”。资本无法通过短期、高强度投入,快速砸出一个通吃天下的品牌,这意味着投资回报率存在巨大不确定性。
事实上,在八马和澜沧古茶以相对传统的模式登陆二级市场之前,资本早已尝试过用更激进的方式介入茶叶。以“大益茶”为代表的普洱茶市场,一度被玩成了金融产品。通过“限量、配售、锁仓、回购”等金融手法,特定茶叶的价格被炒至完全脱离实际饮用价值,吸引了大量投机资金,最终在市场波动中泡沫破裂。
近年的“泛茶”、“昌世”等品牌,更是将这种“金融茶”模式推向极致,以承诺收益的“理财产品”形式吸引资金,试图赚取快钱,最终因无法兑付而崩盘。这些前车之鉴,都说明试图用“快钱”逻辑强行改造“慢茶”,是行不通的。茶,需要时间沉淀;而资本,需要快速周转。
八马茶业的上市之路,背后不乏其强大的“亲家天团”(如安踏、新希望、七匹狼等战略投资者)的身影,这些资源助其最终叩开港交所大门。但进入二级市场,面对的是全球投资者,当其业绩失速、加盟模式遇阻、H股全流通抛压来袭时,股价的回落便成为必然。
从A股的13年屡屡碰壁,到港股的上市10日即“破发”,八马茶业的遭遇,是中国茶企资本化困境的又一个注脚。





京公网安备 110114020135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