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惊人!一天两篇Nature,苏州大学突破柔性太阳能电池关键技术,达到实用水平 | 光锥读论文

IP属地 中国·北京 未来光锥 时间:2025-11-12 10:15:02

太阳能板不再是笨重的玻璃板,而是像画卷一样展开,像布料一样折叠,是能贴在任何弯曲表面上的“发电膜”,这一愿景,正被中国科学家以惊人的速度变为现实。

11月10日同一天,《自然》发表了两篇来自中国科研团队的突破性研究。它们像一对“双子星”,共同将柔性钙钛矿/硅叠层太阳能电池推向了兼具超高效率、极致柔韧和非凡稳定的全新高度。这两项工作的共同通讯作者、苏州大学的张晓宏教授领衔的团队,与合作伙伴们从不同路径出发,殊途同归,为解决同一个世界性难题提供了完美的“中国方案”。

第一篇:薄如蝉翼,柔如丝绸,突破光电转换33.6%效率大关

第一篇论文标题为Flexible perovskite/silicon tandem solar cells with 33.6% efficiency(柔性钙钛矿/硅叠层太阳能电池实现33.6%转换效率),研究团队成功研制出全球效率最高的柔性钙钛矿/硅叠层太阳能电池,其光电转换效率高达33.6%,甚至略微超过了其自身的刚性对照器件,极大缩小了与主流刚性电池的性能差距。

这项研究由苏州大学、苏州实验室、中国科学院等多家单位合作完成,通讯作者为苏州大学张晓宏和杨新波,以及沙特阿卜杜拉国王大学的Stefaan De Wolf教授。

三大技术突破

1.“夹心层”的革新:ICO:H 复合层

在叠层电池中,上下两层电池之间需要一个“夹心层”来传递电荷。传统材料(如ITO)表面不够“亲和”,导致电荷传递不畅,效率受限。

研究团队使用了一种名为 “RPD沉积的铈氢共掺杂氧化铟” 的材料(简称ICO:H)。它表面有更多活性位点,能像“魔术贴”一样牢牢吸附一层有机分子膜(Me-4PACz),大大提升了电荷复合效率。X射线分析证实,这种材料上的分子覆盖更均匀、更致密,从而提升了电池的电压和稳定性。


图说:高效钙钛矿/硅叠层太阳能电池的器件结构(a)、微观结构与元素分布(b、c)

2. “透明电极”也柔韧:原位退火IZO

电池最外层是一层透明电极,负责收集电流并透光。传统透明电极脆性大,一弯就裂。

团队开发了 “原位退火” 工艺——在沉积氧化锌铟薄膜时,适当加热至75°C,使其结晶更完整,缺陷更少。这不仅提升了导电性和透光性,还显著增强了材料的抗弯折能力。经过5000次弯曲测试,传统电极电阻飙升,而他们的电极几乎完好如初。

3. “超薄硅底”与“双面纹理”

他们将硅片从通常的120微米减薄至65微米,比头发丝还细,并在其表面制造出微米级纹理。这种结构不仅增强了光的捕捉能力,还让钙钛矿层能更好地附着生长,形成致密、均匀的晶体。

性能如何?——数据说话

效率:认证效率33.6%,开路电压高达2.015 V,均为柔性叠层电池中的世界纪录。

柔韧性:在弯曲半径17.6毫米下弯折5000次,仍保持91% 的初始效率。

稳定性:在持续光照下工作2000小时后,效率仍保持80%以上;在高温高湿环境中1000小时后,效率保持90%。


图说:从物理柔韧性(a)→弯曲对电性能的影响(b)→机械力学强度(c)→光照下长期发电稳定性(d)→湿热环境耐久性(e),系统性地验证“柔性设计”是否在保留器件柔性的同时,保障了光电性能与环境稳定性

这项研究从材料本源出发,致力于提升每个功能层的本征性能,探索了柔性电池的效率极限。“然而要实现产业化,仅有效率还不够,必须解决大面积制备和长期机械可靠性的难题。另一篇《自然》论文则从器件结构入手,给出了漂亮的答案。

第二篇:大面积制造,抗糙耐造,产业化临门一脚

第二篇论文题目为Flexible perovskite/silicon tandem solar cell with a dual buffer layer(采用双缓冲层结构的柔性钙钛矿/硅叠层太阳能电池),他们成功研制出全球首款大面积、高效率、高柔韧性的钙钛矿/硅叠层太阳能电池,其认证效率高达33.4%,即使在面积扩大至260平方厘米的“晶圆级”尺寸上,效率仍保持在29.8%,创造了柔性叠层太阳能电池的新纪录。

这项研究由苏州大学与隆基中央研究院合作完成,通讯作者包括张晓宏、刘江等人。

破局关键:“三明治”中间的“双缓冲层”

实现高效率的柔性太阳能,尤其是将两种钙钛矿和硅,结合在一起形成“叠层电池”,如何在极薄的硅片上,让每一层材料都紧密贴合,并在反复弯折、冷热交替中不裂开、不脱落,是一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研究团队发现,问题的症结出现在钙钛矿与硅之间的“夹心层”——尤其是C₆₀与SnOₓ(氧化锡) 的界面。这个界面在传统工艺中非常脆弱,就像两张光滑的纸叠在一起,一受力就容易“脱胶”。

他们是如何解决的?

“疏松层”吸收应力,“致密层”导通电流”

团队创新地设计了一种 “双缓冲层”结构:

第一层是“致密”的SnOₓ,像一层坚固的底漆,保证电流高效通过;

第二层是“疏松”的SnOₓ,像一个柔软的缓冲垫,能吸收后续工艺中离子溅射带来的冲击,防止下层材料受损。

调控“吹气时间”,控制薄膜松紧

在制备SnOₓ薄膜时,他们通过控制原子层沉积设备中的 “吹气时间” ,巧妙地调节了薄膜的疏松程度。吹气时间越短,薄膜越疏松多孔;时间越长,薄膜越致密平整。电镜图像清晰显示,疏松的SnOₓ表面起伏不平,能有效分散应力。

疏松的SnOₓ层具有更高的表面能和更多的悬挂键,能与上层的C₆₀形成更强的物理互锁和化学键合,从而显著提高了界面粘附功。

胶带测试见真章

研究人员用最直观的 “胶带剥离测试” 来验证界面强度。结果令人振奋:使用双缓冲层的样品,其界面粘附力是传统结构的近5倍,即使反复撕扯也不易分层。


图说:钙钛矿电池的多层堆叠设计

性能与韧性兼具:数据说话

高效率:小面积(1 cm²)认证效率达33.35%;大面积(约260 cm²)认证效率29.8%,远超传统单结硅电池的理论极限。

超强柔韧:在弯曲半径42毫米下,经历4.3万次弯折后,效率仍保持97.4%以上,几乎无衰减。

环境稳定:在-40°C至85°C的热循环中、85°C/85%湿度的湿热测试中,性能保持率均超过94%,通过了最严苛的工业标准测试。

这两篇同时发表于Nature的论文,从“材料”与“结构”两条路径上协同,相辅相成。

第一篇像一个 “全能型优等生”,通过两项核心材料创新(ICO:H复合层和原位退火IZO电极),展示了柔性叠层电池的性能天花板可以有多高,几乎追平了刚性电池的效率,为整个领域树立了新的标杆,其创新集中在上游材料。

第二篇则像一个 “问题解决专家”,精准地识别并解决了柔性叠层电池产业化中最关键的“界面分层”问题,通过“双缓冲层”结构,实现了无与伦比的机械耐久性和大面积制备能力。其创新体现在中游工艺和结构设计端。高达4.3万次的弯曲寿命和晶圆级尺寸的演示,明确地传达出,高效柔性光伏不再是实验室的玩具,它已经具备了走向市场的雏形,几乎可以认为是产业化的宣言。

一个可以“卷起来”的绿色能源未来,正加速来到我们面前。

编辑:吴欧

论文信息(第一篇)

发布期刊 Nature

发布时间 2025年11月10日

论文标题 Flexible perovskite/silicon tandem solar cells with 33.6% efficiency

(DOI: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5-09849-4)


论文信息(第二篇)

发布期刊 Nature

发布时间 2025年11月10日

论文标题 Flexible perovskite/silicon tandem solar cell with a dual buffer layer

(DOI: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5-09835-w)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

全站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