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之家 11 月 12 日消息,谷歌前首席执行官埃里克・施密特(Eric Schmidt)表示,他担忧大多数国家最终可能因成本问题而普遍采用中国的人工智能模型。
![]()
施密特在当地时间周二发布的《Moonshots》播客节目中指出:“这导致了一种奇特的局面:美国最大的模型是闭源的,而中国最大的模型却是开源的。其中的地缘政治问题显而易见 —— 开源模型可免费获取,而闭源模型则需付费使用。”
据IT之家了解,开源人工智能模型允许任何人出于任何目的自由获取、修改和再分发相关软件代码。
施密特进一步解释道:“因此,绝大多数不像西方国家那样有钱的政府和国家,最终将标准化采用中国 AI 模型,并非因其性能更优,而是因其免费可得。”
支持开源模式的人士认为,开源有助于技术快速、民主化地发展,因为任何人都可参与代码的改进与传播;而闭源模型的支持者则主张,闭源模型在安全性方面更具优势,因其源代码受到严格保密。
今年,以 DeepSeek 和阿里巴巴通义千问(Qwen3)为代表的中国 AI 模型广受关注。
施密特于 2001 年至 2015 年担任谷歌首席执行官,并领导公司于 2004 年成功完成首次公开募股(IPO)。目前,他是风险投资公司 Innovation Endeavours 的创始合伙人,并经营一家名为 Relativity Space 的航空航天初创企业。据彭博社估算,其个人净资产接近 500 亿美元(IT之家注:现汇率约合 3559.35 亿元人民币)。
近期,“主权人工智能”(Sovereign AI)概念 —— 即一国对本国人工智能技术、数据及基础设施的自主掌控与治理能力 —— 在科技界和政策圈日益受到重视。
英伟达(NVIDIA)首席执行官黄仁勋(Jensen Huang)及法国 AI 初创公司 Mistral AI 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阿图尔・芒什(Arthur Mensch)等业界领袖均强调,各国亟需构建自主可控的 AI 系统。
芒什在今年 3 月接受播客采访时,将人工智能比作 20 世纪初的电力,并警示道:“若一国未能建立自己的 AI 系统,就如同百年前未建发电厂,最终只能依赖邻国供电,这终将导致关键技术依赖,不利于国家长远发展。”
今年 2 月,黄仁勋在迪拜举行的世界政府峰会上亦呼吁各国政府积极推进主权 AI 建设。他指出:“倘若我领导一个发展中国家,首要任务必然是将本国语言与文化数据系统化,训练并构建属于自己的大语言模型。”
与施密特立场一致,黄仁勋与芒什均为开源 AI 模型的坚定倡导者。





京公网安备 110114020135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