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金融 » 正文

小米打到了格力「家门口」

IP属地 中国·北京 36氪财经 时间:2025-11-12 18:15:49


作者| 谢芸子

编辑|张帆

封面来源|视觉中国

作为中国经济一个标志性事件,“十亿赌约”让人印象深刻。

在2013年12月央视第十四届中国年度人物颁奖盛典上,小米董事长雷军提出要五年内营收超过格力,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当即将赌约升至10亿元。

2018年,格力电器基于传统制造业的根基、渠道的优势以及在空调主业的强劲表现,以1981.2亿元的营收获得胜利。不过,这场“新老交替”的世纪赌局,似乎还未画上句号。

不久前,格力电器发布了三季度财报。

前三季度,公司营收1376.54亿元,同比下降6.62%;净利润214.61亿元,下降2.27%。成为“三巨头”中唯一出现业绩下滑的企业。

值得提及的是,“老对手”小米正高调进军空调领域。第三方披露的数据也显示,在今年6月的空调市场,小米的线上销售排名“短暂”超过了格力。这一降一升的态势也让外界产生一种“错觉”——在空调领域,小米似乎已经打到了格力的家门口。



图片截自格力电器财报


主业承压,多元化“未见水花”

单看第三季度的财报表现,格力电器的营收压力更加集中。

三季度,格力电器营收实现98.55亿元,同比降幅扩大至15.09%;归母净利润70.49亿元,同比下滑9.92%。营收与利润的单季下滑幅度均超过前三季度的整体水平。

业绩失速的背后,是格力电器长期未解决的、业务结构单一的问题。

作为国民级别的家电品牌,格力电器对空调业务的依赖度极高。

不久前,格力电器在回应投资者提问时,其公司管理层也表示,2025年上半年,以空调为核心业务的消费电器板块占当期收入的比例达78.38%,营业收入达到762.79亿元。

作为对比,美的与海尔智家皆因多元化或全球化获得了较好的业绩增速。



36氪根据财报数据制表



美的、海尔、格力近年来毛利率变化;数据来自Wind

前三季度,美的集团To B业务的收入同比增长18%,高于To C业务13%的增速。To B业务中,新能源及工业技术、智能建筑科技、机器人与自动化的收入分别为306亿元、281亿元、226亿元,同比增幅分别达到了21%、25%、9%。

另一边的海尔,海外收入同期增长10.5%。其中南亚增长超25%,东南亚增长超15%,中东非市场更是实现超60%的强劲增长。

实际上,格力在多元化的投入并不少。此前最为高调的是格力对手机及新能源汽车的执着,但从市场反馈看,至今未见太大水花。

值得提及的是,在芯片及高端机床两大领域,格力正不断打开市场局面,但或因较重的前期投入,两大业务仍未对持续性的业绩营收产生显著的支撑。

此外在主营业务方面,格力电器也在同比走弱。

毛利率方面,格力电器前三季度为28.44%,同比2024年有所下降,且近两年皆呈现下滑趋势。

财报数据也显示,第二季度与第三季度,格力的空调产品外销量分别下跌4%及15%。与之相比,国内的出货量则有一定提升,第二季度与第三季度分别提升7%至3%。这或许受到格力电器渠道改革的影响。


主营业务承压,渠道转型持续

在“国补”进入尾声的当下,家电行业仍困于库存周期、房地产低迷及消费疲软的大环境中。



图片来自银河证券

面对增长困境,格力电器在多条战线上寻求突破。其中,渠道改革始终是绕不开的话题。

曾几何时,与核心代理商或经销商利益捆绑,是格力电器掌控渠道的杀手锏。

很长一段时期内,格力电器采用的也都是经销商压货的模式。在这种营销模式下,格力电器只需考虑将产品铺货给省级经销商,后者分销给市县级经销商,而格力电器则通过返利政策激发经销商销售的积极性,同时又能有效控制议价权,大幅削减了营销成本和库存成本。

时至今日,虽然线下渠道仍是家电销售的基本盘,但电商平台、直播带货的兴起,仍在不断为家电的线上销售创造条件。

2019年开始,格力电器发力线上渠道“格力董明珠店”,推动零售商通过格力董明珠店的微信小程序下单。2025年以来,格力又推出了线下新型门店“董明珠健康家”,而后迅速在全国布局了近千家门店,这些对于传统经销商的冲击不言而喻。

值得关注的是,今年8月,格力电器在全国多地的网批系统已从“盛世”系列公司,转入新成立的“恒信”系列公司。据了解,盛世系列公司背后的出资方是格力核心代理商,而恒信系列公司的组成人员主要是与格力相关的职业经理人。

随着“恒信”系列公司将格力的网批体系在全国铺开,过去将格力推至行业第一的传统经销商体系将成为历史,取而代之的是更加扁平化、线上线下融合的新零售模式。格力电器也将由此把销售渠道各环节的利润逐步收归上市公司。

中金研报认为,渠道改革是必经之路,弱化代理、强化零售、线上线下融合是大势所趋,尽管短期可能影响收入,但长期有利于渠道体系重构。

今年上半年的沟通者交流会上,格力电器市场总监朱磊曾表示,公司正通过大力推进渠道变革,实现了销售渠道的扁平化和数字化,将传统多层级渠道精简为1-2级,缩短了渠道链路,提升了市场响应效率与渠道掌控力。

2025年第三季度,格力电器存货维持低位,其存货账面价值253亿元。这或许意味着,格力电器的渠道新模式已基本跑通。但对于此时的格力电器而言,需要面对的,是空调市场正在走向分化的事实。


小米入场,格力推出低价产品

消费分级下,一端消费者开始追求更高品质的全屋智能定制产品(AIoT),另一端的消费者则对价格变得敏感。

然而无论是在AIoT领域、还是中低端产品层面,格力都不占据主力地位。

今年10月,格力电器子品牌“晶弘”正式上线电商平台,其产品“晶弘小凉神空调”以1899元、1999元的亲民定价切入中低端市场。在格力电器向性价比下探的同时,小米也高调进入空调市场。

一个插曲是,董明珠去年年末的一段采访,将其与小米的“新争夺”推至舆论的风口。

2024年12月,董明珠曾在采访中称,“小米因为专利侵权赔了格力50万元。”随即,小米发言人和公关部总经理王化对这一说法否认。

今年10月,小米武汉智能家电工厂正式投产。公开的报道中,该工厂平均每6.5秒生产一台高端空调,关键部件100%精准检测,目标5年内成为空调行业领导者。

业内普遍的观点是,小米正希望通过“线上渠道、AIoT技术与高性价比的策略”,重塑家电领域的话语权。更早前,小米就曾依靠“爆品走量-成本摊薄-毛利提升”的模式成功打入智能电视领域。与智能电视相比,基本上每户家庭所需要的空调都不止一台,从市场规模来看,空调似乎比智能电视更可观。

小米官方披露的数据也显示,2025年二季度,小米的智能家居设备业务增长显著,毛利率达到22.5%。其中,‌小米空调的出货量则突破540万台,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长超过60%。

在银河证券的研报中,今年6月,小米与格力在空调市场的线上零售额份额首次交汇,但在后期快速拉开差距,格力仍保持领先。



图片来自银河证券

另据奥维云网7月数据,从中国空调全渠道的销售额来看,美的以29%的市场份额位居第一,格力以17%位列第二,海尔以15%份额排名第三。

很长一段时期内,“好空调,格力造”的广告语始终萦绕消费者心头。更多场合下,董明珠也曾强调:“格力空调,我敢说它是世界最佳,背后支撑的是我们庞大的专利库,已累积至十几万项。”

从财报数据来看,格力电器在研发的投入也始终在加强。累计前三季度,其研发费用已从去年同期的54亿元增至56.2亿元,同比增长5.0%。

只不过在经济周期下,格力需要更好地将研发成果转化为消费者愿意买单的产品。这不仅需要对新渠道的重构,也需要加深对不同层级消费市场的理解与观察。

尽管营收与净利下滑,格力电器始终保持较高的股息回报。

中期利润分配预案显示,其拟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10元,共计分红55.85亿元,占前三季度净利润的26%,与2024年的中期分红相当。且自上市以来,格力电器已累计分红金额已超过1776亿元。但想让投资者吃下定心丸,稳定的业绩增长仍是关键。

截至发稿前,格力电器报价每股41.15元,总市值2304.98亿元。

*免责声明: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看法 。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在任何情况下,本文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均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在决定投资前,如有需要,投资者务必向专业人士咨询并谨慎决策。我们无意为交易各方提供承销服务或任何需持有特定资质或牌照方可从事的服务。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