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全球产业格局正经历深刻变革,以人工智能(AI)为核心的技术革命与“双碳”目标深度融合,推动能源管理从传统经验驱动,全面迈向数据智能驱动的新阶段。
以智算中心为代表的数字经济关键基础设施,正面临“算力爆炸”与“能效约束”的双重挑战——单柜功率突破兆瓦级、集群规模迈向G瓦级的同时,能源成本占总运营成本的比例也在节节攀升。数据显示,2020-2030十年间,物联网设备数量将增长6倍;2023-2028五年间,人工智能将导致数据中心的耗电量增加4.2倍。
施耐德电气副总裁、数字能效业务中国区负责人薛毅表示,AI技术正在成为破解这一矛盾的核心引擎。依托AI技术,施耐德电气从系统层面整合软硬件,优化全生命周期管理,帮助用户实现从被动节能到主动创效的升级。“未来五年是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攻坚突破期。施耐德电气认为,能源管理的复杂场景既是主要挑战,更是以AI等数智化技术赋能行业提质增效的核心机遇。”
![]()
施耐德电气副总裁、数字能效业务中国区负责人,薛毅
重塑之因: AI 时代能源挑战与系统变革
2025年9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与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推进“人工智能+”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两阶段目标:到2027年初步建成能源与AI融合创新体系,推动大模型应用和示范项目;到2030年实现能源AI技术世界领先,完善算力电力协同机制。
首先,AI的蓬勃发展将能源管理推向产业关注的焦点:每个词元(token)背后的电力消耗,或者说是能源效率成本,正成为影响AI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在能源供给侧,海外科技巨头转向投资核电站,以增强电力供应的可靠性与规模;国内则正从单向电网向风、光、储多能互补的综合电网转型。在能源需求侧,智算中心、电子芯片等高可靠用电行业,对负荷侧的能源管理也提出了前所未有的高要求,能效约束日益严峻。
其次,AI等创新技术引发的算力需求爆发式增长,应用场景高度复杂化。以融合了高算力、复杂算法的智算中心为例,随着能源密度的大幅提升,智算中心场景所面临的能源结构与控制逻辑也趋于高度复杂,三大核心问题日益凸显:一是电力系统设计安全;二是随着直流等解决方案的引入,带来的系统稳定性与兼容性挑战;三是制冷架构须适配超高密度算力集群,解决“热堆积”与能耗双升难题。这些变化意味着AI时代的电力管理,已从传统单向演进为多系统、高交互、实时响应的复杂网络。
薛毅强调,在政策与产业需求的双重驱动下,AI正成为推动新型电力系统加速建设的核心力量,而面对种种挑战,以传统经验驱动的旧范式已无法应对新挑战,必须从系统层面出发寻求新突破。施耐德电气认为,以AI为代表的数智化技术,正重构能源行业转型路径,按下转型升级的“加速键”,即在最大化能源效率的同时,推动全场景的提质增效。
重塑之核:AI驱动的创新技术最佳实践
面对变革加速,施耐德电气主张以“全生命周期覆盖+行业深度实践”为核心,依托AI技术创新,驱动系统层面的软硬件结合与全生命周期优化的新范式,助力能源行业实现“算力提升与低碳高质发展”的双重目标。
在设计阶段,施耐德电气将AI大模型融入仿真系统,在设计过程中融入多种变量,通过百万级数据训练提升预测精度。在运营阶段,系统层面的软硬件结合与AI分析能确保系统的正常运转,并将制冷效率与算力的实际使用结合,根据算力芯片在训练和推理时实现液冷或风冷等制冷方式与算力负荷的联动,以平衡能效与算力需求。这种“以终为始”的系统设计思路,赋能用户在早期就明确其未来能源产消者定位,并在跨越全生命周期时,以软件和硬件相结合的方式呈现给用户完整的端到端价值。
薛毅指出,施耐德电气的优势在端到端覆盖的“全”和行业深耕的“深”。施耐德电气是能源技术的全球引领者,基于与各行业客户的长期合作与互信,积累了大量用户数据与丰富的垂直行业应用经验,并持续推动AI在公司内部的创新实践,将已验证的节能提效经验向外赋能。
例如,作为江苏省首家“可持续灯塔工厂”,也是施耐德电气在中国的首家“可持续灯塔工厂”,施耐德电气无锡工厂最早将EcoStruxure™ Building GPT和SpaceLogic™ AI BOX(楼宇节能盒)等创新技术应用到自身实际生产中。短短两年内,无锡工厂成功将范围1和范围2的排放量减少90%,范围3的排放量减少65%,水资源使用减少15%。其中,在EcoStruxure™ Building GPT的赋能下,无锡工厂的运维效率大幅提升,运维时间从每天4小时缩短到每天1.5小时。
薛毅表示,“EcoStruxure™架构与平台已经历了近10年的周期迭代,我们确保用户的资产越来越互通、可连接,并且将用户的数据更结构化地沉淀下来。”以施耐德电气推出的能源管理软件系列最新力作——EcoStruxure™ Energy Operation电力综合运营系统为例,该系统定位于场站级智慧能源管理中枢,可精准处理多维度、多颗粒度数据,助力用户高效制定用能决策,同时,进一步提升工程部署与调试效率,缩短30%交付时间,助力用户充分挖掘数据价值、大幅度实现提质增效。
此外,施耐德电气还拥有面向关键用户的核心能力,比如借助ETAP软件,从硬件设计、配电资产设计、到电力系统仿真设计和交付,助力客户全方位提升。
“AI既是最佳的实践者,也是最佳的赋能者。”薛毅表示,从能源管理的设计阶段就要打破数据孤岛,才能从“被动”走向“主动”,并通过数据资产化,进一步实现节能提效,让可持续发展从理念落实到行动。
重塑之证:中国力量共创共赢
在AI重塑能源管理新范式的进程中,施耐德电气承诺,到2030年,自身运营层面实现“零碳就绪”;到2050年,实现端到端价值链的净零碳排放。
这一目标离不开施耐德电气对中国市场的持续深耕。
近年来,施耐德电气不断加大在华研发投入,目前已设立北京、上海、无锡、西安和深圳五大研发中心,持续加强“中国原创”力量。其中,拥有超过200名研发人员的施耐德电气中国软件研发中心提供基于AI技术的前沿数字化解决方案,加速软件技术的迭代和应用落地,并积极推进针对国产基础软硬件的深度适配服务。在软件研发中心的推动下,新一代EcoStruxure™ Energy Operation电力综合运营系统成功上线,实现快速迭代,并通过了中国信通院兼容适配性检验。“每一次成功的本土化适配,背后都是长期而坚定的投入——开发环境须符合中国标准、软件架构须满足国内需求、同时采用本土数据库等。这一切都是从用户的实际需求和可持续角度出发,保障我们持续输出‘在中国,为中国’的产品。”薛毅表示。
善用AI技术赋能各行各业,也离不开跨领域的深度对话与协同共创。薛毅表示,施耐德电气已经成功举办了六季“创赢计划”,为中小企业搭建平台、提供真实用户场景与实际项目机会,通过概念验证、实践落地到规模化复制的全路径支持,也为产业低碳转型提供进一步的参考。
薛毅表示,AI时代的竞争已不是单点较量,而是生态共赢。唯有以开放姿态拥抱合作、以兼容思维打破壁垒、以探索精神开拓新局,才能让AI真正成为驱动未来的核心动力。





京公网安备 110114020135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