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八赴进博会!爱立信解码5G转型:从“卖流量”到“卖服务”的产业新路径

IP属地 中国·北京 环球网资讯 时间:2025-11-14 14:13:26

环球网

11月5日-10日,在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爱立信连续第八年亮相这一国家级开放平台。作为唯一一家全程参与中国从1G到5G网络建设的外资通信设备企业,爱立信不仅带来了其在全球范围内落地的80余个差异化连接案例,更展示了AI与网络深度融合的最新成果。在媒体沟通会上,爱立信东北亚区副总裁吴立东、中国区CTO王浩博、中国区行业方案技术总监王中围绕“差异化连接”“AI 与 Networks”“5G专网”等核心议题,系统阐述了爱立信在中国市场的战略思考与实践路径。


从“卖流量”到“卖服务”:差异化连接破局运营商增收困局

当前,全球5G网络建设已取得规模化进展,但运营商普遍面临“增量不增收”的行业困境。即便在中国这样的网络领先市场,三大运营商的每用户平均收入(ARPU值)也增长乏力。对此,吴立东直言:“5G技术能力强劲,但运营商仍沿用4G时代的流量售卖模式,服务同质化严重,这是问题的核心。”

爱立信提出的差异化连接方案,为破解这一困局提供了新思路。吴立东解释,差异化连接的本质是从“售卖连接”转向“售卖服务”,如同高速公路为特殊车辆开辟专用通道,针对不同应用、不同用户的网络需求提供定制化服务。“视频点播与直播对时延、带宽的要求不同,具身智能设备需要更高的上行带宽,若统一分配网络资源,必然造成浪费。”

对于6G的发展规划,吴立东透露,爱立信预计2030年左右实现6G规模商用。“6G的核心网将基于5G SA演进而来,会具备更强的数据处理能力和更丰富的业务支撑能力。现在投资5G SA,不仅能挖掘5G-A的网络价值,也能为6G奠定坚实基础。”王浩博补充道,6G的核心内涵是“Compute fabric”,即把计算任务部署到云、边缘、端侧的最优执行位置,综合考量任务价值、精度要求与时延等因素。

王浩博补充道,差异化连接的核心价值在于让用户为体验、可预测性和可控性付费。“就像天气APP的付费订阅服务,付费用户能获得更精细的差异化的区域预报,而不是一个城市的整体预报,以提升对工作、生活安排的掌控感。移动通信领域同样可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定制差异化连接服务,而在条件不允许的情况下,比如提前告知用户地铁出行中的网络体验情况,这种预判本身也很具备价值。”他强调,这一模式并非针对某一代网络技术,而是整个行业商业模式的突破性升级,将贯穿5G、5G-A到6G的全周期。

AI与网络双向赋能:构建“意图驱动”的自智网络

如果说差异化连接是商业模式的突破,那么AI则是实现这一突破的技术引擎。王浩博提到:“AI已不是选答题,而是必答题。”由此爱立信提出“Networks for AI”与“AI for Networks”双向赋能理念,既让网络更好地适配AI应用,也借助AI破解网络管理的复杂性难题。



王浩博认为,随着4G、5G、5G-A多网络制式并存,以及物联网终端的持续增长,网络架构日益复杂。“到2030年,全球网络流量年均增长率将达19.8%,物联网终端年均增长率超10%,仅靠人力已难以应对网络的规划、维护与优化。”在此背景下,AI成为网络运维的“关键助手”。

目前,爱立信已助力马来西亚DNB、丹麦TDC两家运营商的网络达到TM Forum L4级自智水平认证,这是当前行业内的最高级别。吴立东分享了三组核心数据:AI可提前预测95%以上的网络故障,使频谱与容量效率提升约15%,帮助网络降低14%的能耗。“我们在无线设备层面采用AI原生设计,将算法深度集成于硬件;在网络管理层面打造专属平台,通过多个AI智能体分别负责性能提升、能耗优化、故障管理等工作。”吴立东说。

5G专网与新型终端:拓展连接的价值边界

面向To B市场,5G专网成为爱立信的重点布局方向。王中介绍,爱立信的EP5G专网方案已在全球多个高端制造场景落地,空客汉堡生产基地、图鲁兹生产基地均部署了该方案,未来还将延伸至西班牙、英国等国的空客工厂。“空客对网络安全要求极高,5G专网能为其生产线提供稳定、可靠的连接支撑。”此外,爱立信还为奔驰、宝马、捷豹路虎等汽车制造商打造了工厂5G连接方案。

在具体应用中,5G专网展现出独特价值。以阿特拉斯·科普柯的智能扭力扳手为例,通过搭载5G模块,实现了扭矩参数的远程下发与自动控制,相比WiFi连接,抗干扰能力更强、管理更简便,还能实现跨车间漫游。在英国SailGP赛事中,爱立信的5G专网既为帆船提供数据采集服务,每天传输数百亿个数据点,也通过切片技术让观众获得第一视角观赛体验。

针对当前热门的具身智能、AI眼镜等新型终端,王中分析了其网络需求特点:“具身智能设备需要将传感器采集的数据上行传输至后端系统,对上行带宽要求更高;AI眼镜等终端则需要低时延网络支撑,以实现与大模型的实时交互。”他透露,目前AI眼镜多通过手机转接网络,未来随着重量、耗电、发热等技术问题的解决,将可以直接集成5G或6G模块。


吴立东预测,未来不会出现单一的“杀手级应用”,而是一批基于AI的新型终端和应用集群。“智能汽车、机器人、XR设备等都将带动网络需求升级,终端与网络之间将形成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中国市场机遇与挑战:从规模领先到价值引领

作为全球网络基础设施成熟度排名第一的市场,中国在5G SA(独立组网)建设、To B应用探索等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吴立东表示,中国5G建设从起步阶段就直接采用SA模式,这使得国内在To B领域的应用实践领先于全球,众多国外运营商纷纷前来学习经验。

但中国市场也面临独特的挑战。王浩博表示,中国国土面积广阔、用户基数庞大,差异化连接业务的全国推广需要复杂的网络配置与分阶段推进。“单个城市试点容易见效,但要实现全国一体化部署,需要运营商、设备商、终端厂商等多方协同。”

对于6G的发展规划,吴立东透露,爱立信预计2030年左右实现6G规模商用。“6G的核心网将基于5G SA演进而来,会具备更强的数据处理能力和更丰富的业务支撑能力。现在投资5G SA,不仅能挖掘5G-A的网络价值,也能为6G奠定坚实基础。”王浩博补充道,6G的核心内涵是“Compute fabric”,即把计算任务部署到云、边缘、端侧的最优执行位置,综合考量任务价值、精度要求与时延等因素。

针对近期备受关注的eSIM业务,王中与王浩博分析认为,eSIM在技术上具备便捷性、节省机身空间等优势,契合手机轻薄化发展趋势,但国内推广需要循序渐进。“运营商需考量消费者接受度、市场管控、反诈等因素,且国内手机销售以线下独立渠道为主,与国外运营商主导销售的模式不同,这也影响了eSIM的推进节奏。”目前,国内三大运营商已开启苹果手机的eSIM服务,全面普及仍需政策完善与市场培育。

站在进博会这一开放窗口,爱立信传递出清晰信号:中国不仅是重要市场,更是创新策源地。依托完整的产业链、领先的网络基础设施与旺盛的应用需求,差异化连接与AI融合有望在此获得商用的成功,推动中国移动通信产业从“规模领先”迈向“价值引领”。正如吴立东所言:“中国拥有滋养产业发展的丰厚沃土。爱立信愿继续做这片沃土上的耕耘者,与各方共建数字未来。”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