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边雪
随着首批动力电池规模化退役期临近,回收利用已成为影响新能源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一环。
四川宜宾,一场关于“动力电池回收”的集结号正在吹响。11月13日,在宜宾举行的2025世界动力电池大会“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构建与产业协同”专题会上,封面新闻记者注意到,来自政府、科研机构及产业链企业的代表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动力电池回收的现状、挑战与未来。
动力电池回收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制度设计问题。一位与会专家在接受封面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只有构建起覆盖全生命周期的溯源管理体系,才能真正实现“资源出得去、回得来”。
政策先行:构建全链条回收利用体系
“我国新能源汽车累计产销量已突破3800万辆,动力电池装机量超过1650GWh,预计2025年、2030年废旧动力电池产生量将分别达到37万吨和106万吨。”工业和信息化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二级巡视员慕颖透露,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不仅关乎资源循环,更涉及环境保护与产业链安全。
慕颖指出,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此项工作,今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已印发《健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行动方案》。“我们要从坚持人民至上、统筹发展和安全的高度,认识这项工作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慕颖表示,下一步,工信部将重点开展三方面工作:完善法规标准体系,制定发布《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电池综合利用管理暂行办法》;强化全链条监督管理,紧盯电池生产、换电运营、车辆报废等五个环节,建立动力电池数字身份管理制度;强化行业能力建设,加快技术创新,培育优势骨干企业。
截至目前,工信部已发布5批公告,148家企业入选行业规范条件名单,初步建成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
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何鹏林副主任透露,我国正在加强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标准体系建设。“未来五年计划开展近70项回收利用标准制修订工作,准备发布30项。”
目前,我国已发布22项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但在体系化方面仍有提升空间。何鹏林表示:“我们将推动成立专门的标准化组织,统筹回收利用标准工作。”
在国际标准方面,我国正积极争取成立专门的电池回收国际标准化组织,增强国际话语权。
技术破局 从智能分选到绿色再生
面对动力电池回收的技术挑战,科研机构和企业正在积极寻求突破。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陈忠伟院士团队开发了电池数字大脑技术,将电化学模型与机器学习融合。“我们通过15次循环就能预测电池寿命,实现退役电池的精准分选。”陈忠伟说。
在材料再生方面,陈忠伟团队创新性地将传统多段流程耦合到一个反应器中,极大简化了工艺。“再生成本可降低40%左右,我们已经规划建设5000吨级生产线。”
广东邦普循环余海军副总裁指出:“从小电池时代到动力电池时代,我们实现了从单元素提取到多元素协同萃取的跨越。但当前行业仍面临回收网点使用效率低、产能过剩等挑战。”
格林美张宇平副总经理则直言行业乱象:“‘一根撬棍走天下’的暴力拆解仍普遍存在,带来严重安全和环境隐患。”
“我们将‘可拆解、易拆解、易回收’理念融入整车设计,从源头上为回收提供便利。”比亚迪曹文玉副总经理从垂直整合战略下的回收实践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在梯次利用方面,比亚迪构建了“五位协同”技术生态,通过精准筛选、智能重组,提升退役电池价值。“再生石墨性能可通过修复恢复,我们正在探索其在新领域的应用。”
国际合作:共建全球回收网络
值得注意的是,欧盟电池法规(2023/1542)对中国企业出海提出了新要求。IEC CBTL技术专家曹元晟解读道:“欧盟法规对废旧电池管理、再生材料使用比例等都有明确规定,2028年起将强制执行再生材料审核。”
法规要求电池制造商承担生产者责任,必须在销售国完成EPR注册,并确保废旧电池安全回收。“三类报告必须由第三方机构出具:净值义务调查、碳足迹和再生料报告。”
曹元晟告诉封面新闻记者,中欧在“梯次利用”定义上存在差异,企业需提前应对。
亿纬锂能ESG“双碳”部总经理肖忠湘将电池回收出海比作“西天取经”。“中资环的成立,相当于取经队伍中有了‘唐僧’。”肖忠湘介绍,公司已启动“摇篮计划”,建立覆盖30多个国家的回收网络。“我们的使命是让每一个电池都有好的归宿。”
浙江华友循环高威乔副总经理建议,在出海布局中需加强协同。“避免一窝蜂涌向某个地区,导致两年后又出现产能过剩。”
在新能源汽车产业高速发展的背后,产业上下游的变革正在悄然发生,随着中国资源循环集团的成立和《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电池综合利用管理暂行办法》的制定,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正从“野蛮生长”走向“规范发展”。





京公网安备 110114020135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