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金融 » 正文

鲁政委:猪周期——这次不一样

IP属地 中国·北京 首席经济学家论坛 时间:2025-11-14 18:28:27

鲁政委、郭于玮、程子龙(鲁政委系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



猪周期,产能

近期生猪价格的下行持续拖累CPI。2025年10月CPI同比为0.2%,但剔除猪肉后的CPI同比为0.5%,高于整体CPI同比0.3个百分点。在此背景下,生猪行业反内卷引发市场的广泛关注,新一轮猪周期是否会就此开启?

自2001年以来,我国已经历了5轮完整的猪周期,其持续时间通常在51个月左右,新一轮猪周期可能在2026年第二季度左右启动。

不过,当前的猪周期存在一些特殊之处。一是产能对价格钝化,导致生猪产能持续偏高。随着规模化养殖的推广,大型养殖企业与散户的盈利能力之间出现了明显的差异,大型企业有动力在盈利较薄的情况下维持一定的养殖规模,以获得更高的市场份额。二是提升出栏生猪体重成为摊薄养殖成本的重要手段,而出栏生猪体重的上升加剧了短期的产能过剩。三是生猪饲料价格持续下行,进一步推动猪价下行。

我们以农业农村部对未来的我国猪肉需求预测为基础,考虑到出栏体重的可能回归与生猪生产效率的进一步提升,倒推出供需平衡时能繁母猪的存栏数量。第一步,根据猪肉消费量和生猪体重,估算出合意的出栏头数;第二步,根据母猪生产效率,推算合意的能繁母猪存栏数量。在生猪出栏体重不变的情况下,2026年能繁母猪存栏仅或需3847万头;如若生猪出栏体重下降,则能繁母猪均衡时存栏约3882万头。可见,若母猪存栏下降至3900万头左右,供需将较为均衡,猪价的涨幅将是温和的。

假 设 2026 年 12 月能繁母猪存栏量逐渐下降至 3900 万头的预期保有量标准, 2026 年末生猪价格有望上升至 16.5 元 / 公斤左右,全年价格则有望达到 14.9 元 / 公斤,较 2025 年均值上涨 5.1% ,拉动CPI同比0.1个百分点。

近期生猪价格的下行持续拖累CPI。2025年10月,CPI同比为0.2%,但剔除猪肉后的CPI同比为0.5%,高于整体CPI同比0.3个百分点。生猪行业反内卷成为推动价格合理回升的重要抓手。近期生猪行业反内卷引发市场的广泛关注,新一轮猪周期是否会就此开启?



一、猪周期:这次不一样

1.1 猪周期的普遍规律

自2001年以来,我国已经历了5轮完整的猪周期,其持续时间通常在51个月左右,不考虑非洲猪瘟驱动的第五轮猪周期,每轮猪周期内猪肉价格涨幅平均达到90.3%。



当前正处于2022年4月启动的新一轮猪周期之中,按照历史上猪周期的平均时长推算,新一轮猪周期可能在2026年第二季度左右启动。

1.2 这一轮猪周期的特殊之处

然而,当前的猪周期存在一些特殊之处。

一是产能对价格钝化,导致生猪产能持续偏高。历史上猪价下跌通常会引发能繁母猪存栏下降,然而,2024年8月以来,虽然生猪价格持续下跌,能繁母猪存栏稳定在4000-4100万头之间,产能没有出现明显的去化。事实上,2024年3月,农业农村部就印发了《生猪产能调控实施方案(2024年修订)》[1],实施方案将能繁母猪正常保有量水平从4100万头调减到3900万头,并沿用至今,但能繁母猪存栏持续高于农业农村部的合意水平。



之所以出现上述差异,是由于随着规模化养殖的推广,大型养殖企业与散户的盈利能力之间出现了明显的差异,为了维持市场份额,大型企业有动力在盈利较薄的情况下维持一定的养殖规模。以自繁自养模式为主的大型企业成本优势较为明显,去产能动力较弱。当前自繁自养模式盈利能力显著强于外购仔猪模式,即使剔除2020年前后非洲猪瘟导致的两者盈利模式出现的巨大差距,自2024年6月以来自繁自养模式利润持续高于外购仔猪模式。在生猪价格调整幅度不深的情况下,大型企业尚能实现一定的盈利,因此大型企业能繁母猪去产能动力较弱。



在上述过程中,生猪养殖行业的集中度不断提升。根据涌益咨询的数据,200头母猪以下养殖企业生猪存栏占比自2021年36.2%下降至2024年26.8%,200头母猪以上的养殖企业占比则自63.8%上升至73.2%。



二是提升出栏生猪体重成为摊薄养殖成本的重要手段,而出栏生猪体重的上升加剧了短期的产能过剩。在合理的体重范围内,提高出栏生猪的体重能够摊薄母猪、场地等成本。涌益咨询数据显示,其定点屠宰厂宰前生猪体重已由2023年平均的121.0千克上升至2025年的125.5千克,导致相同出栏头数提供的猪肉数量更多,进一步加剧了供需矛盾。



三是生猪饲料价格持续下行,进一步推动猪价下行。发改委公布的全国生猪平均饲料价格自2023年9月阶段性高点的3.7元/公斤持续下行至2025年11月的2.6元/公斤,进而带动猪价下行。值得注意的是,猪粮比亦出现回落,表明饲料价格下行仅为猪价下行的因素之一。



二、合意的能繁母猪保有量估算

能繁母猪去化的程度将直接影响新一轮猪周期的高度。为此,我们以农业农村部对未来的我国猪肉需求的预测为基础,考虑到出栏体重的可能回归与生猪生产效率的进一步提升,倒推出供需平衡时能繁母猪的存栏数量。

估算分为两步:第一步,根据猪肉消费量和生猪体重,估算出合意的出栏头数;第二步,根据母猪生产效率,推算合意的能繁母猪存栏数量。

生猪出栏方面,随着人口的老龄化和居民饮食结构的变化,我国的猪肉消费量已经达峰,进入稳步下降的阶段。参考农业农村部信息中心的预测[2],“预计2029年,猪肉消费量5632万吨,比基期下降3.1%,年均下降0.6%”。生猪出栏体重不变情景下,2029年生猪消费头数下降至2024年末的96.1%;体重逐年下降至2023年情景下,2029年生猪消费头数下降至2024年末的99.7%。



能繁母猪方面,非洲猪瘟影响消退以来,我国的生猪养殖效率持续提升,所需的能繁母猪产能存在进一步下行风险。参考涌益咨询数据,其调查的样本养殖厂MSY[3]自2019年低点的16.0上升至2025年预期的21.0。我们亦计算了农业农村部过去12个月生猪出栏数除以平均能繁母猪存栏数的比例作为验证指标,该指标亦自2021年末的15.2上升至2025年9月的17.6。



在我国生猪仍将整体维持自给自足格局与库存变化忽略不计的情况下,生猪出栏量与消费量应保持相同增长态势。考虑到我国生猪养殖效率与荷兰等领先国家仍有较大提升空间,预测区间内假设生产效率提升幅度与2024年相对于2023年的提升幅度相同,即12个月生猪出栏数除以平均能繁母猪存栏数的比例每年提升约0.3。在生猪出栏体重不变的情况下,2026年能繁母猪存栏或需3847万头即可满足需求;如若生猪出栏体重下降,则能繁母猪均衡时存栏约3882万头。可见,若能繁母猪存栏下降到3900万头左右,市场供需总体较为均衡,猪价涨幅将较为温和。



假设2026年12月能繁母猪存栏量逐渐下降至3900万头的正常保有量标准,参考历史规律,能繁母猪存栏量同比领先生猪价格同比约6个月。通过历史数据回归可得出两者的弹性系数(即生猪价格同比涨幅除以6个月之前能繁母猪存栏下降百分比)为2.3倍,由此可以推算2026年末生猪价格有望上升至16.5元/公斤左右,全年价格则有望达到14.9元/公斤,较2025年上涨5.1%左右,拉动CPI同比0.1个百分点。



注:

[1]农业农村部网站,关于印发《生猪产能调控实施方案(2024年修订)》的通知,2025-11-10 [2024-03-04],https://www.moa.gov.cn/govpublic/xmsyj/202403/t20240304_6450572.htm

[2]中国农村网,猪肉:产量和消费量均呈现稳中有降趋势进口量减少,2025-11-10 [2025-05-16],http://journal.crnews.net/ncpsczk/2025n/d9q/2025nyzwdh/971710_20250516110129.html

[3]MSY为每年每头母猪出栏肥猪头数,反映了从母猪繁殖到肉猪上市整个生产流程的效率,2025年数据为涌益估计。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