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纵览快评|“不打招呼就扣费”,是时候给“免密支付”划红线了

IP属地 中国·北京 纵览新闻 时间:2025-11-14 20:12:51

评论员 刘玉婧

“手机丢了3小时,被刷162笔,共8万元。”“因平台默认开通免密支付,半年内被自动续费扣走近2000元,投诉后需提供多重证明才能追回款项。”网友们分享的真实经历,揭开了“免密支付”藏在暗处的种种乱象。

投诉平台统计显示,“免密支付”的相关投诉主要集中在默认开通、私自扣费、关闭困难、盗刷维权难四大问题。11月12日,中国支付清算协会向支付服务主体、广大用户发出的一份倡议,犹如一场及时雨。倡议中“杜绝默认开通”“增设一键取消功能”紧贴现实, 积极回应呼声,争取为数亿用户的资金安全筑起防线。

当用户提到“免密支付”功能时,提防多于方便,快捷沦为漏洞,个人资金支配的选择权和知情权被技术架空,因此产生的支付纠纷困扰着众多用户。中国银联数据显示,近16.9%的受访用户存在“免密支付”功能被默认开通的情况。实测证明,取消时却需在App内跳转5至6个页面。清华大学调研显示,开通“免密支付”功能后用户客单价提升18%,成为平台强推的核心动因。“免密支付”的初心是“少一步,快一步”,如今却因平台逐利变了味,异化为“开通简单、关闭困难”的不对称设计,刻意提高关闭门槛,本质是将商业利益凌驾于用户权益之上。

“免密支付”的核心矛盾,从来不是“便捷与安全”的对立,而是“商业与责任”的平衡。倡议的价值,在于纠正这种失衡。规范授权管理,确保用户真实意愿,从源头杜绝“被开通”;一键关停和显著位置提醒,让用户拿回主动权。还有交易限额设置、异常交易拦截、商户风险管控等可落地的具体举措,都并非在否定便捷,而是让支付创新回归“安全为先”的底线,让支付的知情权和自主选择权始终握在用户的手里。

“免密支付”不是“免告知”支付,隐性扣费的灰色地带必须被肃清,不能让快捷变成侵权的幌子。协会划红线只是开始,监管发力、平台自律、用户警惕缺一不可。当每一笔支付都透明可控,技术创新才能真正赢得信任、赢得民心,数字消费才会回归公平普惠的本质。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

全站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