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新加坡工程院院士李海洲:大模型是强大的工具,核心驱动力在于提升生产力

IP属地 中国·北京 红星新闻 时间:2025-11-15 00:10:45

11月14日,“大模型 大未来——2025年大模型应用场景交流全国行·深圳站暨大模型数据要素建设行”活动在深圳河套学院隆重举行。

本次活动由红星传媒、深圳河套学院、中国移动数智化部联合主办,汇聚了来自高校、行业协会、研究机构及中国移动、顺丰科技、金正优智科技、得理科技等十余家行业企业的代表,共同围绕大模型的应用实践、高质量数据集建设等关键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活动伊始,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人工智能学院院长、深圳河套学院语言模型与人机交互中心主任、新加坡工程院院士李海洲进行了相关主题分享。

李海洲首先对与会嘉宾表示欢迎,并介绍了深圳河套学院作为国家三大人工智能学院教育基地的战略地位与独特的办学模式——与国内31所及香港5所高校合作,采用全聘和双聘教授机制,汇聚顶尖人才。

大模型核心驱动力在于提升生产力

在主题演讲中,李海洲剖析了人工智能对生产力的深远影响。他指出,蒸汽机、电力、计算机与移动互联网的相继出现,都曾带来生产力的跃迁。

李海洲认为,大模型本身仍是一种强大的工具,其真正价值在于与产业结合后能否创造财富、显著提升生产力。“李海洲强调,目前许多大模型应用仍侧重于“好玩”,尚未实现产值的飞跃,而这正是未来巨大的潜力所在。

语言是文明载体,大模型是智慧结晶

作为自然语言处理领域的专家,李海洲阐述了语言在人工智能发展中的核心地位。

李海洲指出,人工智能过去70年的进步,每一步都与语言科技的进步紧密相关。他将人类文明五千年的历史与全球七千种语言所承载的知识、文化、科技总和,视为大模型学习的宏伟蓝图。“如果有一个模型能够把这些东西全部都学到了,这个就是了不起的东西,这个就是我们的大模型。”大模型因此被视为积累了人类所有智慧的结晶,其爆发并非偶然,早有科学先驱指出了通向通用人工智能必须构建大型语言模型的路径。

李海洲进一步分析了当前全球人工智能产业的收益分布。他指出,目前产业利润主要集中在三个环节:一是算力(如芯片),由少数巨头主导,市场高度集中;二是基座大模型研发,投入巨大,由大型科技公司把控;三是垂直领域的深度应用。数据显示,当前算力和模型层的收益远高于应用层。

然而,李海洲认为,未来的增长引擎和最大市场在于将人工智能技术落地到千家万户、千行百业的“应用与服务”层。“我相信在若干年以后,人工智能带给千家万户的那些企业才是真正赚钱的。”他特别指出,中国作为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拥有丰富的应用场景,在推动大模型与垂直领域深度融合、解决实际生产问题方面拥有无与伦比的优势,这也是中国在AI时代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机遇。

中国机遇:发挥应用优势,推动大模型落地生根

在谈到中国在全球AI竞争中的位置时,李海洲展示了相关数据,表明全球算力部署目前高度集中于中美两地。虽然在大模型基座研发上仍需努力追赶,但中国的开源模型表现亮眼,更重要的是,在产业应用端拥有广阔天地。

他鼓励深圳河套学院的学子及业界同仁,不必都去投入巨资建造大模型,而应聚焦于将现有的大模型能力与具体的生产实践相结合。“大模型落地在垂直领域可以解决生产问题,那个时候可以说我们的大模型做了贡献。”这不仅是商业机会,更是推动国家GDP再次实现飞跃性增长的重要动力。

本次交流活动为学界、业界提供了宝贵的交流平台,深化了对大模型技术演进、产业现状与应用前景的认识。与会者一致认为,推动大模型技术与数据要素的深度融合与创新应用,是抓住人工智能发展机遇、赋能产业升级的关键所在。

刘谧 红星新闻记者 李伟铭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

全站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