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数字时代寻亲记:从陌生私信到血脉相拥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陈丽 人间像素 时间:2025-11-15 07:55:20
“中国人的根是不常动的”,根在,生活就尚有希望,尚有归途。

人间像素

《家族、土地与祖先》里写:土地,是中国人的一种根性焦虑。19世纪广东人下南洋,却把积蓄全寄回老家买地盖祠堂。故土成了一种温柔的枷锁,许多父辈走出大山,却终其一生难忘大山,因为他们的走出去并不是再也不见,而是为了有一天能够衣锦还乡、荣归故土。

根的意象,已刻入中国人的文化基因。那是一份超越时空甚至国籍的执念,一种关于落叶归根的叩问。于是,那些因时代、命运而漂泊远方的游子与他们的后代,从小就在一次次讲故事中拥有了家的观念。踏上了漫漫的寻根之路。

2025年初,Tiktok难民涌入小红书,一场短暂的文化破壁过后,赛博原住民与新移民们在算法的洋流中相遇、盘旋,终像黄河入海一样拥抱彼此、交织交融。

作为难民移民的副产品,网络寻亲潮也在中文互联网上蓬勃发展着。许多海外同胞发布寻亲贴,试图寻找大洋彼岸的亲人。

借助大数据精准推送、网友自由评论、线索实时更新的优势,Zomok靠一张照片、一段过往寻回了根、找到了家,浮萍从此不再无依,身也因此有了来处。Jo则实现反向寻亲,成功为长辈联系上身在国外的亲戚,了却心中积攒多年的心愿。

中国人的根是不常动的,根在,生活就尚有希望,尚有归途。

01 心电感应

2010年,Zomok从美国留学回来,站在了人生的十字路口。和许多迷茫的年轻人一样,她不知道下一步该往哪走。一次偶然的机会,她来中国旅游了半个月,误打误撞地,向上海的一家公司投了简历,没想到就被录用了。这一待,就是八年。

如今,34岁的她是一名制片导演,拿着马来西亚护照,成了同事眼中的那个马来西亚华人,也成了马来西亚朋友口中的那个在中国闯荡的女生。

她的名字Zomok,在马来西亚中文里是干什么呢的意思。这个名字像一句随身的追问,伴随着她在上海的这些年。她吃着与本帮菜不同、却莫名像奶奶手艺的家乡菜,听着地铁报站新天地时,会想起新会的天地。这种距离的拉近,反而让一种模糊的焦灼感变得更具体了那个关于根的问题,变得越来越无法回避。

特别是听妈妈那边的老叔用潮汕话讲起往事,那些关于外曾祖母8岁被卖作童媳、十几岁便随夫下南洋的辛酸故事,让她心里那个空了很久的洞,呼呼地灌着风。

契机来得偶然。今年年中,她有两天的年假,原本只计划和妈妈去顺德和潮汕吃吃喝喝,完成一场舌尖上的寻根。

然而,当她刷到小红书上众多寻亲成功的案例后,一个念头在心里疯狂生长。她半开玩笑地对妈妈说:要不,我们试试真的寻个根?没想到妈妈也正有此意。母女俩一拍即合,说寻就寻。

但真要做起来,心里却在打鼓。两个对当地一无所知的人,妈妈甚至不会中文,这无疑是大海捞针。我这种在互联网时代长大的人,第一反应就是上网。Zomok说。

她开始整理所知道的一切,像拼凑一幅残缺的地图:祖籍广东新会的太爷爷梁汝林,是家族里第一代南下马来西亚的开拓者;爷爷梁文亨是第二代华裔,十四五岁时曾回唐山读书;奶奶甘门好5岁时因家贫,随人漂洋过海到马来西亚金宝。爷爷在兄弟中排行第三,他的二哥有四个孩子,散落在香港和广州。

整理着,她发现一点希望的苗头开始冒出。只要找到一个关键的点,无论是子辈、孙辈,甚至一个邻居,整张拼图就可能活起来。

「Zomok爷爷年轻时照片」

最后,她把这些零星的、跨越四代的记忆拼图,连同老照片、泛黄的墓碑收据,全部发到了网上。标题直白简洁:大马华裔寻根,并附上数十个标签,希望增加被看见的可能。

「Zomok伯祖父大女儿、二女儿照片」

为了让网友帮忙,她甚至用DeepSeek去解析大井头背后的家族源流。发布当天,评论区就有网友留言,一步步帮她缩小范围:顺德均安也有姓甘的我更加确定你的太奶是顺德均安人氏。

线索越来越集中,Zomok的心也渐渐安定下来。她扮演起家族侦探的角色,这场跨国寻亲,成了一场众人参与的定向推理。

在 Zomok 收到的私信里,有人提供地理线索,有人将她的笔记转发给家乡的老人或是村干部,还有人翻出自己家里的老照片,一一比对很多人觉得海外华人回来寻根是一件很光荣的事,无私地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帮助。

五天后,一个顺德网友刷到笔记,震惊地发现自己爷爷的照片竟然出现在小红书。往后一滑,姑姑、爸爸、二伯跟三伯的名字也都在其中。她立刻给Zomok发了私信。

Zomok当时半信半疑,直到对方发来一张近乎一模一样的老照片,她鸡皮疙瘩立马就起来了。这张跨越了50多年的家庭照,一张在马来西亚,一张在顺德,自己手中的版本完好,对方的却有缺角。P也不可能P成这样,就是他了。

随后的发展顺其自然。像许多寻亲故事一样,她们加上微信,将双方家人拉入群聊,约定第二天视频通话。他们一打开摄像头的时候,我就觉得,这个跟我的基因也太像了。当带着顺德口音的粤语传来,一种莫名的亲切感穿透了屏幕。

第一次寻亲的成功,给了Zomok巨大的鼓舞。她决定再为妈妈寻找潮汕的亲戚。已知的线索是外曾祖父林水金、外曾祖母张玉凤的名字,以及那个关键的祖籍地址,从旧时的潮州府潮阳县两英区草尾篮,变成了如今的汕头市潮南区两英镇草尾村。

「Zomok找到的家族婚礼合影」

奇迹的齿轮再次转动。发帖仅仅两个小时后,网友就化身人肉GPS,帮她锁定了具体村镇,甚至纠正了她对区划变迁的认知。她鼓起勇气,按照网友提供的情报,打电话给了当地社区。

电话那头,当她说出我来自马来西亚,想寻根时,对方警惕地挂断了电话。Zomok没有感到挫败,反而很能理解。一个来自东南亚的陌生号码,上来就谈寻亲,确实像个经典的诈骗开场。

她再次拨通,几乎带着恳求,把家族的故事、外曾祖父的名字,一一道来,试图用真实的细节穿透预设的心防。

「由马来西亚寄往汕头的老信件」

一个小时后,工作人员回了消息,语气里带着不可思议:好像真的有人认识你太公的名字。

接下来的一周,网友们的力量超乎想象,他们自将帖子转发到家族群、同乡会。

短短七天后,她们就通过微信视频,见到了潮汕的宗亲舅舅。

当屏幕亮起,她看到他的第一眼,整个人都愣住了他和Zomok在马来西亚的老叔,长得太像了!

声音、鼻子,那种血缘刻画出的微妙相似,无法伪造。

后来,她和妈妈真的踏上了潮汕的土地,走进了林氏的祠堂。

跪下去的那一刻,Zomok的眼泪完全不受控制地流了下来。那是一种从未在马来西亚宗祠里体验过的、近乎本能的情感喷涌。看着祠堂匾额,心里那个空了很久的洞,仿佛瞬间被填满了。

Zomok踏在通往祠堂的平坦大道上,心里想的全是当年祖辈如何一步步艰难走过泥泞的路,告别家乡。

然而,紧接着的亲人团聚,则充满了温暖的摩擦。亲戚们非常热情,但问话直接:你在上海赚多少钱?什么时候结婚?这种不太有边界感的关怀,让Zomok和妈妈两个习惯了个人隐私空间的南洋来客,一时间有些手足无措。但她们明白,这不是冒犯,这是最质朴的表达亲近的方式。

族谱十年一修,下次,潮汕林氏在马来西亚这一支的名字就会被正式写上去。这片飘散在南洋一个多世纪的叶子,终于接回了它的根。

「Zomok与妈妈重返潮汕祠堂」

回顾整个寻亲过程,Zomok觉得,成功的关键在于发布的信息足够具体,能激活网友的地方性知识;同时,面对起初的怀疑,需要用持续、真实的细节沟通,逐步瓦解不信任。

这一切,让Zomok至今都觉得不真实。感恩祖辈当年怀揣巨大勇气,踏着烂泥路离乡背井,才有了我们今日能沿着平坦大道归来的幸运;也感恩这个时代,让我们能如此轻易地跨越物理和信息的鸿沟。

此身有所归,此心再无憾。从此,她们不再只是马来西亚华人,也是新会梁氏、潮阳林氏流淌在南洋的一条支脉。

「全家人一起重温老照片」

02 落叶归根

与Zomok不同,Jo是在深圳出生长大的80后。去年,她帮爷爷完成了一件他牵挂了大半辈子的事找到了他在马来西亚失联二十多年的弟弟妹妹。

这件事压在Jo心里很久了。去年秋天,父亲翻出泛黄的信封,照着1998年的地址往马来西亚寄了信。信纸特意选了带纹理的,字迹也模仿着从前的笔触。可十来天后,信还是原样退回了老家邮局。地址太老了,现在不这么写了。邮局工作人员轻描淡写的一句话,让全家人的心都沉了下去。

「Jo爷爷的弟弟1998年写的书信」

爷爷已经九十三岁了,坐在轮椅上,耳朵背得厉害。可每次提起马来西亚的弟弟妹妹,浑浊的眼睛里总会泛起光。那时候啊,我和你太爷爷正在街上走着话说到这里就停住了。后面的故事,Jo听了太多遍,1951年的某一天,十六岁的爷爷和太爷爷在马来西亚街头被误抓,强行送上了回中国的船。这一别,就是七十三年的望眼欲穿。

「Jo爷爷的弟弟许国海旧照」

要不,去小红书试试看?Jo在心里盘算着。她做文创设计这些年,没少在小红书上找灵感,也见过不少寻亲成功的帖子。可轮到自己的时候,心里还是没底。那些发黄的老照片被小心翼翼地扫描、上传,爷爷和太爷爷并肩站着,旁边是年轻时的马来西亚叔公。照片的边角已经磨损,就像这段快要被时间磨平的亲情。

本来只是想问问正确的地址该怎么写。她后来回忆道。

谁也没想到,发帖才第三天,就有一个马来西亚姑娘发来私信:照片上的人,很像我邻居家的叔叔。

就这样,断了的线头又被接上了。原来,大叔公国海一生未娶,也不识字,全靠邻居一家照应。当年的通信突然中断,就是因为再也没人能替他读信、回信了。大叔公在镇上是个有名的乩童,所以时隔这么多年,还有人记得他年轻时的模样。

地址其实写对了,但是没有门牌号,信还是送不到。Jo苦笑,不过到了这个时候,信能不能送到已经不重要了。

从发帖到视频见面,仅仅用了七十二个小时。手机屏幕亮起的那一刻,Jo的手微微发颤。视频那头,大叔公用带着浓重口音的客家话絮絮叨叨地说着,声音穿过七十三年的时光,敲在一家人的心上。

她快步走到爷爷房间,把这个消息告诉老人。爷爷高兴得直拍轮椅扶手,可说着说着,到了平日午睡的时间,眼皮就开始打架了。年纪大了,精神头跟不上了。Jo轻声解释。也许,爷爷悬了一辈子的心,终于可以安安稳稳地放下了。

可惜的是,老人们都年事已高,经不起长途颠簸,终究是没法回国团聚了。Jo和家里的年轻人已经开始计划,趁着现在免签,要去马来西亚亲眼见见这些只在照片上见过的亲人。

这场寻亲就像一场与时间的赛跑。Jo常说,要是再晚上一年半载,可能就真的来不及了。那些发黄的老照片,那些模糊的地址,在素不相识的网友手中传递,一点点拼凑出回家的路线。

「Jo爷爷一直珍藏的书信」

如今,Jo偶尔还会和马来西亚的亲戚视频。虽然老人们不太会用智能手机,每次都要邻居帮忙操作,但能看见彼此的脸,听听熟悉的乡音,心里就踏实多了。

总算是找到了。Jo说着,深圳的午后阳光正好,梧桐树的影子斜斜地洒在人行道上。这场与时间的赛跑,终究是赢了。

03 家在何方

云端寻亲故事经由博主们的传播,如同投入湖面的石子,在数字世界里激荡起层层涟漪。Zomok和Jo在笔记里分享找到远方亲人的全过程,让无数正在寻根的人看到了希望,让漂泊海外的游子相信归途可期。

看到你们三代人的等待终于圆满,我也鼓起勇气发出了自己的寻亲帖。

原来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那座桥。

对于许多仍在寻亲路上的人来说,血缘的答案或许还在远方,但在网络上每一次勇敢发声,本身就是一场自我身份的确认与重建。

借助互联网平台,家的概念正在被重新书写。它不再局限于地缘,而是扩展到了那些素未谋面,却愿意为你的寻亲之路点亮一盏灯的每个人。

在Jo寻亲笔记的评论区,一位网友的留言获得高赞,让她很有共鸣:

我们每个人都是拼图的一部分,可能很小,但缺一不可。对普通网友来说,帮助别人找到回家的路,某种程度上,也是在为自己寻找心灵的归宿。

就像Jo在深圳的深夜里反复观看那段寻亲视频,即便隔着屏幕,她也真切地感受到血脉的连接。即便她的爷爷因为年事已高,无法与马来西亚的弟弟妹妹相见,但知道彼此的存在,知道根在何处,就已经让漂泊的心有了归宿。

Zomok在上海的八年里,始终觉得自己处在马来西亚华人和中国客居者的夹缝中。直到她在潮汕祠堂里不由自主流下眼泪的那一刻,才明白这种情感的重量。

每一个我在寻找的声音,每一次上传的老照片,都在为此身何处归这个非常具有中国色彩的问题,写下属于这个时代的答案。

就像Zomok说的:算法推荐了亲情,大数据找到了根。在这个数字时代,回家的路,或许就藏在我们每一次勇敢的连接之中。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