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记者 安宇飞
11月14日,第二十七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以下简称“高交会”)开幕。此前有消息称,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将在高交会全球首发中国“太空游”项目,引发了市场的广泛关注。不过,证券时报记者在高交会开幕当天发现,备受期待的“太空游”项目并未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展区发布及展示。
有专家向记者表示,从技术突破到商业闭环的构建,中国“太空游”项目仍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发展“太空游”是推动商业航天技术成熟、培育太空经济新增长点的重要引擎,也是建设航天强国的重要路径之一。
“太空游”
落地脚步逼近
11月5日,深圳市曾举办新闻发布会,会上宣布,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将在高交会上首次公开推出太空旅游项目。不过在11月14日,高交会开幕首日,记者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展区了解到,当天并没有“太空游”项目的发布和展示。
记者进一步询问“太空游”项目是否会于本届高交会发布,上述展区工作人员给了记者集团新闻对接人的联系方式,不过记者从当天上午到下午多次拨打相关电话,均无人接听。
尽管高交会上的“太空游”项目尚未现身,但近年来,中国“太空游”落地脚步加快,市场热度正持续升温。2024年10月,中国商业航天初创公司深蓝航天在淘宝上预售了两张2027年亚轨道飞行的船票,300万人收看了现场直播,原价150万元的太空旅行门票(优惠价100万元)上架不到4分钟就售罄。
近日,携程旗下高端奢华旅行品牌“鸿鹄逸游”发布趋势观察显示,太空旅游作为“最远”“最贵”与“预约时间最长”的极致旅行方式,正成为中国高净值人群消费的新方向,咨询量年增长率超过350%,成为现象级旅行品类。
为何太空旅游咨询热度高涨?眺远咨询董事长兼CEO高承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太空旅游咨询火热是“炫耀性消费”与“资产避险”双重心理叠加:高净值人群把“太空票”当成社交货币,一张船票可抵一套豪宅的谈资价值;同时,全球地缘与资本市场波动,让“离开地球”成为最极致的避险叙事。在此背景下,运营商顺势把“预约制+长周期”做成饥饿营销,350%的年咨询量增长里,有七成是情绪溢价,三成才是真实出行需求。
苏商银行特约研究员武泽伟向记者表示,“中国商业航天企业的技术进展,也为太空旅游市场注入了现实期待。政策层面将商业航天列为‘新增长引擎’,从国家战略高度给予了支持。所以,这股太空游热潮并非偶然形成,它是消费升级、技术信心与政策红利共同作用下的必然结果,标志着太空旅游在中国正从科幻概念步入商业化前期”。
商业需求
牵引技术迭代
从市场前景来看,太空旅游是一条“黄金赛道”。工信部赛迪研究院数据显示,全球太空旅游市场规模2030年将达3000亿美元(超2万亿元人民币),其中中国占比有望超30%。科方得智库研究负责人张新原向记者表示,发展太空旅游,能够推动航天技术民用化转化,促进相关产业链发展。
东吴证券认为,万亿蓝海市场下,商业航天投资机遇可期,对标美国太空探索公司SpaceX在2016年到2025十年间市值增长约40倍至4000亿美元,国内商业航天核心产业链环节亦有望孕育出百亿甚至千亿估值的本土龙头。
武泽伟表示,发展“太空游”的意义远超旅游本身,它是推动商业航天技术成熟、培育太空经济新增长点的重要引擎。通过商业需求反向牵引,能加速可重复使用火箭、生命保障系统等核心技术的突破与迭代。
“发展太空旅游的意义就一句话:把航天从政府预算表搬进利润表。每卖一张太空旅游船票,就会倒逼载人舱轻量化、可复用、低成本化,技术外溢直接降低卫星组网、太空实验的边际成本。”高承远表示。
中外进度存在差异
商业化落地面临挑战
不过,中国商业航天产业在技术突破到商业化落地的道路上仍面临挑战,中外商业航天落地进度存在显著差异。早在2001年4月,美国商人丹尼斯·蒂托就成为了第一位太空游客。2021年,美国商业航空公司蓝色起源首次载人太空试飞成功。2024年,马斯克旗下的SpaceX实现了“人类首次商业太空行走”。
武泽伟认为,中国太空旅游项目推出较晚,核心原因在于技术积累的后期发力,特别是在火箭的垂直回收、无损着陆及快速检测再次发射等关键环节上,需要更长的研发和验证周期。此外,中国商业航天产业在将尖端技术转化为安全、可靠且具备成本效益的旅游产品方面,经验不及国际先行者。
高承远表示,中外商业航天的差距不在于火箭,而在于“商业闭环”。海外十几年前就把“亚轨道观光”做成了航班化管理:飞行器复用百次、保险池规模百亿美元、乘客体检标准可复验。中国火箭运力足够,但载客舱、逃逸系统、人身保险、空域审批都缺民用标准,导致立项晚。简单来说,海外的商业航天是“民航+保险”逻辑,中国仍处于“航天+科研”逻辑。




京公网安备 110114020135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