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AI既是生产力又是生产关系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周琳 钛媒体 时间:2025-11-15 12:07:56

文 | 沈素明

当AI作为“工具”开始参与人类的社会关系

我们今天谈论AI,总是以一种昂扬的姿态,将它视为生产力的最新图腾。从提升效率到优化成本,其带来的变革似乎只是人类能力的一次华丽延伸。然而,这种将AI简单归类为“工具”的惯性思维,我觉得正在让整个时代的认知陷入自欺!

历史上,人类发明了无数的工具。无论是远古的锄头、近代的蒸汽机,还是现代的计算机,它们本质上都是人的延伸:它们放大了人的力量,却始终作为旁观者,站在人类协作的外部。

其中的关系十分清晰:人人,而工具只在旁边辅助。

但AI截然不同。

当它以算法和数据的形式深度介入人类的日常协作、信息传递乃至创造过程时,它完成了一次本质上的越界——它从“辅助生产力”的地位,一跃成为了“生产关系的组成部分”。

我们必须正视这个深刻的事实:AI,既是生产力,又是生产关系

它不再局限于作为人类的延伸,而成为了关系的中介。如果我们不能在这个层面达成共识,那么所有关于组织变革、价值分配的努力,都将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常识性重复。

这就是本文试图剥开的内核:AI在何种程度上,超越了“工具”的范畴?

AI是工具,这谁都知道

关于AI是“生产力”这一点,是显而易见的,也是大多数企业拥抱AI的初衷。

它的价值体现得非常直观:它以几何级的速度,扩展了人的认知边界和执行能力,带来了效率的提升和成本的降低。它让复杂的工作变得标准化,让低效的重复劳动得以释放。在这一层面上,AI毫无疑问是人类历史上最强大的辅助工具

但,也正因为它的效率如此迷人,以至于所有人都被效率的巨大光环所吸引,进而集体忽略了潜伏在阴影下的更大进化——它对我们协作方式和价值体系的颠覆。

AI不只是工具,它改变了关系本身

我们用“锄头”和“机器”做类比。

我们用锄头种地,锄头会参与到雇工的工作关系中吗?不会。关系永远是:,锄头只是一个人手中的延伸。机器也一样,它是‘人的延伸’,它不参与劳动者和工厂主管的互动。

但AI不同。AI与传统工具的本质区别,就在于它不仅是“生产力”,更是“生产关系”。这种特殊性体现在两个核心维度上。

传统工具的结构是:人 (工具在旁边辅助)

AI的特殊性在于,它成为了人与人协作和沟通的“关系中介”“关系节点”。新的关系结构是:AI

AI不再是一个旁观者,而是一个参与者。我们正在通过AI与另一个人协作。

以前的协作:市场部需要一张海报。市场部员工(人A)写需求,发给市场部中层经理(人M1)审核。M1审核通过后,发给设计部经理(人M2)。M2分配给设计师(人B)。B画图,来回沟通,M1和M2是信息传递、标准设定和资源分配的关键节点。他们不仅传递信息,还附带了权力:他们可以批准或否决信息流动。

AI时代的协作:市场部员工(人A)直接用AI生成海报草稿,并附上详细的AI分析报告,直接发给设计师(人B)。B基于AI的草稿进行艺术优化和微调,直接提交给市场部总监。中层经理M1和M2的职能,在信息流动的速度和准确性面前,被“悬空”了。

在这个过程中,AI不是在辅助人A或人B,它是在替代M1和M2在信息流中的“连接”“过滤”功能。

这就是生产关系的变化:权力结构扁平化了,中层管理者赖以生存的信息传递权被剥夺。组织不再是层层嵌套的,而是由“人⟷ AI ⟷ 人”构成的网状结构。对于AI,以为你是购买了一个工具,实际上买了一个“关系重构者”。

AI与传统工具的第二个本质区别,在于它颠覆了人类社会运行了几百年的生产关系基础逻辑:劳动与价值的归属

传统逻辑是清晰的:人劳动 人创造价值 人获得报酬(按劳分配)。锄头、机器,都是“辅助人劳动”,主体永远是人。

AI的不同在于:AI自己在劳动

AI写了一份市场分析报告,AI画了一张图,AI生成了上千行代码。那么,谁是劳动主体?谁创造了大部分价值?这个问题,直接动摇了我们最基本的“按劳分配”逻辑。

以前:一名程序员,花 5 个工作日,独立写出了 1000 行核心代码。

o 价值:100% 归属于程序员的“时间与技能投入”。

现在:这名程序员,用 1 天时间输入指令、审校 AI 生成的代码,并调试上线。AI 生成了 800 行代码,他自己只写了 200 行关键逻辑。

o 价值:代码产生的商业价值不变,但程序员实际的“劳动量”大幅缩水。

请问,这位程序员的薪酬,是按他“写”的 200 行代码算,还是按他“指导和审核”的 1000 行代码算?如果按照旧的工时和代码量算,企业付的钱,有一部分实际上是在为AI的劳动买单。

所以现在在AI时代,劳动的定义变了。人的价值,不再是投入的“汗水”(劳动量),而是定义、筛选、指挥、微调的“智慧”(劳动效率和质量)。这已经不是简单的技术工具问题,而是涉及公平、激励和组织伦理的生产关系问题。

组织关系崩盘的真正原因

当一个组织只聚焦于AI的“生产力”而忽略了其“生产关系”的重构力量时,各种冲突和混乱就会像暗礁一样浮出水面。这些问题并非AI技术带来的副作用,而是组织旧有惯性新关系之间的矛盾。

不是中层不够努力,而是他们赖以生存的生产关系正在被瓦解

他们的核心价值,在于对信息的垄断、过滤和传递,以及对资源的分配和控制。而AI恰恰是信息最有效的载体,它使得信息可以直接、透明地流向需要它的人。

当员工可以直接通过AI得到一份高质量的分析报告并将其呈递给高层时,中层就从“必经之路”变成了“可选项”。企业若不及时重新定义中层角色的价值——从“信息传递”转向“战略协调、人才发展和文化维系”——那么,冲突就会爆发:基层感到中层是冗余,中层感到基层是越权。根源在于企业只换了生产力(工具),但没有换掉生产关系(组织职能)。

在一家设计公司里,我看到了另一个案例:小张是公司里最早使用AI工具的设计师,他的产出是其他同事的三倍。他用节省下的时间,甚至自己接了几个外部项目。但到了年底,他发现自己的奖金只比其他设计师多了 10%。

小张当然感到不公平。他内心会发问:“AI帮我干了大部分活,但钱并没有多拿,那么我为什么要分享我的AI技巧?我为什么要推动公司AI化?”

企业仍然在用“你投入了多少时间”来衡量价值,但小张的价值已经转移到了“你对AI的指令和筛选多么精妙”上。这种分配逻辑的失衡,最终导致的是优秀人才的积极性被扼杀。他们会选择“藏拙”,或者更直接地,带着新的“AI化”能力,跳槽到能提供更适配分配逻辑的企业去。

这种不公平感是致命的。它直接打击了创新者,惩罚了效率,最终阻碍了AI在组织内的深层渗透。

在一家内容创意公司,AI让每个人都变成了“独立的内容工厂”。每个人都可以独立完成选题、文案、配图,甚至发布。过去需要一个四人小组协作才能完成的项目,现在一个人就能搞定。

一段时间后,老板发现团队虽然效率高了,但大家却越来越冷漠。午饭时不再讨论工作,团队会议变成了“各自报告AI产出”的罗列。

这是因为AI削弱了人与人之间的依赖关系。过去,你需要同事的专业知识来帮你完成你做不到的部分,协作是必要的。现在,AI填补了你所有的能力空缺,协作变成了可选项。当人与人的工作交集减少,互相学习和切磋的机会减少,团队就从“有机体”退化成“单兵作战的松散联盟”。

一个只会生产的组织,是无法长久的。团队的凝聚力、隐性知识的交流、情感的维系,都是生产关系的一部分。

用AI思维重塑组织关系

既然我们已经认识到,AI既是生产力又是生产关系,那么企业的应对策略,就必须是“双线并进”:一方面要拥抱技术提升效率;另一方面,要勇敢地解剖和重塑组织关系。

要解决中层的困境,不能将他们一棍子打死,而是要重新设计人与AI之间的协作流程

管理者要承认:AI已经嵌入了“人⟷ AI ⟷ 人”的协作结构。因此,要做的不是阻止信息流动,而是定义中层的新价值

从“流程把关”到“战略校准”:中层不再审核信息的格式和流程,而是要审核AI产出背后的战略方向和商业逻辑。他们从“守门员”变成了“航海图的设计师”。

从“任务分配”到“AI协调”:中层要学会如何将任务解构成AI可执行的指令,并协调不同AI工具在团队中的使用标准,确保AI产出的成果能够无缝衔接到下一个环节。

必须承认,中层管理者不会被AI取代,但那些拒绝转型的中层管理者,一定会被会用AI的基层员工所取代。这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组织韧性的考验。

重新定义“劳动”:劳动不再仅仅是投入的时间和体力,“有效地指挥和使用AI”“筛选并优化AI的产出”“利用AI实现新的业务突破”,才是新的劳动。这是一种更高级的、以智慧和效能为核心的劳动。

激励体系的转向:公司的激励机制必须与“AI使用效率”“创新产出比”挂钩。例如,将员工的奖金与他利用AI工具为公司节省下来的时间成本、或者创造出的超额价值直接挂钩。这不是简单的涨工资,而是价值归属基本逻辑的改变。

让员工知道,他们指导AI产出的价值,最终会归属于他们。只有这样,员工才会心甘情愿地分享、推广AI的使用经验,从而促进组织整体的生产力。

面对团队凝聚力的下降,组织形态必须变得更灵活、更有生命力。

扁平化的深化:减少那些仅仅依赖信息传递而存在的层级。将权力下放给那些会使用AI并能直接产出价值的最小单元(个体或项目组)

以“能力”为核心的项目制:既然AI让个人能力大增,那么固定的、冗余的部门结构,就不如灵活的、由 AI 辅助的“项目虚拟团队”更有效。团队可以根据业务需求快速组建和解散,以能力为核心,而不是以职级为核心。

在这样的组织里,评价一个人的标准,不再是“工龄”或“职级”,而是“AI的使用能力和创新能力”。谁能更好地利用AI创造价值,谁就能获得资源和话语权。

AI已然是关系的重构者

不能再用看待“锄头”或“机器”的眼光来看待AI。锄头提升了农民的耕种效率;机器提升了工人的生产效率。它们都是单纯的生产力工具

而AI则跨越了这条界限:

1.它嵌入了人与人的沟通和协作中,成为了新的关系节点,重塑了权力与信息结构。

2.它开始自己“劳动”,模糊了人类作为唯一劳动主体的地位,从而颠覆了分配逻辑。

因此才可以说,AI既是生产力又是生产关系。

那些在AI时代能够脱颖而出的企业,绝不只是拥有最先进的AI平台和工具。他们真正做对的,是勇敢地承认AI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重构作用,并同步重塑了他们的组织结构、协作流程和价值分配逻辑。

拥抱AI,不仅仅是技术的升级,更是一场深刻的组织关系变革乃至社会关系的变革。不能只换引擎,不换底盘。

标签: 价值 中层 工具 团队 效率 人类 信息 核心 能力 逻辑 锄头 问题 公司 企业 时间 生产力 市场部 传统 关系 员工 代码 机器 结构 定义 节点 技术 管理者 本质 权力 战略 智慧 程序员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