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之家 11 月 15 日消息,据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官方公众号昨日分享,近期,该所李金华研究员牵头的中外团队,采用“显微学-同步辐射-微磁学”的多技术关联手段,在嫦娥五号月壤中识别出一类撞击成因的磁铁矿(Fe₃O₄)。
![]()
据介绍,该磁铁矿在成分-结构-磁畴状态上与地球常见的磁铁矿显著不同,指示其在低氧逸度、富硫的月球微环境下通过界面控制的顺序结晶形成,并具备稳定携带古磁场信息的潜力。
这一发现并不意味着磁铁矿取代金属铁 / 铁镍合金成为月球的“第一载磁物”;相反,它提示在特定、局地的微环境中,磁铁矿同样可能充当高质量的磁记录者,值得系统开展普查与机理研究。
地球环境有大气与水圈,氧逸度相对较高,含 Fe³⁺的磁铁矿稳定且普遍,因而在古地磁与古环境重建中长期居于“主角”。而月球环境极度干燥、强还原(氧逸度远低于 IW 缓冲线),不利于 Fe³⁺相稳定,因而金属铁与 Fe-Ni 合金更常见并主导磁记录。
本次研究对嫦娥五号月壤样品 CE5C0600YJFM00402 中一颗微小撞击熔融角砾岩(CE5-023_P13)开展无偏筛查-定点开窗-多尺度联测的“链式”分析。本研究识别到的磁铁矿则紧贴镍黄铁矿((Fe,Ni)₉S₈)、位于硫化物-硅酸盐界面,粒径从数纳米至数微米、多呈不规则形。
本研究识别的磁铁矿颗粒尺寸跨越 SD -SV 窗口。该类畴态具有较高矫顽力与强剩磁稳定性,可有效抵御热扰动与外场退磁,因而具备在地质时间尺度上长期保存磁信息的能力。由此推断:这些纳米 — 微米级月球磁铁矿可作为高保真“天然磁记录介质”,忠实留存其形成 / 冷却时的月球磁场信号。
相关成果已发表于 Communications Earth & environment。本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A 类(4222540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卓越研究群体项目(42388101)及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所重点部署项目(IGGCAS-202202、 IGGCAS-202401)的资助。
![]()
IT之家附论文链接:





京公网安备 110114020135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