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数字时代的数据洪流奔涌不息。每天产生的照片、视频、传感器记录正以指数级速度增长。一个现实的问题随之而来:如此海量的信息,究竟该如何被高效又可靠地记住?当一座数据中心里装着成千上万块硬盘,怎样才能在延长使用寿命的同时,把每比特的存储成本降到最低?
也许答案就藏在一块看似普通的固态硬盘里。在华为最新公布的2025年“十大发明”中,新一代超高容量和性能SSD正是其中之一。它不只是容量更大,而是通过材料、架构和控制算法的系统性创新,让存储真正成为智能时代的长期记忆体。
![]()
而这仅仅是华为在第六届创新与知识产权论坛上发布的“十大发明”创新成果之一。
GigaGreen RAN、短距光互联、SCALE-UP超大规模超节点算力平台……这些入选技术对公众来说比较陌生,却构成了数字时代真正不可或缺的技术底座。就像一场万众期待的演唱会,主角没有登台唱流行金曲,反而走到幕后,耐心地向观众解释音响的声学结构、灯光的电路逻辑,以及舞台钢架的承重原理。
那么,这些看似低调的发明背后,蕴含着怎样的技术远见?在这个不进则退的时代,华为的十大发明如何促进整个行业行稳致远?
![]()
谈到创新,人们往往关注应用层的变化,而通信网络常被忽视。它不直接面向用户,却承担着支撑一切业务的基础功能。
华为的“慢”,首先体现在对光通信这类底层设施的长期投入上。
F5G-A万兆光接入(50G PON关键技术)的研发是一个典型的慢故事。从最初立项到最终实现商用,这条路走了数年,为未来那些尚未普及的数字场景提前埋下一条足够宽阔的数据管道。
F5G-A万兆光接入将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引入无源光网络,通过创新的系统架构和先进的光电设计,有效应对了高速光信号传输中的失真挑战,为8K视频、全息通信、工业互联网等未来数字场景提前打好通信基础。
与之协同的,是短距光互联技术。
![]()
它悄然解决了设备内部及设备之间高速数据传输的底层瓶颈,在“芯片-光链-网络”这三个看似微小的环节深耕,使得智算集群可靠性提升3倍、覆盖范围扩大12倍、运维效率提升40%。短距光互联技术的出现相当于在构建智慧城市之前,先为其打通了高效运行的神经网络。
而GigaGreen RAN的出现,则让外界看到,华为的思考已超越了单纯的性能提升,进入了信号与能量关系的架构层面。该技术通过重构无线接入网的架构设计,实现了“0 bit 0 Watt”能耗降低30%、集成度领先业界30%,已在巴基斯坦、西班牙等地实现规模化商用。
![]()
通信技术的慢哲学共同指向一个信念:通信的价值不止在于峰值性能,也在于长期稳定、可依赖的确定性。
而确定性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慢下来,与物理世界对话。
![]()
如果说通信网络是数字世界的血管系统,那么计算与存储就是整个数字运行系统的核心。
随着算力规模持续扩大,系统架构也面临新的挑战:当计算单元数量不断增长,如何让它们高效协同,形成统一的算力整体,而非简单的资源堆叠?
SCALE-UP 超大规模超节点算力平台正是对这一问题的回应。
首席计算软件架构师孙宏伟将其比喻为“盖楼”。
传统集群如同一片独立别墅区,每栋房子资源封闭,而SCALE-UP超大规模超节点算力平台则像一座摩天大楼,通过内存语义通信将CPU、NPU、内存、存储池化,实现资源按需流动与内存级访问。该平台采用对等互联、可组合的分布式架构,打破了单节点边界,为万卡级超大规模计算奠定了基础。
![]()
然而,硬件池化只是第一步。要让这座大楼高效运转,还需要一套精准的调度逻辑。
昇腾亲和数学推理加速技术采用“以数学补物理”的思路,构建专用算子与算法,最大化发挥昇腾算力。基于数学建模的智能调度让万卡级系统不再是算力的简单叠加,而是真正协同的有机整体。
这种“可池化、可组合、对等互联”的架构看似复杂,却是应对万卡级大模型训练的重要技术方向。
计算后的另一个问题是如何存储和记忆。
在数据奔流不息的时代,我们究竟该如何为这个数字世界完成最基础的记忆与存储?
在稍显安静的分享环节,数据存储专家张霁分享了他站在敦煌壁画前的感悟。千年壁画因风沙侵蚀而模糊,但他意识到,他所从事的新一代超高容量和性能SSD研究,终极意义或许是为人类文明存下记忆、留住历史。
SSD固态硬盘作为现代数据中心的核心存储介质,其容量、寿命与可靠性直接影响了数据文明的延续能力。
![]()
基于这一认知,团队开发了系统协同空间整理算法,通过对应用负载进行准确预测和识别打造了新一代超高容量和性能SSD,将存储系统容量密度提升4倍。该技术能智能协调SSD与存储系统间的资源流动,打破了系统与硬盘的物理隔离,就像对海绵里的水进行更精细的管控。
从计算的协同到存储的优化,这些看似基础的工作,恰恰构成了数字时代最不可或缺的数字底座。在技术快速迭代的今天,或许正是这些“慢架构”的坚持决定着整个系统效率的上限。
![]()
如果说通信、计算和存储是支撑智能时代的基础设施,那么终端就是普通用户触摸技术最直接的界面。它是技术与人之间的“最后一公里”,也是体验成败的关键一环。
对普通用户而言,技术最好的状态是实用:手机不卡、照片真实、使用方便。但要实现这种低门槛实用,恰恰需要最复杂的底层创新。
在终端领域,华为推出了三项颇具代表性的创新:红枫原色影像技术、三折叠形态和鸿蒙全栈架构创新技术。
![]()
红枫原色影像技术放弃AI美颜式调色,转而构建阵列多光谱颜色处理架构,还原接近人眼所见的真实色彩;三折叠形态则是在原有折叠屏基础上,进一步突破结构和材料限制,在3.6mm的极薄屏幕上实现从手机到平板的无缝切换。
而要让这些硬件能力真正用得上、用得好,离不开操作系统的深度协同,尤其是在资源有限的移动设备上,如何让系统长时间保持流畅、响应迅速,同时保障用户隐私与数据安全,其实是个极其复杂的科学问题。
为此,鸿蒙推出鸿蒙全栈架构创新技术,通过中央控制器统一调度,结合动态资源池机制,为每一个计算任务精准分配算力。同时,安全能力被内嵌到系统底层,从芯片到应用层,每一层都设有防护机制,确保用户数据在流转过程中始终可控、可信。
在手机之外,另一项将复杂技术转化为实用体验的是基于实时环境认知的辅助驾驶新范式。
![]()
新的辅助驾驶范式不再依赖高精地图,而是融合普通导航数据与车端实时感知,动态重建道路结构、识别障碍物,无论在高速还是城市道路,都力求模拟人类驾驶员的判断逻辑,提供更自然、更安全的辅助体验。
这些终端技术的“慢”,恰恰体现在对短期取巧的拒绝。工程师坚持从操作系统内核、硬件驱动到应用调度的全栈优化。因为用户体验的上限,往往由最薄弱的底层环节决定。
![]()
技术的进步,既需要面向用户的惊艳一刻,也离不开对底层能力的持续深耕。在第六届创新与知识产权论坛上,华为发布的“十大发明”,正是后者的一种生动体现。
细看这些成果,能感受到一种清晰的慢哲学:它不是刻意放慢脚步,而是选择把资源和时间放在长期价值更高的地方。具体来说,这种理念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拒绝短平快的表面创新,选择投入数年甚至更久攻克底层难题;二是跳出零和博弈的短期思维,以开放心态构建行业共赢的技术生态;三是摒弃参数堆砌的简单逻辑,回归基础科学原理寻找根本突破。
这份对慢哲学的坚持背后是对知识产权的深刻尊重。专利不仅是成果记录,也是一套行业可以沟通的“技术语言”。只有在规则清晰、权益明确的环境中,共享和协同才真正有可能持续。因此,华为一方面强化自身知识产权管理,另一方面也保持对行业整体创新秩序的关注。
在数据上,2024年,华为新公开专利达3.7万件,新增发表学术论文逾1000篇,向国内外标准组织贡献技术新增提案超1万篇,积极推动技术成果成为产业共同财富。
研发方面,华为2024年支出超过人民币1700亿元,近十年累计投入突破人民币1.2万亿元。
并且,这些技术发明并没有被束之高阁。华为在全球有效授权专利超过15万件,覆盖通信、算力、操作系统与智能驾驶等多领域。
为进一步降低业内创新门槛,华为在茶思屋科技网站上线了免费专利检索软件“查思专利”。全球开发者能通过AI驱动的智能检索服务快速定位到解决同类技术难题的方案。
![]()
过去一年,OpenHarmony社区吸引了超过8100名共建者,新增开源代码量突破1000万行;openEuler系列操作系统的累计部署量也已超过1000万套,逐步形成更稳定的技术创新基础。
而随着生态规模扩大和应用场景复杂化,整个行业正走进技术发展深水期。这意味着,总需要有人去面对那些复杂而枯燥的硬骨头,去解决那些决定技术发展上限的底层难题。
华为在第六届创新与知识产权论坛上发布的“十大发明”创新成果,更进一步看,就是促进行业共同发展的选择。真正有生命力的技术不仅在于它有多先进,更在于它能被多少人用起来、延展开、再创造。
![]()
华为通过持续投入底层技术夯实基础能力,通过开放专利与共建开源生态推动成果共享,也通过尊重知识产权为产业协作建立信任基础。
这或许正是长期主义最富价值的表达:不是独行致远,而是携手同行,让每一次底层突破,都成为下一次行业集体跃升的起点。
![]()





京公网安备 110114020135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