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关于“百保君兑付危机”的话题在社交媒体上持续发酵。不少用户在社交网站上称:“之前购买的权益,全都不返还京东卡了。”
![]()
据悉,百保君是百保(上海)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百保科技”)旗下平台,是一款健康服务搜索引擎。其官网信息显示,百保君是一家做广告、卖“流量”的公司,帮助消费者找到保障顾问,帮助团队获客。其近期业务模式为销售权益产品并返还京东卡。
然而,在成立5年的时间节点上,该公司却出事了。
原办公地9月时已人去屋空
据《》报道,记者加入了一个200多人的“百保交流群”。群内,不断有用户发问到底如何领卡。比如其中一位用户就表示:“怎么办?只给发了8张卡,还有42张卡无法提取。”
这样的交流不只在这一个群里出现。在另一个近百人的百保交流群中,有人回应说,平台9月底更换了供应商,更换完供应商就会恢复正常领取节奏。但更多人的猜测是——“平台跑路了”。
11月14日下午,记者来到上海市申长路588号虹桥绿谷广场B座,按照百保科技官网披露,他们的办公地点是在这座写字楼的3A10室。
楼下大厅有电子显示屏,上面列示了楼内的办公企业,但记者并未在其中看到百保科技的名称。在听到记者咨询百保科技情况后,物业人员第一反应是询问“你从哪里来的?”随后称该公司“早就搬走了”。他还指着电子显示屏中空白的一栏说,这里原来显示的就是百保科技名称,现在已经被删去。
前台接待处的工作人员告知,百保科技在9月份房租到期后就搬走了。
“权益产品+高额返还”套路用户?
那么,近日陷入舆论漩涡的百保君,到底是怎么运作的?所谓的“送京东卡”又是怎么回事?
之前,在一些社交平台上分享薅羊毛技巧的帖子中,就曾出现过这个“百保君”平台。有博主发帖称,在朋友圈看到的买京东卡教程,实际上是百保君的活动。消费者如果以2690元买6期保险,则每期返还价值500元的京东卡。这样就相当于免费送了保险,还送了300多元……这位博主表示,就像去店里免费吃饭,吃完了店家还白给10元。
记者也通过百保君平台,进一步了解了这种“权益产品+高额返还”模式。以标价89元的“灵活就业出行意外保障权益”为例,该产品包含误工补贴权益和京东卡补贴权益。平台称,每次可申请的误工补贴最高为意外险或医疗险理赔赔付金额的5%且最高为100元,此外,购买日后的60天~65天之间可领取价值100元京东卡一张。890元版本的该产品,则对应价值1000元的京东卡。
单价较高的产品是“宠物治疗津贴权益”系列。其中价格最低的一款为184元,购买后享有宠物治疗津贴权益和价值200元的京东卡。价格最高的一款为1840元,购买后享受宠物治疗津贴权益和价值2000元的京东卡,京东卡发放时间为购买日后45~47天。宣传页面显示,购买多份权益,也将获得多份宠物治疗津贴和京东卡权益。
在利益诱惑下,有用户已累积了数百张京东卡,如果全部发放,价值可达数万元。记者注意到,不少用户在社交网站上都提到了有人大额购买上述产品的情况。
推广好友“送积分”进一步引流
除了“权益产品+返京东卡”,平台还有“权益产品+送积分”的购买形式。例如,价格94元的“住家护理权益”产品,包含最高100元的住家护理津贴和100积分,产品积分可以用于兑换其他权益产品或京东卡。
记者注意到,积分的获得方式多样,除通过购买权益产品获得外,还可以通过邀请好友的方式获得,比如向好友推广“住家护理权益94(元)版”可以获得3积分,推广“住家护理权益186(元)版”可以获得8积分。
目前,“百保君”小程序上的多项权益产品“已售罄”。记者联系“百保君”小程序客服后,对方发出自动通知称:“目前(是)平台权益产品调整期,已到期及未到期权益产品统一退款处理,退款方案及页面说明会尽快公布。”
据记者了解,百保君采用了“权益产品+超额返京东卡+积分兑换”模式。
对于这一模式,北京市中盾律师事务所张秀红律师分析称,从法律角度看,这已脱离正常保险增值服务范畴,实质构成变相吸收公众存款,涉嫌非法集资或集资诈骗。
张秀红进一步给出了三个理由:首先,该行为资金池特征明显。用户支付资金购买“权益”,平台承诺远期高额返还,形成资金沉淀池。这种“先收费后兑付”模式符合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变相吸收公众存款”特征。其次,利诱性特点突出。平台明确承诺“无风险套利”,且其采用的积分可1:1提现、拉人头奖励积分等方式,实质是承诺保本付息的高额回报。根据刑法第176条和《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条例》,这已远超正常营销激励范围。最后,是具有庞氏骗局特征。无真实盈利来源的平台,本质是“借新还旧”,这可能涉嫌集资诈骗罪。
众安保险回应“百保君”爆雷:已转让全部股份
据界面新闻报道,百保君于2020年10月由众安在线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众安保险”)全资子公司众安信息技术服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众安科技”)孵化成立,自创始之初即定位于打造数据驱动的算法保险。
有消息称,百保君法定代表人李雪峰已被警方带走调查,涉案金额或超亿元。记者就此向相关方求证被告知,“目前该案件处于侦查阶段。”
天眼查显示,众安科技持有百保科技24.6799%股份。此前,众安保险回应第一财经称,旗下子公司众安科技已转让百保君运营方百保科技全部股权,“我司同属受害者,正持续关注案件调查情况。”
那么众安保险是否需要为百保君爆雷事件买单?
多位用户表示,最开始是看到众安保险的背书,才选择相信百保君。
“我们冲着众安的招牌去买的,结果众安自己都跑了。众安2024年就决定退出,到2025年才做这个事情,也没有及时去切割或者做公告。”来自上海的陈先生表示。
“目前百保科技的公开查询信息上,众安科技依旧为大股东。”上海汇业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朱嘉靖对记者表示,“首先,股权转让的生效并不以工商登记完成作为要件。根据公司法的规定,股东名册是公司内部确认股东资格的依据。股权转让后,股东名册的变更是股权权属在公司内部发生转移的标志。而工商登记的作用在于其对抗效力,即未经登记,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这表明,工商登记并非股权转让的生效要件,而是对抗第三人的要件 。”
“基于法人主体的独立性原则,如果由于百保君产品的问题,导致百保科技承担相关或有债务的情况下,众安科技作为公司股东,在出资充实的前提下,并不需要对百保科技的债务承担连带责任。”朱嘉靖强调,当然前提是众安科技不存在滥用股东权利而导致“刺破公司面纱”的情形出现。
《中国经营报》、《》、第一财经、界面新闻





京公网安备 110114020135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