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白鲸出海
GTC 2025 全球流量大会(上海)双日入场总人数 14000+,双日入场总人次 24000+。
![]()
11 月 6 日,GTC2025 全球流量大会(上海)第二日主会场上,我们如期举办了 AI 与短剧 2 个主题峰会。会上,数十位创业者结合自身项目分享了过去一年的宝贵经验,为出海增长最快的 2 条赛道进一步"加速",以下为第二日干货汇总。
一、AI+出海峰会AI 陪伴硬件的爆发,
从功能到情感向的全球探索
![]()
数伴 CEO 李巍佳
李巍佳认为,全球独居人口快速增长,中美日三国趋势显著,催生了对情感陪伴型 AI 硬件的旺盛需求。深度学习、自然语言处理与大语言模型等技术发展,正推动 AI 产品从功能工具向情感伴侣演进。目前,AI 陪伴设备的核心用户是以二次元文化为代表的年轻群体。全球泛二次元用户规模近 10 亿,其中中国达 2.6 亿。这类用户对虚拟互动接受度高,活跃性强,为市场奠定坚实基础。
![]()
AI 工具及应用的市场情况与变现手段
Google 大中华区商业合作部战略合作伙伴拓展经理 Sherry Li
根据 Sherry Li 的分享,生成式 AI 应用有巨大的市场份额。据预测,至 2032 年,整个生成式 AI 应用的市场规模将会达到 1.3T 美元。生成式 AI 应用的商业潜力也已初见端倪。相较于 2022 年, 截至 2024 年 7 月的数据显示,生成式 AI 应用的下载量和收入分别上涨 96% 及 150%。按照目的性,有助于效率提升、个人成长、提供情绪价值、以及帮助生成创意的几类 AI 应用引领增长。在变现方面,IAA+IAP+订阅的混和变现模式,在各类别中都已成为主流,加入 IAA 的变现模式,可帮助开发者进入更多潜力市场,如墨西哥、巴西。
从软件驱动到智能原生:重构生产力的下一代范式![]()
Creao AI CEO 程凯
程凯认为,AI 正在走向"软件第一使用者"席位,而原本使用软件的人类则转向监督与决策的角色。为了适应这一趋势,AI 原生系统形态Agent OS由 4 个模块构成,从底层往上,分别为数据、集成、后端与沙箱环境 Agentic Data Layer;依据意图生成全栈应用的 Full-stack Coding Agent;跨应用编排与对话执行的 Copilot、以及人机协作指挥台 Workspace。
Agent OS 在企业落地的路径,大概会分为 3 个阶段:最初会应用于单点能力、高频单一任务;之后为多应用/多智能体之间的协作;最后则为通用智能体实现跨部门协同。而企业在构建并使用 AI Native 应用时,需要注意编排成功率、人工介入点、审阅通过率、从意图到上线时间等关键指标。
非游增长新飞轮:Moloco开启应用腾飞新路径![]()
Moloco 大中华区增长业务高级总监非游业务负责人 Rae Wang
据 Rae Wang 观察,2024-2025 年为典型的碎片化时代,虽然用户每天在各类 App 上花费的时间有 3.5 小时,但每个月使用的 App 高达 26 个,用户在独立 App 上花费时间相当于 Google 和 meta 所有产品上花费时间的总和。用户的注意力正从社交和娱乐 App 转向更多元的类别,对于开发者而言,在"围墙花园"之外找到用户实现增长至关重要。
据 Rae Wang 的分享,非游 App 的收入高速增长,将首次超越游戏收入。但他们发现,非游 App 的营销预算依然"扎堆"在围墙花园,而另一面,分配到开放互联网的非游 App 的 D3 ROAS 有 100% 以上的提升。在不同场景、不同渠道,去"正确"触及用户是增长的关键一步。
从 Agency 到 Agent —Lessie AI 的产品进化与思考![]()
Lessie AI 创始人 于北川
Lessi AI 创始人于北川,为抖音初始成员,连续创业者,曾覆盖游戏、电商等多个行业。而这一次的创业起点是 AI Agency,利用 AI 加速网红营销合作,做到了单月营收 50 万美金。而在 Claude 3.7 之后,模型底层能力的变化让 Agent 变得可行,Lessie AI 在判断国内和海外市场的情况后,转型 AI Agent,面向欧美市场,通过生产力工具变现。
如今,Lessie AI 的定位"找人 Agent",切入点是目的社交里面的泛关系链接。同时于北川也分享了如今 AI 创业的窗口期、如何拉长窗口期,以及如何将前期积累转换为竞争壁垒。
平衡成本、毛利与用户价值:
明星 AI 产品的营收增长逻辑
![]()
Stripe 大中华区企业客户总监 Pamela Chung
随着生成式 AI 带来全球产业的重塑,企业正在经历一场"阶跃式"的增长变革。从数百万到数千万美元 ARR 的扩张速度前所未有,但与此同时,AI 企业也在高速增长中面临新的挑战——高用量用户占据主要算力成本、缺乏变现混合模型的解决方案,以及利润率被外部成本侵蚀的风险。Stripe 大中华区企业客户总监 Pamela Chung 指出,在这样的背景下,制定兼顾成本、毛利与用户价值的定价策略,已成为 AI 企业能否实现可持续增长的关键命题。
根据 Stripe 最新调研,对全球 2000 多家企业的分析显示:高增长企业(年增速 100%+)的定价迭代频率远高于低增长企业,并且更倾向采用"基于成果"的计费逻辑。AI 企业的客户希望为"实际产出"买单,而不是为"使用量"付费,这推动复合式定价(席位+用量)成为市场新常态。
Pamela 进一步指出,未来的 AI 定价将是一个"多维组合"系统,需要从多维度重新定义价值指标——比如自动化与效率提升、能力强化提升、服务可用性与直接营收等。更多 AI 公司将会采用复合定价模式定价,通过基本价格保证收入确定性,再通过增长价格与客户成果挂钩,在财务可预测性与业务扩张之间实现平衡。
圆桌会议
竞争激烈,AI创企如何塑造核心竞争力?
![]()
在 11 曰 6 日上午 AI 峰会的圆桌会议上,白鲸出海内容负责人殷观晓,与 AI 硬件创企数伴 CEO 李巍佳、无限流解谜游戏「白日梦 Online」发行公司白日梦科技创始人兼 CEO 孟诗洋、定位"找人 Agent"的 Lessie AI 创始人于北川,一起就 AI 创业初衷、创业过程中 AI 技术与用户需求的匹配、如何解决 AI 那些让人"崩溃"的问题、以及公司如何分配精力强化自身竞争壁垒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白日梦科技创始人兼 CEO孟诗洋:我们的游戏是一个无限流游戏,无限流本身流量很大,但商业转化的落地场景基本没有。用 AI 去做,是因为 AI 架构非常适合无限流的世界观。从用户的反馈来看,他们觉得 AI 驱动的原生模式和他们自己阅读无限流小说的体验高度一致。其实 AI 泛娱乐领域有很多伪需求,我们创业其实还是从用户喜好本身出发,AI 可以帮助事情形成闭环,没有 AI 反而不行。我们第一周去做自媒体营销,首周获取了 5w 新增用户。
基于提示词工程去做 AI 驱动的游戏内容,幻觉不可能为 0。我们反而会从产品侧的设计去配合幻觉率。举一个例子,其实近几年有很多在 steam 上很火的游戏,都是在玩抽象,很容易破圈。我觉得一个公司的整体项目,关乎到产品技术以及营销侧的完整动作,所以如果可以整合持续制造爆梗这样的产品能力,加上适当营销,会让整体用户增长速度更快,包括用户之间的裂变和社交性会特别强。
举个可能适用于我们游戏的例子,在一个副本剧情里边,我把一根雪糕喂给前面的狮子,然后它可能一下会暴怒把我吃掉,或者说他吃得开心会把我放过,其实都是有一定出现概率,我们可能提供一个录屏功能,把这些内容转化成短文或者漫剧,让用户变成创作者,产品则借助于内容实现增长。
关于长期投入和壁垒的建立,我们更多投入在产品与 AI 技术的联动上。在当下,AI 技术快速迭代,不可能产品等技术成熟再推。另外对于我们所做的 toC 娱乐行业来说,增量和知名度非常重要,要抓紧时间站住生态位。我们全网的话题相关曝光量应该已经突破了 2 亿次,明年设定的目标是在七八月份之前完成 2000 万注册用户,然后正式成为在这个领域的一个头部玩家。
数伴 CEO 李巍佳:从第一性原理出发,用户消费文创内容时有情感投射与角色认同。以《圣斗士星矢》为例,用户所期待的不仅仅是静态的手办摆件,而是能展现"天马流星拳"的动态人物——这正是数字化赋予角色的生命维度。2023 年 AI 技术的实质性突破,使得数字角色从单向的内容载体,进化为具备交互能力与反馈机制的"数字生命体"。用户不再只是被动观看,而是通过与角色的实时互动,实现"角色真正活过来"的情感满足。
面对 AI 的基础能力目前越趋于同质化,数伴的核心任务协同 IP 方共同面对并接纳 AI 技术现阶段的"幻觉"现象,赋能开发者与创作者,借助 AI 技术更精准地还原角色内核与人格特质。针对对话场景中出现的幻觉问题,我们已构建包含主动交互发起机制与多轮反馈循环的优化路径。该问题的解决不囿于技术层面,更是一个通过持续数据迭代与算法演进可系统性完善的工程。
我们认为:真正的竞争壁垒应该取决于硬件载体之上的软件体验深度,软硬件一体化融合是必不可少的。对此,我们正构建多维竞争,希望在硬件与软件深度融合的基础上在叠加 IP 合作生态的广度与创作者社群的厚度,通过多维度协同构建优势,从而在高度同质化的市场中保持强竞争力。
Lessie AI 创始人于北川:我们的产品专注于生产力场景,这个场景下企业的需求其实一直没有变化,投放、找人等等。但生产力的供需两端都发生了变化,供给侧,生产力的提供方更多变成了 AI,需求侧,则是需求方的组织结构正在变化,例如人员数量变小、AI 参与更多。这种情况下,就会带来新的机会,这是我们的起点。但现在 AI 的水平确实没有办法能够 100% 完成一件事情,要选择一个简单的切入点,然后逐渐把事情闭环。
幻觉问题的讨论也是有一定前提的。比如我打 15 个字,就希望 AI 能够圆满地完成一个任务,这基本是不可能的。很多幻觉问题是因为上下文缺失引起的。所以会有 3 个事情可以改进,一是底层模型如何将上下文做得更大,更精准地去提炼上下文;二是在应用层,产品设计如何自然地让用户给出更多上下文,如何构建更好的记忆与知识库。最后,我们其实也应该想办法让用户合理降低预期。
我们做纯软件需要时刻避免巨头的碾压,所以我们的更多精力投入在 AI 之外,例如用户抽到正确的卡,我们会将其作为用户日志记录下来,然后重复其成功路径。第二是记忆的构建,让用户再次输入的成本不断降低,对产品产生粘性。
二、短剧出海峰会麦芽如何打造高效运转的短剧内容引擎![]()
麦芽传媒 版权负责人 熊英
熊英通过观察短剧发展趋势,发现在流量投放成本不断增长的情况下,高质量的内容才是制胜关键。
新一代移动监测法宝带您玩转短剧出海
![]()
Adjust 中国区销售负责人 Juno Zhu
Juno Zhu 围绕"短剧出海"这一热门趋势,深入剖析了短剧应用在全球市场增长背后的归因挑战与解决方案。数据显示,2025 年 Q1 全球短剧 App 内购收入已达近 7 亿美元,是去年同期的近 4 倍。其中美国市场贡献近一半收入,拉美与东南亚成为主要下载来源。
她还分享了短剧 App 的变现模式包括单集付费、会员订阅、广告和广告变现,以及欧美与东南亚在用户题材偏好的差异。同时,Juno Zhu 也提到了海外短剧的典型用户画像为 25-44 岁女性为主的中青代和宝妈人群。
出海短剧增长-从广告投放到支付闭环
![]()
Breeze 亚太区业务负责人 陈韵知
陈韵知针对短剧客户接入三方支付的常见问题,提出支付成功率低、拒付率高、订阅留存低、结算周期长和合规问题复杂五大痛点。
Luckyshort海外短剧如何赚到一个亿?
![]()
Lucky short CEO 邓先耀Luckyshort 用一年时间拿下亿级用户,并率先跑通了"纯广告变现"模式。邓先耀强调,短剧赛道具备指数级增长潜力,核心在于精准选赛道、找对细分玩法并建立高胜率模型。
剧"短"情"长" ,与全球观众同频-短剧营销解决方案![]()
Snapchat 新业务商务总监 Yifan Liang
Yifan Liang 表示 Snapchat 凭借多样的功能和原创内容,在全球范围内已有超 9 亿月活用户。针对美国和沙特 2 个极具代表性的市场,Yifan Liang 分享了用户们的兴趣差异,其中喜剧是用户共同喜爱度最高的题材。
让好故事,不被预算卡住
——"高品控、低成本 "的实战分享
![]()
之桃影视 双语商务负责人 朱雨轩
朱雨轩在本次分享中提出了一个明确命题,如何在预算有限的前提下,持续产出具有市场爆款潜力的短剧内容。
圆桌会议2025 年短剧出海新机遇与挑战![]()
圆桌环节,嘉宾共同探讨了 2025 年短剧出海的机遇与挑战。我们将各位嘉宾的精彩观点汇总如下。
Mega Power Media 浩历传媒 CEO 王雯锦:从我们制作公司的视角来看,2025 年最大的变化是在制作端。短剧出海不再迷信必须在美国、加拿大、澳洲本地拍摄,越来越多项目转移至中国及波兰等成本更低的国家。我们今年起在中国大规模拍摄,并邀请洛杉矶、澳洲的爆款演员来华参与,通过这种转移拍摄地的方式,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单部剧可节省约 30% 的制作成本。
内容层面上,相比 2023 年狼人、吸血鬼等套路题材的泛滥,如今剧本题材趋于多元。
Content Republic 制作负责人冯祚临:从国内短剧的发展路径来看,目前的海外市场仍处于初级阶段。哪怕是目前头部厂商,其 MAU 体量和平台能力也尚未成熟,许多所谓"平台"更接近自有分发渠道,还远未形成真正具备用户规模与商业模式闭环的平台生态。
我们认为,只有当平台具备红果式(成熟产品级)能力,才能承载起多元内容形态和更广泛的商业化想象力。目前海外短剧商业模式仍相对单一,免费平台尚未跑出明确的收益模型。这一阶段,更多制作公司和内容平台的加入,是行业向好发展的积极信号。我们期待更多玩家共同把"盘子做大",推动 DAU 增长和内容生态多样化,为真正可持续的海外短剧产业打下基础。
昆仑万维短剧商务负责人 Cassie Liu:我们观察到,短剧出海的发展已从早期"内容为王、单点爆款"的阶段,转变为平台主导、内容、营销、制作等多维度深度融合的综合竞争阶段。尤其在当前节点,大平台的头部聚集效应愈发明显,竞争也更依赖于广告投放、内容多元化、制作工业化等体系能力。在这个阶段,我们短剧平台也非常期待与更多上下游伙伴在版权、制作等多环节展开深度合作,共同拓展海外市场。
从平台角度来看,行业也逐渐告别"乱战"状态,进入更强调精细化运营的阶段。无论是站内某一内容品类的深耕,还是广告素材与投放策略的动态调整,都需要系统化、精细化的执行能力。昆仑万维也将在技术和运营的双重支撑下,持续夯实这一能力,推动短剧出海走得更远。





京公网安备 110114020135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