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翠鸟资本
2024年,在东京的一场AI峰会上,黄仁勋与孙正义同台对话,谈及几年前软银的清仓,孙正义尴尬地抱住黄仁勋,做抱头痛哭状。
那一刻,资本与技术的复杂情感尽在不言中。
十年前,大多数投资者还将英伟达(NVDA.O)简单当成游戏显卡公司看待的时候,孙正义就已经开始布局,并在2017年成为了英伟达的大股东。但随后,在AI爆发前夜,孙正义竟然选择了清仓。
2024年,孙正义再次买入了英伟达。
如今,刚过了一年,AI爆发之下的英伟达仍然红到发紫,但孙正义的软银又一次选择清仓英伟达。
这位“亚洲巴菲特”与AI巨头黄仁勋的十年资本纠缠,折射出AI产业深处正在发生的裂变。被视为下个产业革命引擎的AI是否出现了泡沫化,孙正义的操作或许能给不少投资者+启示。
亦或是说,孙正义的这次操作,可能复刻2019年那次软银清仓英伟达而错过后来2000亿美元利润一样。
孙正义再次选择离开,这一次他只带走了58.3亿美元的利润,并留下了对AI未来的新赌注。而黄仁勋一边减持股票,一边推动英伟达市值突破5万亿美元。
信仰转向?
软银与英伟达的投资关系,跨越整整十年,既有精准埋伏,也有遗憾错过。
十年前,当深度学习技术还蜷缩在实验室里,孙正义就敏锐地嗅到了英伟达GPU作为“AI基础设施基石”的潜力。甚至有消息称,他当时曾试图私有化这家如今已是万亿市值的公司。当大多数投资者还将英伟达视为一家游戏显卡公司时,孙正义就将其锁定为“AI基础设施的基石”。
2017年,软银正式以40亿美元买入英伟达近5%的股份,持股约1.2亿股,成为早期重量级股东。
然而,这段“情投意合”仅持续了两年。2019年,软银以70亿美元清空英伟达,也因此错失了后来超过2000亿美元的增值。
虽然,2019年软银以70亿美元清空所有英伟达持股实现了30亿美元收益,投资回报率达75%,但相比起后来英伟达的一飞冲天,孙正义显然错过太多。
这笔当时看似成功的交易,或许成为孙正义投资生涯的最大遗憾。
随着AI浪潮涌起,英伟达从一家千亿市值的公司一路飙升至4万亿美元。如果软银没有在2019年清仓,其当初40亿美元投资对应的股权,在2024年英伟达市值峰值时价值将超过2000亿美元。
在2024年的一次对话中,孙正义用一场尴尬的拥抱和抱头痛哭状,回应了黄仁勋关于这次“清仓”的调侃。
错失如此巨额回报的孙正义,在2024年重新买入英伟达股票,初始投入10亿美元,随后增仓至30亿美元。
然而,这第二次牵手同样短暂。2025年10月,软银以58.3亿美元清空其持有的3210万股英伟达股票,为这场长达十年的资本纠缠再次画下暂停键。
抛弃英伟达这个“旧爱”,孙正义觅得“新欢”。
从操作可以看出,清仓英伟达并非孤立决策,而是软银在整体AI战略重构的重要一环。
清仓英伟达的同时,软银正大手笔押注OpenAI。在软银最新发布的第二财季报告中,OpenAI被提及次数高达100次,而英伟达仅有14次。这一数据差异,清晰揭示了软银未来的关注焦点。
今年3月,软银与OpenAI达成协议,承诺投资300亿美元。软银首席财务官后藤芳光在财报会上更进一步宣布:“软银将在12月对OpenAI额外投资225亿美元。”
孙正义的AI投资逻辑正在发生根本性转变——从押注AI硬件转向投资“AI大脑”。
他不再满足于单纯的资本收益,而是在内部会议上多次强调:“AI不是一场投资,而是人类的新物种革命。”
与此同时,软银还在积极布局其他AI基础设施领域。孙正义正在与台积电等企业洽谈,探讨参与亚利桑那州总投资规模达1万亿美元的AI制造中心建设。
孙正义清仓英伟达并转向OpenAI的决策,标志着AI产业可能正迎来一个关键的分水岭。
从硬件到软件,从算力到算法,资本的目光正在转变。
软银的大规模战略转移或许预示着,AI产业的发展重心正从基础设施层向模型与应用层迁移。
然而,英伟达在全球人工智能军备竞赛中的核心地位依然稳固。它不仅是AI处理器的主要供应商,还成为整个生态系统的基石。Wedbush分析师艾夫斯估计,每在英伟达AI处理器上花费1美元,整个科技生态系统就会产生另外8-10美元的衍生支出。
黄仁勋对AI的未来依然充满信心。他在10月的全球技术大会上表示:“互联网泡沫时期,光纤铺设远超需求;但现在,每一块GPU都在工作中。”
多空之争
当孙正义选择撤离时,英伟达的实际业绩表现仍然强劲,但是,这并不代表英伟达没有被高估。
日前发布的财报显示,第二季度,英伟达实现营收467.4亿美元,同比大增56%,环比增长6%,略高于市场预期的460.6亿美元。同期,公司实现净利润为264.2亿美元,同比增长59%。每股收益达到1.05美元,超出此前市场预期的1.01美元。
细看财报,一些隐忧值得关注。
对比2025财年来看,英伟达上半年营收增速出现了明显的放缓。而根据英伟达给出的业绩指引,公司预计第三财季营收为540亿美元,上下浮动2%,虽然略高于分析师预期的534.6亿美元,但仍低于部分乐观预期的600亿美元,这引发了市场对人工智能领域巨额支出增速放缓的担忧。
从季度来看,英伟达营收增速已经连续第七个季度出现放缓。
数据显示,2023年第四季度,英伟达营收增速曾高达265.3%。此后,随着基数的增长,英伟达营收增速不断下行。到了今年第一季度(2026财年第一季度),英伟达营收增速降至69.2%,这也是英伟达自2023年生成式AI热潮以来的最低增速。
当前市场对AI板块和英伟达估值的分歧日益尖锐。
著名大空头迈克尔·伯里旗下的赛恩资产管理公司已持有总值超过10亿美元的看跌期权,其中80%的仓位押注在英伟达和Palantir上。
伯里发出警告:AI热潮正在逼近危险的临界点。他在社交媒体上引用电影《大空头》中的剧照写道:“有时,我们看到泡沫;有时,我们能行动;有时,唯一的胜利,是不参与。”
多家机构的数据似乎支持伯里的担忧。标普500前五大科技公司占比近30%,与2000年互联网泡沫时期相当。
有分析师指出,英伟达的直接投资规模相当于营收的67%,是当年朗讯科技泡沫时期的2.8倍。
然而,看多者则持完全不同观点。Wedbush分析师丹·艾夫斯认为,最近的抛售只是“暂时恐慌而非根本性转变”。他预计科技股将在年底前反弹,因为投资者会继续涌入这代际性的AI繁荣。
艾夫斯强调,大型科技公司的资本支出不仅没有缩减,反而在加速增长。他预测2026年大型科技公司的资本支出可能达到5500-6000亿美元,远高于今年的约3800亿美元。
值得注意的是,不仅是孙正义,英伟达内部关键人士也在减持公司股票。
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披露的文件显示,英伟达CEO黄仁勋通过多次交易,连续4个月减持公司股票。
今年3月,依据10b5-1规则,黄仁勋设定了出售600万股英伟达股票的计划。截至10月最后一周,他已完成这一减持目标。
从6月20日到7月18日近一个月时间里,黄仁勋就减持逾100万股英伟达股票,累计套现约2亿美元。
而在上一年度预先安排的减持计划中,黄仁勋套现超7亿美元。
黄仁勋并非唯一一个抛售英伟达股票的内部人士。英伟达董事会成员布鲁克·西维尔最近几天也出售了价值1600万美元的股份。这些内部交易虽然是根据事先制定的计划执行,旨在避免内幕交易嫌疑,但如此大规模的减持仍然引起了市场广泛关注。
这和2019年相比,相同又不同。没有人知道,下一次孙正义与黄仁勋碰面时,又将上演怎样的戏码。
※此文为翠鸟资本原创文章,未获授权请勿转载。





京公网安备 110114020135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