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人形机器人“落地”大考,从“炫技表演”到“真干活”还有多远|高交会观察

IP属地 中国·北京 华夏时报 时间:2025-11-18 12:15:56


本报记者胡梦然 深圳摄影报道

第二十七届高交会再次印证了机器人产业的空前火热,机器人馆内300余家机器人产业链代表性企业集中展示年度突破成果。与前几年的“炫技”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落地”成为今年厂商共同的关键词。

然而,在繁荣的表象之下,行业共识是“大脑”能力不足、应用场景匮乏、制造精度受限,这三大痛点仍是横亘在人形机器人从“展台明星”迈向“产线员工”之间的核心障碍。

在此背景下,一系列根本性问题亟待回答:当前展出的场景方案有多少是成熟的解决方案,有多少仍是概念演示?人形机器人距离在复杂场景中“真干活”还有多远?



从“炫技”到拼“落地”

五年时间,高交会见证了机器人产业的深刻蜕变。

2020年,宇树科技的机器狗AlienGo凭借后空翻等酷炫动作成为展会流量担当,一度在各大社交媒体霸屏。今年的高交会,《华夏时报》在现场看到,机器人弹琴、搏击、搬运货物等已成为展馆常态。

“不同于刚出现时大家觉得‘新奇’,现在更多的是‘冷静’。比起‘炫技’,我们对机器人产品的首要考量都是落地与应用,以及这些企业背后的真实实力。”一名机器人产业链从业者向本报记者表示。

这种转变在展区规模上得到直观体现。2025年的高交会展区扩大至22个展区,并单独开设了以“人机共生·智启未来”为主题的机器人馆,包含软件算法、核心零部件、整机制造全产业链条企业。从智慧工厂、物流仓储到医疗康复、公共服务,从教育科研到危险环境作业,展馆内的应用场景展示“百花齐放”。

面对现实落地需求,企业开始做出不同的技术路径选择。例如赛博格机器人在高交会上正式发布的Cyborg-W01轮式人形机器人。据介绍,该款机器人专为平衡工业场景下的灵活性、效率与成本可靠性而设计。

《华夏时报》记者留意到,当大众目光都落在追求双足的“类人形态”上时,赛博格机器人仍坚持采用轮式底盘。


“轮式不是妥协,而是针对已知B端场景的‘最优解’。”深圳赛博格机器人有限公司CEO董典彪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在现有工厂、仓库等结构化环境中,轮式在移动效率、稳定性、成本和控制复杂度上拥有显著优势。“我们的目标是解决客户当前最迫切的‘柔性化生产’痛点,而不是等待一个遥远的‘通用’未来。Cyborg-W01轮式人形机器人采用可原地旋转的轮式底盘,能在0.75米宽的狭窄通道内灵活作业,导航精度达±1cm。轮式底盘与高自由度上身结合,恰恰是为了在已知的、海量的工业场景中实现‘移动’与‘操作’能力的最佳平衡。”

广州信念机器人总经理邓博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分享道,信念机器人公司成立于2020年底,客户以商业服务,医疗,工业制造等类型为主。“目前销售较好的机型为轮式人形或者物流机器人,因其稳定性高、断电无风险,自主运行,可持续运行约八小时。这类产品在当前阶段更贴合实际场景需求。”他指出。

“轮式人形和双足人形两条技术路线并非对立,而是互补。”深圳市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院(AIRS)具身智能中心主任刘少山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指出,轮式人形在成本、稳定性与能耗方面更具优势,适合服务、巡检等相对平面化场景;而双足人形代表了机器人在动态环境中实现人机共栖的最高形态,是智能控制与仿生工程的集大成者。

在他看来,未来主流形态将根据场景演化呈现多样化趋势:工业领域可能偏向“轮式+手臂”的高效执行体,家庭与服务领域则逐步向“类人双足”形态演进。AIRS在双路线均有技术布局,推动算法、感知与硬件架构的统一标准化。

董典彪指出了启动双足研发的两个关键信号:一是当主流工业场景被轮式方案充分满足后,客户明确提出了对非结构化环境的自动化需求;二是核心零部件成本随着规模化下降到能够支持双足商业化的临界点。

核心部件迎来技术突破,如何破解成本难题?

通过本届高交会,记者发现,在上游核心部件领域,技术突破正在为机器人打开新的感知维度。

戴盟机器人在高交会开幕首日发布了全新一代视触觉系列产品,包括视触觉传感器DM-Tac W2、锋刃视触觉传感器DM-Tac X等。该公司生态和销售负责人王炫烨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整机厂商在推动应用落地时,触觉感知是不可或缺的关键能力。戴盟作为上游核心部件供应商,我们提供的硬件解决方案,能够在机器人执行操作任务的过程中,提供丰富、精确的感知数据。”

据戴盟机器人介绍,视触觉传感器系列集高分辨率、多模态、多维度、高频率等多个优势,可分辨水果软硬程度、轻捏蛋壳不碎,甚至可感知羽毛轻拂。新一代产品具有三维超高分辨率,可输出精准六维力信息,新增微米级纹理识别功能,让细小、复杂纹理“无所遁形”,可被应用于精密器件缺陷检测、材料分类与鉴别等场景。


当前,成本是规模化应用的关键之一。对此王炫烨指出,降本的根本路径在于开拓出具有广泛行业价值的高潜力应用场景。随着应用场景的明确与市场规模的扩大,通过量产效应必然能够实现成本的显著下降。这一过程可类比激光雷达的发展路径:从早期单价数万元,逐步降至如今的数百元水平。因此,行业整体体量的提升是支撑成本优化的关键。

董典彪表示:“我们通过‘模块化设计’和‘核心部件自研’来破局。例如,与Cyborg-W01同期发布的Cyborg-H02灵巧手通过一款通用产品替代多种专用夹具,直接为客户省去了频繁换型和定制的高昂成本。而Cyborg-W01的关节模组等核心部件自研,使我们掌握了降本主动权。关于定价,我们采取的是‘价值定价’策略,而非简单的成本加成。我们的销售团队会与客户共同核算‘替代成本’:包括它所能释放的人力、提升的产能利用率、减少的停机时间以及节省的专用设备采购费用。”

人形机器人规模化落地时间表

尽管技术取得多项突破,但人形机器人规模化落地仍面临诸多挑战。

董典彪坦言,当前阻碍规模化交付最大的障碍不再是技术本身,而是工程落地难题:“一是机器人与现有生产系统集成的复杂性;二是工业级场景对可靠性近乎苛刻的要求;三是客户需要更清晰、快捷的投资回报模型。”

“国内人形机器人年出货量仅约两万台,与亿万级市场的手机或新能源汽车相比,规模尚小,”邓博表示,“当前行业整体仍处于技术成熟度不足的阶段,尚未达到类似‘iPhone 4时刻’那样的突破点。预计仍需三到五年时间,才可能迎来规模化发展的信号。”

面对复杂的落地挑战,企业开始构建更广泛的生态合作。

“深圳市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院(AIRS)自成立以来,始终定位于行业的技术供给者与创新底座。”刘少山介绍,研究院通过“开源系统+标准体系+产业协同”的三位一体模式,为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全国的机器人创业企业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研究院开放了具身智能基础软件平台AIRSHIP、端侧算力平台AIRSTONE与数据平台AIRSPEED,让众多初创企业能够在此基础上快速进行产品开发与迭代,专注于场景创新与商业落地,而不必重复建设底层系统。

赛博格则明确了其“机器人技术与解决方案提供商”的定位。董典彪表示:“短期我们会通过销售机器人硬件产品及配套软件平台实现商业化;长期目标是构建一个开放的‘机器人应用生态’,让机器人的能力可以像手机安装App一样被不断扩展和升级。”

在供应链生态方面,国产化进程加速。深圳机器人产业生态蓬勃发展,“十四五”期间,深圳机器人相关累计专利申请量达7.8万件,位居全国首位,人形机器人企业的国产化率已超过90%。

刘少山指出,未来一至三年内,人形机器人有望在智能制造领域率先实现规模化落地,特别是在高重复性、危险性和高精度要求的作业场景,如电子组装、设备检测与精密装配等环节。机器人在这些场景中取代人工的可行性最高,既能提升生产效率,又能保障操作安全。随着“大脑—小脑”协同架构、端侧具身智能芯片及控制算法的持续演进,预计在五年内,具身智能机器人将在制造业实现稳定部署与自主协作,成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比之下,进入家庭场景则需要更长周期,约需五到十年才能成熟落地,因为这不仅涉及复杂的非结构化环境理解与多模态交互,还需要情感计算、语义理解和安全可信的长期人机共处机制。总体来看,具身智能的产业拐点将首先在工业端出现,随后逐步向公共服务与家庭陪伴等高情境化领域扩展。”刘少山表示。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公培佳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