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赵颖
硬AI
在当前由AI驱动的市场狂热中,投资者最关心的问题莫过于:AI的真实价值几何?市场是否已过度定价?
高盛宏观策略团队在最新报告中,没有纠结于单一公司的前景,而是从宏观经济的顶层视角,通过一项"简单的算术计算"提出警示:美国股市可能已经提前透支了人工智能带来的大部分潜在收益。
研究显示,AI相关公司自ChatGPT推出以来市值飙升超过19万亿美元,已达到甚至超越了高盛对AI未来资本收益现值的基准估算(约8万亿美元)。
这意味着市场定价已大幅领先于宏观经济实际影响,投资者需要警惕估值过高风险,尤其是在经济或AI投资热潮出现转折时。
宏观收益的“天花板”——8万亿美元
报告首先抛开个股估值,尝试匡算AI对整个美国经济可能带来的总收益。基于其先前对AI将推动生产率在10年内提升1.5个百分点的预测,高盛经济学家估算出,由此产生的未来资本总收入的“现值”(PDV)基准约为8万亿美元,合理区间在5万亿至19万亿美元之间。
高盛表示,如果劳动力不被永久性取代,且经济中利润份额保持稳定,企业盈利水平也将在过渡期后永久性提高约15%。股市价值的增长应该等于这些额外利润的折现值,由于存在过渡期,这一增幅将低于GDP和盈利长期水平的15%增幅。
19万亿美元——市场估值已“遥遥领先”
问题在于,市场的定价早已超越了宏观基本面的范畴。报告尖锐地指出,自ChatGPT发布以来,仅仅是半导体和AI模型开发商这两类公司的市值增长就已超过8万亿美元,恰好等于高盛对AI潜在资本总收益的基准预测。如果将范围扩大到所有AI相关上市公司,其市值增量更是高达19万亿美元。
高盛表示:
这些简单计算表明,市场可能已经预先消化了AI的绝大部分潜在价值,且这些价值主要集中在那些直接参与或紧邻AI热潮的公司中。……市场定价已经远远领先于宏观影响。
尚未达到泡沫水平,保持警惕但无需恐慌
高盛指出,尽管公司估值处于高位,但尚未达到泡沫水平。宏观视角揭示了市场可能过度定价的系统性风险,即使单个公司的估值看似合理,但所有公司加总起来可能并不合理——因为即使是大规模的生产力提升,对整体经济盈利的推动也存在上限。
报告同时警告投资者警惕两种常见的认知谬误:
一是“聚合谬误”,即错误地认为许多公司都能成为大赢家,导致对总利润的预期超出合理范围;
二是“外推谬误”,即将创新初期的超额利润增长视为常态,而忽略了竞争终将侵蚀利润的规律。
然而,研究同时指出,即使已经计入了大量估值收益,也不意味着不能继续计入更多。即便最终收益处于估算区间的低端,这种情况仍可能发生。过去由创新驱动的繁荣期——如1920年代和1990年代——都曾导致市场为未来利润支付过高价格,尽管基础创新是真实的。
对于投资者而言,这意味着需要更加审慎地评估AI相关投资的风险回报比,特别关注经济周期变化和AI投资热潮可持续性的早期信号。当前的高估值环境下,一旦出现基本面转折,市场调整的幅度可能超出预期。





京公网安备 11011402013531号